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石濤畫論:書與畫同出,畫取形,書取象;畫取多,書取少!

作者:由 美術研究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8-09

肚裡無文空研墨什麼意思

石濤畫論:書與畫同出,畫取形,書取象;畫取多,書取少!

[摘 要]《苦瓜和尚畫語錄》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系統而深刻的繪畫美學著作,也是石濤繪畫思想的集中體現。它是一本專論山水畫的著作,書中有許多革新獨創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本文針對書中所表現出的“書畫同源”思想進行研究,以期更好地指導藝術實踐。

[關鍵詞]石濤; 書畫同源; 《畫語錄》

石濤是一位對中國近現代繪畫藝術和美學思想影響深遠的藝術家和美學家,他的《苦瓜和尚畫語錄》( 簡稱《畫語錄》) 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專著中的經典之作。從此書中我們可以發現“書畫同源”的思想。本文就石濤畫論中所蘊含的書畫同源思想進行論述。

石濤畫論:書與畫同出,畫取形,書取象;畫取多,書取少!

一,書畫同源思想的誕生

中國書法和中國繪畫在起源上有相通之處,在表現形式,尤其是在筆墨的運用上有共同的規律。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首先提出了“書畫同體”這個命題,我們也可以理解成書畫同源。在原始時期,書法和繪畫還未形成兩種獨立的藝術或文化形態,那時書畫是不分的。據記載,萌芽時期的書法和繪畫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 傳說中的庖犧氏和黃帝發現並由黃帝的史官描摹下來的洛書、河圖; 倉頡以洛書、河圖為原型,並根據天文和地文加以擴充、確定的帶有繪畫形態的文字。過了很長時間,直到有虞氏模擬各種事物創造了旗幟和服裝上的圖案之後,繪畫才得以正式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態。這些說法雖然有些荒謬但是也有合理的地方。

中國文字的象形特徵既確定了早期書畫不分的事實,也蘊含了書畫創作都是形象創造的思想。東漢書法家蔡邕說: “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起若臥,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未之書也。”[1]宋代的鄭樵也說:書與畫同出,畫取形,書取象;畫取多,書取少。書法和繪畫雖然在直觀形式上有形、象、多、少之別,但源頭是一致的。宋代大畫家米友仁也說: “子云以字為心畫,非窮理者,其語不能至是。畫之為說,亦心畫也。”可見書畫同源一說是可取的。我們讀了《苦瓜和尚畫語錄》也能看出石濤書畫同源思想的一些端倪。

石濤畫論:書與畫同出,畫取形,書取象;畫取多,書取少!

二,“一畫論”下的書畫同源

石濤在《畫語錄》中拈出“一畫”作為其核心,揭示出中國山水畫藝術的審美本質,這對中國古代美術的貢獻很大。在“一畫論”下我們也能看到石濤的“書畫同源”思想。

2.1 道的哲學基礎

《畫語錄·一畫章》的開始,石濤就揭示了道家文化與“一畫”的淵源關係。他說: “太古無法,太樸不散,太樸一散而法立矣。”[2]“樸”等同於“道”,“道”作為宇宙的本原,“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同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3]。石濤用“一畫”作為他藝術思想的總概念,貫通了道家的精神。

石濤畫論:書與畫同出,畫取形,書取象;畫取多,書取少!

2.2 具體書畫中的一筆一畫

無論是書法還是繪畫都是靠一筆一畫開始,而又以一筆一畫結束。從起源上說,一畫側重於起筆,其次才是行筆和收筆。從石濤的畫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每一筆都是在用“一畫”去表現有形的自然,抒發自己無形的思想感情。

石濤畫論:書與畫同出,畫取形,書取象;畫取多,書取少!

張懷瓘在《文字論》中雲: 文則數言,乃成其意; 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謂簡易之道。欲知其妙,初觀莫測,久視彌珍。雖書已緘藏,而心追目極,情猶眷眷者,是為妙矣[4]。這“書則一字乃見其心”與石濤的“一畫論”是相似的,這一畫、一筆便能體現古人所崇尚的簡易,故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提到王子敬能為 “一筆書”。一畫的線條也並非整齊一律均衡對稱的形式美,而是流動的、富有生命的和表現力量的美。可見書法繪畫中具體的一筆一劃也是相通的,都是人們的審美心理使然。

石濤畫論:書與畫同出,畫取形,書取象;畫取多,書取少!

三,有法無法下的書畫同源

3.1 不拘一格,我自用我法

石濤的書法學習之路主要是由學“二王”上追漢魏古碑。他多涉獵楷書、行書和草書,其楷書多用方筆,行書多具有隸書的意蘊,草書主要學張旭、顏真卿,他也會寫一些蘇軾的草書。他在博採眾長的同時也能夠進行創新。他對自己不欣賞的書家字型也進行深入研究。這種態度使得他能夠一掃當時書壇仿古習氣,獨樹一幟。

3.2 技法觀上的同法

石濤是清初四僧之一,不僅在繪畫領域的地位很高,而且對書法也有較高的造詣。書法和繪畫在運腕技巧構圖及墨法上都有相通之處。

石濤畫論:書與畫同出,畫取形,書取象;畫取多,書取少!

運腕是書畫的基本技能。運腕虛靈則畫面有轉折變化,形象就不呆滯或含糊; 運腕實則畫面就沉著而透徹; 運腕空靈就有飛舞悠揚的效果。

無論書法還是繪畫都講究佈置、安排。在繪畫中叫做佈局或經營位置,在書法中叫做章法。石濤認為 “三疊”“兩段”的構圖是有缺點的,他認為在正確運用筆墨的基礎上,透過加強整幅作品的整體感,就可以使三疊、兩段的構圖方法加以改善和提高。

墨法是中國書法和繪畫的重要內容。潘天壽說: “筆不能離墨,離墨則無筆,墨不能離筆,離筆則無墨,故筆在才能墨在,墨在才能筆在。蓋筆墨兩者,相依則為用,相離則俱毀。”黃賓虹也主張“墨中有筆,渾厚華滋”,就含有筆墨相融合的意思。

石濤畫論:書與畫同出,畫取形,書取象;畫取多,書取少!

四,重識尊受下的書畫同源

4.1 筆非生活不神

無論是書法還是繪畫,如果沒有對生活的潛心觀察和體驗是都不可能出神入化的。因此“師造化”對於書畫而言都是重要的。

如果不能夠從生活中學到用筆的真諦,則不會創作出令人滿意的作品來。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創作於康熙三十年,是石濤 50 歲時在北京所畫,是其山水畫中的精品。全圖氣勢奇險,筆墨非動,苔點繁複,皴法稠密,畫膽驚人,用堅實凝重變化多端的線條勾勒奇峰,線條靈活而富有生氣。作者以其難得的細筆一層層勾勒,再由淡而濃,反覆擦點,淡墨渲染,尤其是點經由幹、溼、濃、淡反覆疊加,至“密不透風”的程度。整幅畫面顯得蒼莽凝重,深得後人興趣。

石濤畫論:書與畫同出,畫取形,書取象;畫取多,書取少!

4.2 墨非蒙養不靈

“蒙養”一詞是石濤畫學的獨特術語,來源於《易經》“物之生必蒙”和“蒙以養正”等概念,指的是宇宙萬物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山川接受天地的蒙養之恩,必然表現于山川的形貌和精神中,如雲氣,亦謂蒙養[3]。

石濤畫論:書與畫同出,畫取形,書取象;畫取多,書取少!

黃蘭坡認為,蒙養指技巧修養。這種觀點許多人也認同。無論是書法還是繪畫,如果不進行潛心的技巧訓練就不可能出神入化。明朝的謝縉在《春雨雜談》中也提倡勤學苦練,只有這樣才能掌握其中的規律。書畫都要求潛心訓練,不能僅僅靠天賦才能。蔡襄也認為天資和學歷是構成書法神氣佳妙的兩個因素。作者秦琴,馬海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