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王羲之《行穰帖》,我們主要學習什麼?

作者:由 書法屋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4-11

什麼是雙鉤填墨

王羲之的真跡如今已無片紙傳世,唐人摹本無疑是我們最能感知其書法神妙的視窗,事實上,唐人雙鉤填墨摹寫真跡技術之高超,後人早有

“下真跡一等”

的稱譽。

王羲之《行穰帖》,原跡已失傳。此為初唐時期的雙鉤填墨摹本,硬黃紙本,24。4×8。9cm。二行,十五字,由北宋徽宗金泥題簽和宣和之印,從南宋到晚明之間這個帖子曾一度與組織失去聯絡,直到為董其昌友人吳廷所藏,才重見天日。董其昌極其欣賞此帖,在後面題跋:

“東坡所謂’君家兩行十三字,氣壓鄴侯三萬籤’者,此帖是耶?”

近代以來,清宮舊藏散落民間,《行穰帖》也不例外,為張大千所得,算是他最得意的收藏。張大千來日本曾攜此卷並一時存放於書法家西川寧處。現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號稱

“美國藏中國書法第一名品”

。可以說,正是有了這件珍品,中國書法藏品在西方的地位亦隨之大大提高。

王羲之《行穰帖》,我們主要學習什麼?

▲ 董其昌題跋

後入清宮,自然難逃乾隆有題跋彈幕及鈐印點贊。

王羲之《行穰帖》,我們主要學習什麼?

此帖釋文:

足下行穰九人還示,應決不?大都當任。

應為右軍書札的一個片段。

王羲之《行穰帖》,我們主要學習什麼?

王羲之《行穰帖》,我們主要學習什麼?

王羲之《行穰帖》,我們主要學習什麼?

《行穰帖》筆畫厚實,不顯鋒稜,有篆籀意味。字勢一瀉而下,體格開張,姿態多變。綜合運用了“單筆”和“廓填”法。例如原跡中的筆畫有一尖峰,複製者亦試圖再現這一現象。但如果由於用筆時的壓力、速度、斜度或墨滲入紙的深度的不同,影響了原跡筆畫的輕重或墨色的濃淡,複製人就試圖相應地調整墨色,表現出色調上微妙的差異。

(下面是《行穰帖》的高畫質區域性圖,細節控可以享福了~)

王羲之《行穰帖》,我們主要學習什麼?

▲《行穰帖》區域性1

原作中最細小的不規則處,都再現出來,在區域性圖放大的幾個字中,注意有些筆畫的下側有一兩根不順的賊毫露出,但未逃過複製者的眼睛。複製者的精確還表現在他再現了原作紙張的特徵。

王羲之《行穰帖》,我們主要學習什麼?

▲《行穰帖》區域性2

王羲之《行穰帖》,我們主要學習什麼?

▲《行穰帖》區域性3

| 題跋部分 |

董其昌的題跋也是一大看點,本卷董其昌共有四段跋語,其中較長的有兩段,分別以小字與大字書寫,最重要和引人注目的是寫於1609年的十一行行書,他的書法清俊勁健,用筆既謹嚴有度,又瀟灑閒逸。墨色由濃至淡,由溼至枯。

王羲之《行穰帖》,我們主要學習什麼?

▲ 董其昌小字跋語

這段跋語算是他非常用心的一段,後來董其昌又在後面作了一段11行大字題跋。

王羲之《行穰帖》,我們主要學習什麼?

▲ 董其昌大字跋語

與《餘清齋帖》刻本中的董其昌跋相對照,這種差別就很明顯。刻帖儘管刻字精確,但最值得注意的缺點是它無法再現墨色微妙的變化,尤其是明代書家感興趣的枯筆。這從拖有長尾的“耳”字可以看出:在原作中,向下運筆時墨漸幹,產生出細緻的條紋,而這在刻本上只能作很粗糙的處理。

- end -

—版權宣告—

文章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為傳播而發,若侵權請聯絡後臺刪除

總監丨馮錯

編輯丨凌晨 Anna

責編 | 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