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明.仇英《右軍書扇圖》賞析,書聖王羲之書扇的典故

作者:由 木白君9999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5-14

右軍書扇圖講的是什麼

明.仇英《右軍書扇圖》軸,紙本設色,縱280.5 釐米 橫99.1 釐米,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此圖無作者款印,鈐有項元汴八方收藏印。經吳湖帆鑑定為仇英真跡。吳氏將此圖與故宮博物院藏仇英《桐陰清話圖》和《蕉陰結夏圖》二大幅相比對,發現其共同特點為:四角項氏所鈐八印相同,筆法俱宗馬(遠)、夏(圭),而每圖俱作二人一童子,格局相類。進而推知此無款《右軍書扇圖》軸應是仇英為項元汴所作四大幅之一。

明.仇英《右軍書扇圖》賞析,書聖王羲之書扇的典故

《右軍書扇圖》描繪了膾炙人口的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書扇的故事。畫名中的右軍即指“書聖”王羲之,因其曾任右軍將軍職務,所以又被稱為“王右軍”。此畫取材於“右軍書扇”的典故。

王羲之是我國書法史上一位劃時代的大書家,他改易了漢魏以來以隸書、章草為主體的書風,採張芝草書和鍾繇楷體之長,並吸收了民間簡便的字型,加以融會變化,寫出了遒逸俊美流便的新書體,卓然自成家法,獨步當代。南朝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讚美他的書法:“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唐太宗李世民酷愛他的墨跡,廣為搜輯,親自撰寫《王羲之傳論》,稱道:“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者,其惟王逸少乎。”王羲之的書法奠定了南朝和隋唐書法的基礎,並一直為後世人奉為行書和草書的典範,流風餘韻,被及千餘年,至今不絕。

明.仇英《右軍書扇圖》賞析,書聖王羲之書扇的典故

王羲之在世時已名滿朝野,時人得他片紙寸縑視為珍寶,隨之流傳他不少有趣的故事,右軍書扇就是其中的一則,事見《晉史本傳》。大意講:王羲之在紹興蕺(jí)山時,見一老媼持著六角竹扇在街上出售,但終日無人問津。羲之見此狀甚是憐憫她,就取扇在上面各寫五字,老媼見了頗為不快,羲之笑著對她說:“這題字扇但講是王右軍所寫,每扇可得一百錢。”老媼將信將疑,拿扇到集上去賣,果然人們競相購買,很快就售之一空,老媼驚喜不已。第二天,她又拿著扇子去請羲之題字,羲之笑而不答。這個故事生動地反映出當時人們對王羲之書法的喜愛和珍視。

明.仇英《右軍書扇圖》賞析,書聖王羲之書扇的典故

明.仇英《右軍書扇圖》賞析,書聖王羲之書扇的典故

仇英擷取這一題材作畫,顯示出了他在表達故事情節和刻畫人物性格方面的嫻熟技藝和獨特的匠心。畫面描繪山隅一角,依山傍水,修竹臨流,境界清幽恬靜。環境的佈置十分切合王羲之樂於遊弋山水的高雅志趣。山石下竹林中,王羲之頭束折角巾,身穿寬袖長袍,悠然地坐在鼓凳上,一童兒侍立在旁。白髮蒼蒼的老媼面向書法家拱手作揖,身邊放著一筐竹扇。這裡,畫家不去描寫右軍正在書扇的場面,而是選取了老媼賣扇獲利後再次求賜翰墨的情節,蘊意更是耐人尋味。圖中王羲之眉清目秀,一綹長鬚垂胸,意態含笑自若。書法家才高學富、瀟灑中略帶自負的神情躍然紙上。而老媼則顯出甚是謙恭的樣子,身軀微屈,抬頭仰視的目光中流露出信服和期待。畫家透過人物內心情緒的細緻刻畫,把王羲之書法名重當代的主題含蓄而又自然地表現了出來。

此圖的筆墨技法為兼工帶寫,已脫出摹古的格局。尤其人物的白描功力相當深厚,人物臉部的線描柔和細勁,鬚眉絲絲可見;衣紋的用筆簡潔暢利;周圍山岩崗石,以剛健的筆勢和著水墨隨意勾斫皴染,表現出峻強的氣勢;修竹挺拔而秀逸;遠處坡岸淡墨抹染,增加了渺遠的空間感。整幅畫面,各個人物神態生動,環境氛圍契合情節,筆法剛柔相濟,墨色濃淡虛實相參,可稱是一幅有情有景有意蘊的人物故事畫。推斷此圖應是仇英盛年藝術臻於成熟期的作品。

明.仇英《右軍書扇圖》賞析,書聖王羲之書扇的典故

明.仇英《右軍書扇圖》賞析,書聖王羲之書扇的典故

作者簡介:

仇英(約1498年—約1552年),字實父,號十洲,原籍江蘇太倉,後移居吳縣(今蘇州)。仇英出身寒門,幼年失學,初為漆工,後改學繪畫。移居蘇州後得識唐寅、文徵明等當代名家,並拜周臣為師。

仇英博取眾長,集前人之大成,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山水、花卉、界畫、人物、仕女無所不能,既工設色,又善水墨、白描,能運用多種筆法表現不同的物件。其作品雅俗共賞,對傳統的青綠山水和工筆人物有重大的發展。時人把他與周臣、唐寅譽稱為院派三大家;後人又把他與沈周、文徵明、唐寅並稱為“明四家”、“吳門四家”。

宣告:文中部分內容源自網路,僅用於傳播藝術之美,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東方傳世典藏

傳播藝術之美,感受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