首頁 > 書法

歷史上的孝莊太后:三次“挽救”康熙,成為康熙盛世的真正奠基人

作者:由 眾能綜藝咖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3-06

吏部待郎什麼官職

孝莊太后,即歷史上的孝莊文皇后,皇太極的“五宮后妃”之一,同時也是清世祖順治皇帝的生母,她的一生橫跨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以及康熙四朝,並且在順治朝以及康熙朝時期,連續培養和輔佐了兩位年幼的皇帝,為清朝初年的政局穩定與發展做出了十分巨大的貢獻,而她也因此被譽為清初最傑出的女政治家。

這其中,孝莊太后之於康熙皇帝的影響與意義尤為重大,這不僅僅是鑑於康熙皇帝能夠順利登上皇位與其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更是因為在孝莊的全力幫扶下,康熙皇帝得以穩固皇權,並且確保了國家的統一與安定,進而得以就此開創一代“康熙盛世”。

歷史上的孝莊太后:三次“挽救”康熙,成為康熙盛世的真正奠基人

孝莊的支援,成為康熙能夠登上皇位最為重要的因素。

如果按照孝莊的本意,順治皇帝去世後的第一繼位人選,絕對不會是康熙。

孝莊出身於蒙古科爾沁部,她本人非常希望能由一位帶著科爾沁蒙古血統的順治皇子繼承皇位,進而以此繼續維繫“滿蒙同盟”關係,同時也能保持整個科爾沁部落之於朝堂的地位。於是,在孝莊太后的主持下,順治皇帝先後迎娶了兩位出身於蒙古科爾沁部、並且與孝莊有著親緣關係的蒙古皇后,同時,在順治後宮中級別較高的后妃也均出自於蒙古。

可由於這一時期順治皇帝本人與孝莊太后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張,於是順治也對這些蒙古后妃極度冷淡與厭惡,最終,也沒有誕育哪怕一個具有蒙古部落血統的皇子。

歷史上的孝莊太后:三次“挽救”康熙,成為康熙盛世的真正奠基人

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皇帝病重,由於此前他非常心儀的由董鄂妃所生的榮親王突然早殤,使得他早已心灰意冷,直到彌留之際都沒有想好選擇誰來作為自己的接班人。

此時,順治皇帝的幾位皇子年齡非常小,他擔心像多爾袞專權一樣的宗室王公擅權專政的局面再度上演,於是他想到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堂兄安親王嶽樂。

這個想法隨即孝莊太后極力反對,順治皇帝極為信任的湯若望也持有同樣的反對意見,並表示:

“幼主臨朝固然會影響政局,但帝系轉移也會引發新的危機。”

歷史上的孝莊太后:三次“挽救”康熙,成為康熙盛世的真正奠基人

在這之後,順治皇帝又想讓自己在世的所有皇子中,年齡最長的皇次子福全繼位,同樣被以福全沒有出過天花為由,遭到了孝莊太后與湯若望兩人的反對。

最終,在孝莊太后的提議,以及湯若望的勸說與支援下,順治皇帝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第三子玄燁,這便是後來的康熙皇帝。

由此可見,康熙皇帝能夠登上在順治皇帝去世後登上皇位,孝莊太后可謂是功不可沒,甚至說起到了極為關鍵性的作用。

歷史上的孝莊太后:三次“挽救”康熙,成為康熙盛世的真正奠基人

孝莊太后的聯姻安排,成為了康熙能夠“智擒鰲拜”的關鍵。

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皇帝去世,年僅八歲的康熙皇帝登上皇位。同時,遵照順治皇帝臨終前的安排,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成為為輔政大臣,共同輔佐幼主康熙,其中索尼為首輔大臣。並且,順治皇帝還規定:

“四輔臣擔當國事,裁決庶務,入白太后(孝莊)”

實際上,這就是明確是孝莊對於輔政大臣的監督職責,以確保政權的穩定與順利過渡。

只不過,“四大臣輔政”並沒有很好的得到貫徹和執行,“遵循誓言,和衷共濟”的局面也很快被打破,取而代之的便是“鰲拜專政”,而這也極大的威脅到了皇權統治的根基。

歷史上的孝莊太后:三次“挽救”康熙,成為康熙盛世的真正奠基人

為了能夠對鰲拜進行牽制,並且最終將其政治勢力扳倒,孝莊太后放棄從皇太極時期便開始的“皇后出自蒙古部落”的傳統,讓康熙皇帝迎娶了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為皇后,從而與索尼、索額圖等人所在的赫舍里氏家族實現了利益捆綁。

果然,一貫提體弱多病、常年告假的索尼重新回到朝堂主持大局,形成了對鰲拜勢力的牽制,索尼也在臨終前極力勸諫並最終促成了康熙皇帝的親政。

而在索尼去世後,他的兒子索額圖又辭掉了包括吏部侍郎、大學士等在內的所有官職,開始擔任康熙皇帝的貼身侍衛,除了時刻做好警戒,保證康熙的絕對安全外,還在秘密幫助康熙選拔和訓練“布庫少年”。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的赫舍里氏皇后也積極維持了後宮的安穩,給予了在前朝的康熙皇帝以極大支援。

歷史上的孝莊太后:三次“挽救”康熙,成為康熙盛世的真正奠基人

康熙八年(1669年),在索額圖的參與策劃與組織實施下,康熙皇帝在武英殿“智擒鰲拜”,並當眾列舉了鰲拜的“三十大罪狀”,就此扳倒了鰲拜,將大權收歸到了自己手中。

縱觀康熙除掉鰲拜的整個過程,赫舍里氏家族可謂是居功至偉,而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孝莊太后能夠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安排康熙皇帝迎娶赫舍里氏皇后,從而實現了皇家與赫舍里氏家族的利益捆綁,最終為康熙爭取到了最為有利的政治資源。而在此之後,以索額圖為首的赫舍里氏家族,也繼續為康熙皇帝所器重,併為康熙朝前中期的政局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歷史上的孝莊太后:三次“挽救”康熙,成為康熙盛世的真正奠基人

“三藩之亂”,又是孝莊太后幫助康熙挽救了危局。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釋出討伐滿清檄文,開始起兵造反,“三藩之亂”就此爆發。

就在吳三桂在南方攻城略地,迅速打下江南半壁江山,與清軍隔長江對峙的同時,坐擁福建的耿精忠、擁兵陝甘的王輔臣以及盤踞在臺灣的鄭氏集團也對清朝虎視眈眈,可就在這樣極度危急的局面下,清朝的“後院”卻也“起火”了。

趁著“三藩之亂”,此前早就對大清王朝不滿的蒙古察哈爾部首領布林尼與羅布藏也順勢發動叛亂,發兵攻向北京,兵峰距離北京城不足四百里。而此時的康熙皇帝已然將全部八旗主力以及蒙古軍隊派往南方平叛,京畿防備是極度的空虛。

歷史上的孝莊太后:三次“挽救”康熙,成為康熙盛世的真正奠基人

然而,就在這生死存亡的時刻,孝莊太后卻幫助康熙皇帝招募了一支由八旗貴族的家丁組成、人數達到三千人的“雜牌軍”。也正是這隻“雜牌軍”,在圖海的指揮下,竟然“奇蹟般”的大破察哈爾的蒙古鐵騎,順利挽救了北京城的危局。

在這之後,孝莊太后又時常陪伴康熙左右,對其進行耐心的開導與輔助,最終幫扶康熙徹底平定了“三藩之亂”,可以說孝莊又一次在關鍵時刻挽救了危局,同時也挽救了康熙皇帝以及整個大清王朝。

歷史上的孝莊太后:三次“挽救”康熙,成為康熙盛世的真正奠基人

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孝莊太后去世,康熙皇帝悲痛欲絕。

“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確實,正是由於孝莊太后的認可與支援,康熙皇帝才得以在順治去世後繼承皇位,而也正是孝莊太后的培養、輔佐與幫扶,才使得康熙順利完成了權力的過渡,並且實現了政局的穩定與國家的統一。

由此可見,孝莊太后之於康熙皇帝有著重要的影響與意義,甚至可以說,孝莊太后是“康熙盛世”得以開創的重要參與者與真正奠基人,而這也足以讓康熙皇帝感念一生。

歷史上的孝莊太后:三次“挽救”康熙,成為康熙盛世的真正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