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晨讀 | 武康路,紫羅蘭,大師風範

作者:由 新民晚報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4-22

武康大樓為什麼紅了

大師遠去,然他酷愛事業的匠心,榮辱不驚的泰然,寬厚大氣的仁義,不計名利的高尚,依然在人們中間傳頌著。

晨讀 | 武康路,紫羅蘭,大師風範

曾是滬上聞名的紫羅蘭美髮廳不久前重回故地,在武康大樓底層以嶄新姿容開門迎客,一時成了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

說到紫羅蘭,繞不開該店特一級理髮師陸茂松。

陸茂松,業內人稱“陸大師”,江蘇江都人,生於1931年,畢業從事美容美髮工作,以匠人精神將平凡的工作做到了不平凡的極致,在上海乃至全國都是業內數得著的翹楚級人物。他精湛的技藝和對事業的追求,外界的流傳和讚譽很多,但他曾經有過的一段不尋常的經歷,恐怕就鮮為人知了。我有幸曾與他一起工作過,朝夕相處,細說起來,也頗能彰顯出大師的風範。

在“文革”的特殊時期,陸茂松先生受到了不少的委屈和非難,後被安排到徐彙區徐鎮街道人民防空辦公室(簡稱防辦)任支部書記。

街道防辦的成立緣起1969年珍寶島事件,其任務就是開挖“防空洞”。徐鎮街道轄區內有不少棚戶區,上海女作家程乃珊筆下《窮街》裡描繪的景象在這裡俯拾皆是,這裡的人也和《窮街》裡的人一樣憨厚本分,吃苦耐勞。防辦的人員少數來自區財貿系統,同陸先生的情況一樣;其餘幾十號人都是街道閒散無業人員,其中還有不少四五十歲的家庭婦女。這些人每天艱辛勞作只有六七毛錢的報酬。

陸茂松先生就是帶領著這樣的一支隊伍,憑著鐵鍬、洋鎬、小推車等原始工具,將防辦的工作搞得風生水起,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探其原委,蓋出自他的先身士卒和嚴於律己。“上樑不正下樑歪,中梁不正倒下來。”這是他的口頭禪,也是他自我誡勉的行為準則。每每聽到他用帶有淮揚口音的語調說起這句話時,就不難悟出他能成功地作為這支隊伍的“領頭雁”的奧秘。

陸先生個子不高,人很精悍,一頭朝後梳理的“大背頭”始終紋絲不亂,平日裡一臉嚴肅不苟言笑,讓人覺得難以接近;相處日久,慢慢就會感受到他內心的柔軟。用防辦那些婦女的話說:陸書記看上去蠻兇的,其實心是蠻好的。

陸先生到了防辦,隨身攜帶了理髮剪、剃刀和梳子,說這是他的“吃飯的傢伙”。平時看到有人頭髮長了,忍不住就要技癢,在下班時叫住那人,嚷一聲:看看你的頭,麻雀子都能做窩了,還不來剪下子。須臾間,一頭亂髮者舊貌就換了新顏。防辦好多人都享受過這個待遇。

每年的春節前,陸先生那間簡陋的辦公室門前的一塊空地就成了露天理髮點。午間休息、下班以後,總有人將工作衣前後反穿當作圍布,或拘謹或悠然地坐在凳子上,由陸先生捯飭著頭上的三千煩惱絲。不經意間,就顯示出了大師不同凡響的真功夫:男士,他憑著一把剪刀一支木梳,嚓嚓不消幾下,不論是“板刷頭”還是“三七開”或是“一邊倒”,人人款式迥異,個個頭勢清爽;女賓,他憑一把剃刀一支木梳,刷刷刷幾個回合,雖說都是齊耳短髮,卻依著各人的臉型,或長短不一層次分明,或虛實有致立體豐滿,盡顯溫柔含蓄之美。這就是傳說中的“剃刀削髮”。那些阿姨媽媽們看著鏡子裡的自己,臉上會泛起羞澀的紅暈,連聲說道:難為,難為(蘇北方言謝謝之意)。陸先生佯嗔地說:把難為的心思用到工作上去。對方嗯了嗯了答應不停,這時陸先生的嘴角就會露出難以察覺的微笑。

後來防辦分配來了一些因各種原因未去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這些並不年輕的青年,二十五六歲,拿著六七毛錢一天的工資,幹著笨重的體力活,發個牢騷說些怪話,也就在所難免。陸先生內心同情卻愛莫能助,只好將他們個別叫到辦公室,關起門來聊家常談現場,苦口婆心勸導他們學好手藝,說得最多的就是泥木工的祖師爺魯班的傳統和一技之長餬口之本這類樸素的話題(防辦的主要工種就是泥木工),往往會引起聽者的共鳴。談話結束,陸先生的一盒“大前門”也耗去了一小半。時間一長,有些煙癮大鈔票少的滑頭青年就故意在他面前長吁短嘆獻演苦情戲,以期蹭幾根過過煙癮。有人看出端倪,陸先生搖著頭苦笑說:我曉得唉,有什麼辦法呢。言畢一聲長嘆……

大約在1975年前後,陸茂松先生離開了防辦,回到了徐彙區服務公司,被任命為公司副經理。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容美髮業又呈現出勃勃生機,一些老顧客專門算準了陸先生下基層服務的日子,聚集在紫羅蘭美髮廳恭候他的大駕,往往到了夜裡十點還結束不了營業。那些愛美的女士如願以償後四處炫耀:我的頭髮是紫羅蘭陸茂松做的。人們需要美,面對此情此景,經過深思熟慮,陸茂松義無反顧地辭去了副經理職務,重返紫羅蘭,回到一線工作崗位。

不當經理重返基層,這一不同凡俗的舉措,當時的《文匯報》曾有過報道,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繁忙之餘他常有“我就是渾身是鐵又能打多少釘呢”的感嘆,於是主動承擔起“帶徒弟”的重任。名師出高徒,很快年輕的後起之秀便脫穎而出,成了行業的中堅力量。

1994年秋,身為上海市美容美髮協會副會長的陸茂松先生,在赴山西大同講學授課傳授技藝時不幸溘然長逝,終年63歲。驚聞噩耗,無人不扼腕痛惜唏噓不已。大師遠去,然他酷愛事業的匠心,榮辱不驚的泰然,寬厚大氣的仁義,不計名利的高尚,依然在人們中間傳頌著。(朱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