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來扒一扒贛榆特產有哪些(2)喜歡您帶走

作者:由 行者Kevin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10-09

貝雕鑲嵌傢俱是哪裡的產地最多

連雲港木質漁船製作技藝

贛榆縣石羊河畔的柘汪鎮吳公村是一個普通的村莊,村裡的居民相傳為徐福製造樓船的“圬工”後裔,他們如今依然靠這種造船技術安身立命。造船技藝是民間手工技藝,已流傳數千年之久。

製作木質漁船首先要畫圖,一般都是由多年製作漁船經驗的老船工親自來畫,然後再按照一定的比例來出大樣、出樣板。根據畫好的樣板,選用較硬的木頭來做。選好製作地址,將可以浮船的地方在每月的潮水的時候用泥土把四邊圍好,把材料運進去,用石塊鋪墊若干個硬墩,放上主龍骨。再用很薄的木條製成船的各個部位的肋骨模型若干個,然後按模型尺寸要求製作真正的助骨和站柱。然後將浸泡了兩至三天的紅松木板用火烤成一定的彎曲度用螺絲固定成型。每一條船在整體組裝結構完成後,捻工要把船上的每條縫、每一個釘眼包括內外都要捻上用桐油浸泡過的麻絲,然後再用桐油與石灰製成的油灰封牢。晾曬5-6天后再用桐油塗刷2-3次,最後在船面上樹起三棵桅杆(20米長左右的船需3根桅杆)用白布塗上桐油做桅篷,這樣一條船就全部製作完成了,待漲大潮時把泥遷挖開,船就可出海了。

木質漁船製作技藝操作器具有斧頭、鋸、手工鑽、鑿子。船用的材料很獨特,主要是用當地產的槐木和東北產的紅松木,浸有桐油的麻絮和以桐油與石灰和成的油膩子。

木質漁船製作技藝包含著人工造物與生活的智慧,保持著傳統工藝實用的痕跡和質樸的傳統,是內涵豐富的文化遺產。在造船技術不斷進步的當今時代,它對研究古代造船歷史與技術的發展,以及地方政治、經濟、文化與生活習俗的發展與變化都有著重要意義。

贛榆縣柘汪鎮境內及周邊沿海地區仍然進行木質漁船的製作。

來扒一扒贛榆特產有哪些(2)喜歡您帶走

木質漁船

連雲港貝雕

貝雕是我國傳統工藝美術中的重要種類。而連雲港有200多公里的海岸線,盛產70多種貝類,連雲港曾是我國四大貝雕畫生產基地之一,流佈區域集中在市內的贛榆區、連雲區和東海縣等地,後隨產品流佈至全國。

連雲港貝雕藝術歷史悠久。從宋元至明清,這裡的螺鈿鑲嵌和貝貼工藝就十分流行,富人傢俱、家庭飾品等均有生產。從沿海各鄉鎮的貝串,貝堆到連雲區,青口鎮的規模化生產的貝雕畫,經過數百年的發展,使貝雕藝術成為中國民間工藝的一朵奇葩,產品曾多次獲得國家、省級大獎,“花果山牌”貝雕畫行銷全國,部分出口東南亞、歐洲以及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至20世紀70年代,連雲港成為全國四大貝雕生產基地之一,有6家規模化工廠及許多零散家庭作坊在生產貝雕工藝品,從事人員達400餘人。

連雲港貝雕品種多樣,可細分為貝貼畫、貝雕畫和螺鈿畫等。其生產工藝因產品不同而各有不同。如貝雕工藝流程,主要程式是設計圖紙—選料—貼圖—砂輪分割—打磨粗坯—雕刻—拋光—組裝—上色—上漆等。又如螺鈿絲嵌工藝,流程精緻複雜,主要包括設計圖紙—泥塑形體—大漆與布貼上—打磨—鑲螺鈿—嵌絲—刮漆—打磨—上亮漆—拋光等。

連雲港貝雕講究因材施用,每道流程都是手工操作,核心技藝全憑口傳心授,人心感悟。早期有高風巖、吳漢枝、蔣祖安等人,後傳承至張西月、吳龍會等,目前正在培養第五代傳承人。

2005年以來,貝雕成功入選贛榆縣、連雲區和連雲港市非遺保護名錄,吳漢枝、紀曉芳、張西月入選連雲港市貝雕非遺專案代表性傳承人,張西月工作室被確認為連雲港市貝雕傳承保護基地。張西月還成立了螺鈿絲嵌藝術品工作室,入駐青口文化創意產業園,恢復了螺鈿絲嵌藝術品,對保護傳承貝雕畫工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來扒一扒贛榆特產有哪些(2)喜歡您帶走

貝雕

草編藝術

上溯百年,巴黎“萬國博覽會”上連雲港市贛榆縣的麥秸團扇,以其不同凡響的奇巧構思獲得三等獎,徹底風光了一回。草編工藝品是連雲港工藝美術的拳頭產品之一,目前連雲港市有數萬人從事草編加工。

人們還採用草柳混編、柳紙混編、柳瓷結構等方法,生產籃、筐、花盆、花架、工藝裝飾品等高檔工藝品,因其編織精巧而暢銷海外。

來扒一扒贛榆特產有哪些(2)喜歡您帶走

草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