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有一種人,如果不知道改變,將很難得到成長

作者:由 簡愛的窗戶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10-13

人的侷限性是什麼意思

有一種人,如果不知道改變,將很難得到成長

人生就是一路走一路成長的過程,有的人成長得很快,有的人成長得很慢,而有的人卻一直停止不前成長不起來,一個人要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增長自己的見識,不斷開闊自己的眼界,不斷接受新的東西,而不是一直固執己見、固步自封,永遠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得不到一絲成長。

有一種人一直都非常固執,總覺得自己的想法是非常正確的,也覺得自己是最強的,是最能幹的,不能接受與自己不同的意見,也不能虛心請教別人,甚至因為自己的固執而對各種人或事物產生偏見,從來不知道這個世界還很大,從來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

這種人如果一直認識不到自己的侷限性,不知道尋求改變,那麼將很難得到成長,可能年齡會增長,但他的思維見識以及對待各種事物的態度都不會發生任何改變。

有一種人,如果不知道改變,將很難得到成長

1 認知比較狹隘,從來沒有見過自己認知世界以外的東西

在平時生活中或者在網路中我們都會看到一種現象,有的人永遠都覺得自己所知道的就是對的,不能接受別人有不同的意見,如果有不同的意見,就會上綱上線,非常堅持自己的想法,甚至還會要求別人和自己意見一致。

就算你說得有多中肯,有多少證據去證明自己的想法,也改變不了他的想法,他只相信自己所知道的,這種人非常固執,你使勁渾身解數都無法改變他的想法。

《莊子·秋水》裡有這麼一句話:“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與井底之蛙聊海,不要與夏天的蟲子聊冰,因為它們不曾見過海和冰,也沒有經歷過、體驗過,所以即使你講的都是實話,它們也不會相信。這種固執,就是由認知侷限造成的。

有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一樣,因為自己所認知的世界特別侷限,根本沒有看到過這口井以外的事物,所以就算你費勁唇舌向他講述海的廣闊,也無法讓他相信這個世界還有海。

有一種人,如果不知道改變,將很難得到成長

有人說:“沒見過世面的人,習慣用自己僅有的經驗去揣測這個世界。見過世面的人,會懂得用謙卑而虔誠的態度去對待這個世界。”

我們所認知的世界就像一個圓圈,有的人一直固定在一個小小的範圍之內,從來都不知道它還可以無限擴大,總以為自己所知道的就是全部。

莊子講:“人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知識是無限的,一個人的一生不可能窮盡所有的知識,一個人知道的愈多,其未知的領域便愈廣。

有一種人,如果不知道改變,將很難得到成長

【萬卷】彩繪全注全譯莊子全書 (國學典藏館)文墨書香

¥

75

精選

購買

真正有見識的人是不會炫耀自己的見識的,反而是你知道的越多,就越覺得自己無知,越想去吸取更多的知識,去看更多不同的世界,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真正見過世面的人不會固執己見,而是永遠保持一種謙遜的態度去對待各種人和事物,並努力地追求自己上進,讓自己得到成長。

2 不能虛心請教別人,不願意接受新的東西,新的知識,不願意擴大自己的圈子

認知水平越低的人越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自信,越不願意接受新的東西,不願意學習新的知識,總是活在自己的小天地裡,這樣的人如果不及時改變,就會一直困在自己的小圈子裡,無法得到成長。

我們都聽說過兩小兒辯日的故事吧。故事說孔子到東方遊歷,遇到兩個小孩在爭辯,就向前詢問爭辯的是什麼問題。其中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我們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時候距離我們遠。”另一個小孩卻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我們遠些,而到中午的時候離我們近一些。”

前一個小孩解釋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那樣大,而到正午的時候就小得像一個菜盤子,這難道不是遠處的東西看著小而近處的東西看著大嗎?”另一個小孩也解釋道:“早上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有涼爽的感覺,等到中午的時候就熱得像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難道不是距離近時感覺熱而距離遠時感覺涼嗎?”孔子聽後卻不能判決他們誰對誰錯。兩個小孩都笑著說:“誰說您的知識淵博,無所不知呢?”

連孔子都有無法解釋的東西,都不會自信到認為自己無所不知,孔子在《論語》中都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值得我學習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而學習,如發現他的缺點則引以為戒並加以改正。

有一種人,如果不知道改變,將很難得到成長

一個人不要總自以為是地覺得自己永遠都是對的,別人是錯的,要願意接納不同的想法和意見,也願意接納不同的事物,更要知道自己認知的侷限性,要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和見識,不斷地擴大自己的認知範圍。

《論語》中還有一句話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就是說人要勤奮好學,並且能虛心地向地位低於自己的人請教,而不以為恥。

人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思維和知識庫,不急於否定一切與自己不同的人和事物,要有求知的慾望,並且用謙卑的態度去接納新事物。

3 首先要意識到自己認知的侷限性,然後要有求知的慾望,這才是改變的開始

造成認知侷限性有非常多的原因,有的是因為家庭背景和教育環境的影響,有的是因為經歷和閱歷的不足造成認知不足,不同的成長環境和不同的人生經歷,會產生不同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其實不管什麼原因造成的,如果想要得到成長,就要從思想上意識到自己認知的侷限性,首先要清楚自己知道的並不多,要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而自己所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

有一種人,如果不知道改變,將很難得到成長

老子的《道德經》中有言:“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意思是說,我們知道自己不知道,也就是認識到我們的認知有侷限性,知道自己有缺點需要彌補,這樣的人是有智慧的。而那些明明不知道,卻假裝知道,也就是我們說的不懂裝懂,這就是有問題的。

有一種人,如果不知道改變,將很難得到成長

【萬卷】正版包郵3本 道德經+論語+莊子 原文譯文註釋解讀宗教

¥

108

精選

購買

首先知道自己的各種不足才是成長的開始,如果你總是意識不到,那麼你永遠都得不到任何成長。

當你意識到自己的侷限性之後,就不會對那些與自己不同的意見和想法有牴觸心理,反而會有求知的慾望,想要了解更多,想要知道更多,會多聽聽別人的意見,會對更多新鮮的事物感興趣,當你走出這一步,就是成長的開始。

有一種人,如果不知道改變,將很難得到成長

4 發現並承認自己的不足,在思想和行動上都尋求改變,才更容易成長

人始終都要學會成長,如果一直固執己見,一直不願意跳出自己的舒適圈,不願意接受新的東西,不願意瞭解新的事物和知識,將很難得到成長。

這個世界是瞬息萬變的,尤其是網際網路快速發展,新的東西和領域層出不窮,我們要跟隨時代的步伐,學習新東西,接受新事物,讓自己成長起來,否則會被時代淘汰。

王陽明《傳習錄》中有一句話:“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認識是行動的開始,行動是認識的完成。

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後,就要開始行動起來,要不斷地尋求改變,王陽明強調“知行合一”,對某一種事物不僅要有所認知,也要結合實踐,做到知行合一,知而能行,才能在實踐中不斷地加深對各種事物的探討。

有一種人,如果不知道改變,將很難得到成長

有些東西只有自己親身經歷過、體驗過、瞭解過,才知道原來自己知之甚少,接納新事物,接受不同的意見,並不是完全不加思考地去接受,而是多聽、多看、多瞭解、多體驗、多思考。

增長自己的見識,改變自己的固有思維,除了多讀讀書,也要多見見世面,除了多瞭解新鮮事物,也要多接觸各種新的領域,在思想和行動上都要尋求改變,只有這樣才更容易得到成長。

——END——

作者簡介:土生土長的南方姑娘,用樸實的文字寫走心的文章,與你一起談情感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