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書法論: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

作者:由 漢府古文化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10-02

正書包括行書嗎

一、行書的形成和發展

在書法書體的演化過程中, 行書相對於篆、隸而言時間較晚一些, 產生於東漢時期, 和楷、草處於同一時期, 但成熟於魏晉時期, 對後世影響最大。唐代張懷瓘在《書斷》中稱:“案行書者, 後漢穎川劉德升所造也, 即正書之小訛, 務從簡易, 相間流行, 故謂之行書”。

“行”在字典中解釋為走的意思, 表現為人的位置移動的運動姿態, 聯絡書體, 楷書猶如人的坐、站的靜止的姿態, 草書猶如人的奔跑的運動姿態, 從人的姿態動靜結合上來看, 行書介於楷草二者之間, 因此有宋代蘇東坡“真書如立, 行草如行, 草書如走”之說。

書法論: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

由此, 行書是指形體和筆勢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視覺表現的書法藝術。行書可以分為行楷和行草, 不省筆畫, 不變筆順, 書寫速度較楷書快接近於楷書, 易於辨認的是行楷, 省略某些筆畫, 適度改變筆順, 書寫速度較草書慢, 接近於草書, 比較難辨認的是行草。

行書在書法史上具有較高的地位, 被後世書法家推崇, 相繼出現了許多書法大家和經典作品, 形成了書法發展史上三座高峰, 第一座高峰出現在晉代時期, 以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 王羲之《蘭亭序》被後世評價為“天下第一行書”, 二王作品成為後世學習行書的典範和主流, 王羲之被尊稱為“書聖”。

唐代時期是行書發展的第二座高峰, 代表人物主要有顏真卿、孫過庭等人, 《祭侄文稿》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第三座高峰為宋代行書, 代表人物有蘇軾、米芾、黃庭堅、蔡襄四人, 他們重視性靈情致的表現, 開一派“尚意”的書風, 蘇軾的《黃州寒食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 蘇軾的《洞庭春色賦》、黃庭堅的《松風格詩》、米芾的《蜀素帖》、蔡襄《自書詩卷》都是流傳千古的經典之作。

元明清時期, 書法書寫工具和材料的進步促進了行書的發展, 以趙孟、王鐸、傅山等人為代表, 形成了行書風格多變的格局, 對後世行書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書法論: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

二、行書組成要素及特點

一幅書法作品由筆法、字結構、墨法和章法所組成, 這是書法作品形式構成的基本元素, 具體到行書, 則表現為行書不同於楷書、隸書、草書的特有形式。首先在筆法方面, 行書運筆速度較快, 節奏變化明顯, 運筆過程中追求情感的起伏, 主側鋒書寫並用, 藏露鋒靈活發揮, 根據書家情感起伏變化運用提按、頓挫、輕重、快慢等筆法。

其次在字結構方面, 在把握字結構傳統形態的規律的同時, 追求視覺形式變化, 在富於變化中強調字的筆畫的減省, 筆順的改變以及結構的變化, 以形成多姿多型的字結構, 在視覺上注重字的長短、方扁、正畸的不規整多邊形變化和字內空間的營造。第三在墨色方面, 強調墨色的多變, 使用濃、淡、枯、燥等墨色表現手法, 使作品整體呈現出墨色的情趣。最後在章法方面, 注重應用各種幅式來表現, 包括條幅、橫幅、斗方、扇面等, 在縱成行、橫無列的安排中, 注重字距和重心的經營, 使題款和用印和諧統一。

作者:張永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