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企業"卷"向新加坡:出海是"出路"還是"跟風"?

作者:由 創業邦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3-01-08

去新加坡要多少錢

中國企業出海如今已成為時代趨勢,跨境電商、遊戲、區塊鏈、金融科技等多領域“百花齊放”,紛紛轉向海外淘金。而新加坡憑藉優越的戰略位置、政府政策以及世界一流的溝通能力,吸引了眾多國內外企業和投資者的關注,成為諸多企業出海的第一站。

近日,創業邦「邦直播」特別邀請了總部位於新加坡的新銳會計師事務所——出海寶GoGlobalGem創始人兼CEO何家俊、聯合創始人兼CMO Stella譚,為廣大創業者帶來最新的企業出海訊息。

企業"卷"向新加坡:出海是"出路"還是"跟風"?

1

趨勢解讀:企業為何紛紛“卷”向新加坡?

近年來,新加坡吸引著眾多跨國企業落地,三分之一的世界500強企業都選擇在新加坡設立亞洲總部,大量國內快速成長的創業企業也紛紛把新加坡作為了全球化的第一步。這一趨勢是如何形成的呢?

出海寶GoGlobalGem創始人兼CEO何家俊認為,企業之所以選擇新加坡作為出海第一站,離不開其獨特的地理位置。

新加坡剛好處在東南亞的中心位置,從整個東南亞的佈局看來,是一個非常廣闊的平臺,雖然新加坡本土市場並不大,但整個東南亞卻是一個大市場,所以大多數國際企業包括中資企業都會考慮用新加坡做一個平臺。

此外新加坡在政治方面也非常穩定。從資料上看,全球大約有46%的100強企業都選擇新加坡做國際總部,中資企業如阿里巴巴、騰訊、位元組跳動也都在新加坡設總部,目前這個趨勢還會持續下去。隨著中國的進一步開放,更多中資企業會來到新加坡設立總部,開展國際業務。

出海寶GoGlobalGem聯合創始人兼CMO Stella譚提到,目前中國的營商環境及政策也很利於出海企業的發展。

雖然中國在加入WTO之後在形式上也是“出海”,但那時的中國還被稱為世界工廠,只是單純賣貨,並沒有輸出品牌,所以即便全世界都能見到“made in China”,但這些品牌卻不被大家認可。

然而近些年,越來越多中國企業的品牌開始被全世界所熟知,如阿里巴巴、 Tik Tok,它們在海外的跨境電商做得都特別好,這也提升了全球對中國品牌的認知。

其次,在中國也有很多媒體去報道和跟進中國的出海品牌,這也讓出海企業獲得了持續的關注。當然大量的資本也在聚焦出海領域,這導致中國企業出海成為了一條特別熱門的賽道。

2

出路or跟風,你的企業適合出海嗎?

除了企業,很多投資機構、家族辦公室也開始在海外設立辦事處,面對當下的環境,哪些企業需要儘早開始出海佈局?如何判斷自己的企業是否適合出海?

何家俊提到,不論是成熟的大企業,亦或是一家初創公司,都可以將出海視為非常重要的策略。

“如果你企業的市場主要在中國,當你遇到一些經濟狀況需要轉型,或需要迅速開發第二條賽道、打通國際市場時,都可以考慮海外市場。”何家俊如是說。

一些行業在國內的發展空間會受到侷限,因此也紛紛走向新加坡,比如 Web3。0、加密貨幣、區塊鏈技術、金融科技、遊戲行業等等。此外,很多教育科技公司也開始從中國出海到其他國家打造品牌,然後國際化。

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一些企業創始人考慮到傳承和財富管理的問題,他們家族的資產也需要考慮能否與風險隔離,或是從財務管理方面能不能找到其他的地點發展。在這些方面,新加坡都是非常受歡迎的。

Stella譚提到,很多人認為企業出海的運營會非常複雜而繁瑣,但實際上也有很多輕量化運營的案例。

Stella譚以餐飲業舉例,比如今年預製菜在中國特別火,但實際上預製菜行業的全球營收冠軍幾乎都是在新加坡出海。海底撈在新加坡雖然只有十幾家門店,但其營收可以做到接近7000萬新幣。

如今中國國內有很多網紅餐飲,如太二、喜茶,包括北京的胡大等等,可以看出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餐飲業可以做成一個很小的單店模式,比如蜜雪冰城這種小單店,它的價格非常低,所以運營成本不用太高。

再比如中國有很多女裝品牌也在出海,其產業鏈依託中國,在海外的運營更像是一支精簡的特種部隊,透過快速空運、落地的打法,即使是一個十幾人的小團隊,其業務也可以覆蓋全東南亞。

3

企業落地新加坡要做哪些準備?

新加坡的商業環境與國內不同,在新加坡註冊公司通常需要做哪些準備?在商業管理制度上有什麼不同之處?

何家俊提到以下幾點注意事項。

首先,創業者在註冊公司前要決定放入多少註冊資金,因為新加坡主要以私人有限公司為主,沒有最低資金要求,也不要求資金到位方可運營,所以就很容易操作,唯一要選擇的是名字,這在稽核過後就可以登記了。另外一點就是企業的經營範圍,在註冊公司時,創業者通常選兩個經營範圍為主業。

中國對一些行業是有限制的,但在新加坡,大多數行業都能夠以私人有限公司來運營,只要審批透過就可以註冊了。

註冊公司後還有一個注意點,就是銀行開戶。新加坡既有本地銀行也有一些外資銀行,有一些銀行是可以讓外資企業直接遠端開戶的。另外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稅務,新加坡的稅務非常簡單,只有單一的稅種——企業所得稅,現在的企業所得稅是17%,除了香港的16。5%之外,新加坡的企業所得稅在整個亞洲是最低的。

如果企業符合新加坡政府鼓勵的政策,比如在新加坡設立了總部,或是在新加坡設立了一個研發或科技團隊,能夠提供3~5年的計劃讓新加坡政府去稽核,企業還有機會申請稅務優惠,從17%的企業所得稅降到10%甚至5%。尤其是做國際貿易的企業,因為新加坡與很多國家都有自由貿易協議,能夠大量降低關稅或增值稅。

除了以上幾點,創業者還應考慮到在新加坡設立公司要有一個本地董事,比如新加坡公民、新加坡永久居民,或是新加坡有就業準證的一些員工,如果沒有,很多服務商也能提供暫時性的本地董事服務,讓企業在新加坡落地後能找到一個適合的本地董事。

4

企業出海容易走哪些彎路?

企業出海面臨的不僅有業務上的挑戰,在本地化和政策合規上也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企業出海常見的彎路有哪些?又該如何避坑?

何家俊認為,如果企業決定要出海,那麼企業創始人、團隊要引起足夠重視,做好充分的準備。

首先要提升企業的產品和服務,能夠支撐和服務到不同的市場。出海之前,企業創始人或高管要親自去做出海考察,瞭解市場環境,尤其是商業方面的情況,以及稅務或財務上的情況。

此外,企業還要制定一份出海規劃,要立足長遠,至少用3~5年的規劃推動整個出海運營。如果僅是一個短期的規劃,那麼當企業沒有取得預期成果時,可能就會喪失繼續推動的信心,進而退出市場。

尤其新加坡跟周邊其他國家的文化都不同,它們的商業模式、法律體系、政治體系都不一樣,所以在開發市場的時候,無論是推產品或服務,策略也會不一樣。

從市場和客戶方面考慮,文化的融合、信任的建立也非常重要,只要企業開始出海,就會面臨一系列重要問題,比如招聘方面、文化融入方面,這都需要考慮。

Stella譚補充道,出海企業的創始人一定要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保持包容度和敏感度。

比如新加坡的員工不認可加班文化,那麼企業就要去尊重員工,在工作時間提升團隊效率。

同時要去吸引那些真正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員工,花更多的時間去選擇合適的團隊成員。一些中國企業在出海時都會有一筆用作招人的預算,但當發現招進來的人才不符合要求時,又不願花時間去做培訓,於是就只能將其辭退,進而再去花錢招人,這對於企業搭建團隊是很不利的。

中國的出海企業應該改掉這些“壞習慣”,去招到真正優質的人才,然後去培養他們。出海寶在招人時都是創始人透過熟人圈親自招聘,吸引身邊的熟人給我們引薦人才。出海企業的創業者也要重視這一點。

*本文系創業邦【邦直播】內容精選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