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郭曉林:中國封建社會位居一品的紅頂商人:“錢王”王熾

作者:由 郭曉林KAKUSAN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4-21

錢王王熾原型是誰

郭曉林:中國封建社會位居一品的紅頂商人:“錢王”王熾

富商王熾

王熾

:忠於君,誠於民,成就一代富商

川商團體之所以能夠在千百年來一直得以流傳,除了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之外,深入川人骨子裡的優良傳統以及影響力亦功不可沒。在晚清時期有那麼一個傳奇人物,早年因犯錯逃至蜀地,後在蜀地商人的感染下,他把自己的經商天賦展現得淋漓盡致,甚至英國《泰晤士報》在評選世界百年來最富有的人時他名列第四位, 成為唯一一個上榜的中國人,他就是民間俗稱“錢王”的王熾。

因禍出逃,立足蜀地顯商機

王熾出生於雲南的一箇中等家庭,但由於其年幼時三名哥哥不幸夭折,而父親又在其十四歲的時候不幸離世,僅得母親靠紡織掙取生活費用,因此在十四歲以後,王熾家道中落,生活貧困。幸得王熾自小天資聰穎,尤其是在經商方面有一定潛質。十六歲那年, 王熾決定外出經商,年幼的他以家鄉特產的土布以及母親變賣首飾得來的 20 兩銀作為啟動資金,走大理過紅河,一路走南闖北,生意越發紅火。

眼看王家因為王熾的天賦以及勤奮逐漸步入軌道,但王熾由於為人暴躁,愛打抱不平,因此在二十歲那年由於與表兄姜庚發生爭執,因而指使下人將其殺死,隨後王熾逃命昆明,並應徵入伍後隨軍入川。經歷了逃亡生涯的他眼看四川商機勃勃,因而具有經商天賦的他決定留在四川,並繼續他的從商之旅。

然而,在蜀地人生路不熟的他並不知應該何去何從,更別說那虛無縹緲的經商夢,所以王熾只能找到一家商行,從最低級別的趕馬運輸工開始做起。在漫長的販運歲月中,王熾在川人樂天、勤勞的本色中漸漸得到陶冶,他不復暴躁,憑藉著自己驚人的天賦,不久他便成了商行裡的一名小頭目,負責組織馬幫販運貨物。

商號老闆將王熾的勤奮聰穎看在眼中,便尋思著與王熾合作經商,最終兩人達成協議,商號老闆負責出資,而王熾則繼續組織馬幫的工作,為商號販運物質。此時的王熾已不再是一名外來的運輸工,本著他勤奮聰穎的天賦一躍成為商號中的一個小老闆。

換作常人估計對此已經滿足,可是,王熾不一樣,他深知自己的目標幾何,他的目光又怎麼會如此短淺呢?咸豐十六年(1890),王熾重遇當時從軍時結識的首領馬如龍,此時的馬如龍已經歸為四川提督,在“老大哥”的支援下,王熾在重慶建立了“天順祥”商號, 主營銀兩轉運承兌業務,由於十年間的磨鍊使他不僅僅熟悉了商號的運作流程,同時還學會了人情世故,因此“天順祥”開張以後一 直生意興隆,王熾的大名在蜀地亦開始小有名氣。

均說十年磨一劍,王熾用了十年的時間,在四川這個人傑地靈的“天府之國”磨鍊出了一身好本領,開始了他輝煌的一生。

義字當頭,兩肋插刀助同鄉

憑藉著過人的目光以及經商之道,數年間“天順祥”成了川內 數一數二的商號之一。此時的王熾再也不見當年的窘迫,但他卻依然保持著勤儉的生活習慣。然而,勤儉的他卻與當時常見的摳門商人不同,他樂善好施,多助百姓改善生活,在當時贏得百姓的支援。同治年間,川東道庫由於經濟問題竟無法向布政司上繳錢財三萬兩,道署無奈只得向商界借款,但當時由於川東道庫財政虛空, 一時間所有的商人均對此避而不見,唯有王熾膽略非凡,一口答應借款一事,並且承諾不收一分利息。王熾的做法使官員認定了“天順祥”,並在日後其發展時給予了不少的幫助。

光緒年間,經歷了多次暴亂的清朝經濟岌岌可危,朝廷為拉動國家內需,特於光緒六年(1880)派唐炯出任省鹽務使,督辦鹽茶道, 提高蜀地川鹽的生產裝置。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由於當時布政司並沒有給唐炯撥動資金,資金緊迫的唐炯面對著川鹽生產裝置老舊的問題竟無從下手,別無他法的唐炯只得把目光投向商界。雖然政府工程具有良好的口碑,但鹽茶道的開闢並非一朝一夕可完成, 若要資金回籠少則需要三五年,借款週期之長讓大家望而卻步,為避免夜長夢多,商人們紛紛表示拒絕。

幸得唐炯有一部下張海搓與王熾同為鄉里,平日相交甚好,得知唐炯身處的困境後,王熾與部下商量後答應唐炯於數日後將十萬兩白銀全數交出,以供修建鹽茶道之用。唐炯喜出望外,但卻又對此生疑:小小商號如何能在數日之內籌集十萬兩白銀,但見王熾信誓旦旦,唐炯亦不好過問,只得再三答謝。

唐炯的顧慮並非無理,回到商號后王熾立即清點“天順祥”內賬款,發現店內資金遠遠不足十萬兩白銀,但礙於已承諾唐炯, 若此時反悔豈不耽誤了大事。於是乎,王熾以辦貨為由,向周邊同鄉好友湊集款項,由於王熾平日堅守信用,因此在八天內成功籌得十萬兩白銀,並送至唐炯府上。

經過這次籌款風波,王熾的重情重義傳至全城,成為一時佳話, 重要的是,王熾經過多次救急後與官府逐漸熟絡,為其日後辦鹽礦、開分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忠君誠民,成就商道佳話

隨著“天順祥”的急速發展,王熾在全國各地開設了分號,其 中就包括了他的故鄉雲南昆明,在當時民間只要提起王熾的名號, 忠與誠二字便成了他身上的標籤,磨滅不去。

據傳在清末年間,一名老婦人攜著孩童走進王熾的商號,當時接待的是一名小夥子,小夥子看老人年過花甲,衣衫襤褸,便冷眼相對。當小夥子得知老婦人慾在商號中存下一枚銅錢時,小夥子頓時對老婦人不予理會,引得老婦人不得不絕望離去。此事在次日化作謠言傳播起來,大量商號的客戶對此產生了信任危機,紛紛要求提現。王熾得知此事後,立馬追辦徹查該事件的來龍去脈,並將該小夥子開除,號召商號全體人員尋得該老婦人,親自在商號門前給老婦人道歉,以 10 倍的利息存入那枚銅錢,最終化解了此次信任危機。在當時法治尚未完善的社會中,王熾能夠以一顆誠信的心對待底層群眾,保護自己品牌的誠信口碑,可見其誠信之心。

古往今來,能夠上忠於君下誠於民的商人實屬罕見,在王熾的一生中,他樂善好施,致力於資助學子,興建了無數公益性的學堂,並且以一己之力大力推動了清政府的發展。根據史書記載,清末年間王熾多次以財力緩解國家之急,尤其是八國聯軍期間,法國多次侵佔領取,迫使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奈何清政府國庫空虛,難填鉅款金額之債,王熾得知後,墊支六十萬白銀,緩解清政府燃眉之急。後來八國聯軍入侵紫禁城,慈禧太后出逃之時也是由王熾進行援助。清代名臣李鴻章曾如此評價王熾:“猶如清廷之國庫也”。

時至如今,義商王熾的大名依然在蜀地、雲南等地廣為流傳。雖然王熾祖籍雲南,但其自二十歲入川以來,深受川人的性情陶冶, 並一直以“天順祥”為發展核心,將業務發展至全國各地,此事與 蜀地重情義、利萬民的精神信仰脫離不開關係。王熾辭世後,他的事蹟並沒有隨他而去,而是在蜀地代代流傳,成就了一代名商的千古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