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返鄉過年的“隔路尷尬”為何越來越嚴重?

作者:由 姬鵬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8-28

隔路的人怎麼辦

返鄉過年的“隔路尷尬”為何越來越嚴重?

年味漸濃,團聚漸近,一向寂寥平靜的鄉野村舍,頓時歡騰起來。鄉下的凋敝並沒有顯現在物質層面,更多的是精神的孤寂和人情的稀薄。空巢老人和留守孩子的提法,已經被媒體玩爛,情懷早已被榨乾,留下的卻是不近人情的“鄉村黑稿”。

講真,對於鄉村與城市的差距,從來都不是“旱廁”與“馬桶”的差距,更像是一種“隔路”尷尬。多數人把這種尷尬歸結為不理解和看不上,更準確講,就是誰都無法走進彼此的視野。農村人看不上城市人的細嚼慢嚥,城市人看不慣農村人的五大三粗。各有各得尺度,似乎誰也不比誰更佔優勢。

不過有一點,在表達慾望和鄙視鏈上,明顯的城市人就佔優勢了。玩話題,上微博,寫黑稿,走天涯,似乎套路早已準備好了,就等返鄉團聚的時候,洞察萬千,事無鉅細。

有時候尋思,過年將城市人和農村人拉攏在一塊,真是莫大的尷尬。表面上的把酒言歡並不能掩蓋撕裂的痕跡,在大城市待慣的人們,雖然在鄉村有童年的記憶,但是回不去的鄉村早已讓他們失去了留戀的慾望。他們雖然能理解父母和長輩的生活方式和溝通習慣,可是他們帶回來的城市媳婦或城市女婿,就不一定能全盤接納了。

這其實跟矯情並沒大多關係,只是生活在不同的價值系統和方式系統裡,自然就會互不習慣。就連很多從農村出去的人們,坐慣了城市辦公區的馬桶,回家上茅房,也會有不習慣的感受。而這種感受的趨向,在價值觀念裡,更是日益撕裂。

年親人早已適應了婚前同居的觀念,父母們卻看著摟腰拉手都覺得臉紅。包括對於結婚年齡以及禮金等習俗的觀念差異,也讓這些返鄉者覺得,真不是那麼回事。畢竟在大都市,“約炮”都司空見慣了,親爹親孃你們為何還頑固不化呀。

“逼婚”的事情自然也少不了,所以“租友”回家的奇葩也不在少數。種種異樣,都在印證一個事實,返鄉回家過年,本質上就是隔路的,所以尷尬自然少不了。至於“黑稿”和“嘲笑”,人性就那麼回事,村裡人是不太會玩微博,逛社群,否則出來的料兒不比城市人差太多。

農村人也有自己的社交方式,典型的長舌婦串門社交,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比網際網路可要早很多,雖然這些年相對疲軟,可是論鄙視鏈玩法,農村大媽真是我們的“鼻祖”。

就算這樣,很多事情還是尿不在一個壺裡。基質的土壤不同,生活的內容不同,接觸的文化不同,觸控的觀念不同,讓農村人和城市人確實心存尷尬,雖然面上相敬如賓,極力誠心,可是不同就是不同,難以抵達的尷尬,終究讓他們只能隔著路途向前行走。

這個“撕裂”的時代,就連鄉村的年味也淡了很多,人們除了僵硬的團聚和儀式的返鄉,真正意義上的團聚早已被打破了。鄉村人想學城市人趕時髦,可是學不像,城市人卻在不斷丟失鄉村的記憶,一個追趕,一個逃離,除了尷尬,還能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