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王羲之《行穰帖》的空間美,有設計再加工嫌疑

作者:由 西江夢晚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1-06-10

行穰帖是什麼意思

王羲之《行穰帖》的空間美,有設計再加工嫌疑

《行穰帖》“足下行穰,九人還示應決不?大都當任”為王羲之草書作品,唐代硬黃紙本,雙鉤填墨。該帖筆畫圓勁渾厚,有篆籀意味,字勢開張,姿態多變,盡顯右軍風貌,突出“雄秀”二字。唐代張懷瓘《右軍書記》所錄“足下行穰久人還竟應快不大都當任縣量宜其令(缺二字)因便任耳。立俟。王羲之白”一帖相比較,《行穰帖》摹本墨跡,僅是唐內府本《行穰帖》著文的片段。又有傳為米芾再臨本。以現代科技能確定雙鉤填墨的話,就不可能是米芾再臨。

《行穰帖》如果是唐內府著文的片段,為何這樣有選擇地進行臨摹?作為法帖所用,是不是有不合適的地方才被刪除?

王羲之《行穰帖》的空間美,有設計再加工嫌疑

《行穰帖》及跋語

現公認的王羲之存世書法作品都是臨摹的,但在臨摹的過程中,有部分被加工再創作的。如《聖教序》,是唐代懷仁和尚經過精心選字、排版,沒有的字經過筆畫的組合,集字創作出的經典傑作;在王羲之草書《十七帖》中,也有被刪減部分內容從新排版創作的法帖。唐人臨摹王羲之作品,有很多這樣的做法。

我們知道《行穰帖》是一封書信。過去,人們對書信格式要求是很嚴格的,漏掉或不寫前後的語氣詞及時間等部分,是對收信人的不尊重。從此帖看,是不符合當時書信的格式要求。所以,《行穰帖》可能是經過設計再加工的臨摹作品。如果真是這樣,筆法結構會遵照原作,但章法就有可能不是王羲之原作的形式。我們欣賞《行穰帖》的章法,設計的實在太完美了。

王羲之《行穰帖》的空間美,有設計再加工嫌疑

《行穰帖》空間美

首兩字“足下”,似一位太極高手邁著輕盈的步伐,做熱身運動。“行穰”“九人還”打了兩個招式,渾圓勁健,內含筋骨。第二行開始有所收氣,與第一行“足下”對應。“示應決不”為一組,各字不相連,與第一行開頭兩字對應的同時,對“行穰”兩字的連貫做出了變化,又有透氣的作用,與開頭“足下”的輕盈有所不同,是打了兩個招式後的氣息調整,為下一步更激烈的招式動作做準備。“大都當”正是如此,與“行穰”對應,又是一個完美的招式。最後“任”字,伸展雙臂,輕盈收氣與開頭“足下”對應,一套精彩的太極完美結束。

《行穰帖》最精彩之處,是每個字,每個組合都有從紙面跳躍欲出的三維空間感。以第一行“穰”字與“九”之間的留白為中心焦點,從第二行“應”字到“當”字,每個字的勢態都有指向這個中心點的趨勢。如“應”字的右邊界線,“決”字的反捺,“不”字的豎鉤,“大”字的一橫,“都”字的橫、撇與彎鉤,最後“任”字的右半部分,都在凝視著這個中心焦點。第一行“九人還”的軸線微微向右上傾斜也是同理。據遠小近大的原理,從此帖字的大小看,“穰”是帖中最大的一個字,作品的中心焦點就在“穰”字下部的空白處,此焦點把所有字的背景拉向了遠方,創造了《行穰帖》的空間美。

精彩!歎服!是王羲之的高妙?還是臨摹者的設計?我們只有佩服稱讚,此帖太精妙了。心中歎服,王羲之書聖也。

王羲之《行穰帖》的空間美,有設計再加工嫌疑

《行穰帖》把你的視線帶到了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