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學術中國·文學」作為社會學重要概念的消費

作者:由 中國社會科學網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3-01-11

文學概念是什麼意思

「學術中國·文學」作為社會學重要概念的消費

約翰·斯道雷

英國桑德蘭大學媒介與文化研究中心榮休教授;

研究領域: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

代表作:《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等。

我們每個人都會消費,消費與購物可不是一個意思,無論是吃、喝、讀書、看電視,還是參觀畫廊,這些都屬於消費。我們早已涉足消費的方方面面,所有人都是消費者。為什麼說消費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學概念?有兩方面原因,首先,消費行為能幫我們分析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周圍世界之間的相互作用,而這種相互作用對我們的生存越來越重要。其次,消費和“代理”的概念有關,即人們做什麼,而不是他們被怎樣,抑或他們能怎樣做。

在對消費進行批判性關注之前,人們以為事物的意義和用途是由他們的生產方式或他們自身簡單緘默的物質性決定的。但新的消費觀念對這種思維方式提出了挑戰,消費不是悄無聲息的或者可以預測的生產終點。人們將其重新定義為一種活動、一個過程,定義為一件有關用途和意義的事情,這是大多數人介入文化的方式。因此,與一些非常有影響力的觀點不同,我們不應該把用來消費的東西當作消費本身。大家可能知道,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我們的閱讀量會增加或者減少,但這和我們閱讀的內容、閱讀的原因,還有閱讀的方式,甚至閱讀後產生的影響都沒有關係。人們的消費方式和他們消費了什麼是不一樣的概念,就好比書籍的用途和意義,也不能透過對可供閱讀的內容進行分類來確定,而更應該由事物的可得到性及其本身的用途和意義來決定。社會學中消費觀念的湧現,就是要挑戰這樣一種觀點和態度,想要理解消費這個社會學概念,那首先得把它視為理論構建出來的結果。

資本主義經濟學認為,消費就是一種理論,只不過被偽裝成一種描述。“理性經濟人”是許多經濟理論的核心問題。“他”——很少會有人用“她”來指代,是一個基於理性和自身利益做出消費選擇的消費者,其實正是這些選擇決定了最終的產量。在很多方面,它都被視為資本主義經濟學的萬能答案。儘管消費是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的基礎,但這並不意味著消費可以被簡化為單一的經濟事件。

至少有兩個理由能駁斥這個觀點。首先,消費有多種形式,有很多甚至不涉及經濟交換,比如從圖書館借書、參觀景點、在公共飲水處喝水、接收禮物等。其次,從社會學角度來看,消費不僅是一個簡單的事件,不再是獲取事物的那一瞬間,而是整個過程中的一系列時刻。消費的過程至少包含四個方面,即為什麼要消費、消費什麼、怎麼消費、消費的結果是什麼,這些都是這個可變過程中的獨立時刻。考慮買什麼書和買書的過程是不一樣的,買書和讀書也是不一樣的,寫書或與朋友們探討書的內容和讀書又不一樣。資本主義經濟學的起點和終點都是購買行為,但是如果我們把消費視為一個過程,那就必須考慮除購買外的其他時刻。比如,在書店中找書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挑選的過程、一種積極尋求消費事物的過程,可能這之後才涉及購買的時刻。如果我買下一本書,然後帶回家閱讀,那讀書的行為就是第三個時刻,而第四個時刻就是讀完之後寫些東西,或是和家人、朋友、同事探討自身的觀點。獲得和佔有的結果,才是人們可能在意的,並把其與記憶結合起來,視為產生過利益的事實。而在這個過程中,並非所有時刻都會有相同的活躍度,比如付款的行為,在不同的消費過程中也會有所不同。在消費過程中,並非一定要有某個東西被消耗的過程。如果我們認為消費是一種純粹的經濟活動,那麼它只存在於購買的那一刻,且只被交換價值所定義。但在我們購買了一件東西之後,消費過程也不會停止。這些除購買之外的其他時刻都使消費成為文化的一部分,因為在這些時刻,消費才開始與社會功能以及意義生產息息相關,也因此得以實現一系列社會和個人目的。

我們消費的東西和消費方式都服務於我們本身的身份或是我們想要成為的身份。消費可能會被用於創造和維持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可以讓你在失去時獲得慰藉,抑或以某種象徵性方式來慶賀成功、紀念成就,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和慾望,可以為我們的夢想提供物質條件,可以是社會差距和階級地位的標誌。這樣看來,消費就不再是我們原來認識的那個研究物件了。

根據“話語”不同,消費也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根據福柯的理論,“話語”有三種形式:造就、約束和構成。他解釋過“話語”就是系統地構成人們所言說的物件的實踐過程,學術科目就是一種“話語”,它們都具備造就、約束、構成三個要素,每個學科的理論框架都會以特定的方式去討論研究物件。在這個過程中,它會造就並約束關於自身的言說,但不僅如此,透過將其構建成一個特殊的研究物件,便能構成一個特定的現實,即客體的真實意義。所以當我們在不同的“話語”中涉及消費時,它似乎也會變成完全不同的研究物件,因為本就是為了特定的理論方法,才以某種“話語”來進行闡述的。雖然這並不意味著它不能獨立於這些話語表達而存在,只是說在這些話語中,它才作為一個特定的研究物件存在,而它是否具有建構性,則取決於話語場的結構,比如某個購買的時刻、一次社會實踐、認知形成的一部分、文化資本的展示,甚至是媒介化的過程。這並不意味著在這些話語之外,消費就不復存在了。相反,作為研究物件的消費的存在取決於這些雜亂無章的事件湧現的條件。因此,當不同的理論方法在話語中建構了消費作為研究物件的不同理解時,對於消費的理解自然就有所不同。

積累或追求利潤是資本主義的必然要求,資本主義不限於滿足慾望,它必須要創造慾望。如果不增加消費,它就無法自我再生,因此自然要竭盡全力將我們重新定義為生活在消費社會中的消費者。雖然我們不能把消費和消費主義混為一談, 但還是要承認,消費是發生在一個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的,即資本主義消費社會。馬克思將一般生產方式和特定的歷史生產方式區分開來。他認為,一般生產方式是一切社會條件所共有的,是不受人類這種歷史人物影響的,但人類需要生產的事實總是和歷史上特定的生產方式緊密相關。人類從未停止過生產,但是生產方式是隨著歷史而改變的,換句話說,奴隸制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有區別的。如果我們從消費的角度來考慮的話,那也會得出一個類似的結論,即有一般的消費模式,也有特定的消費模式,人類從始至終都會消費,只是在不同歷史時期,我們的消費方式不同。

現如今,我們對於消費、消費實踐,以及消費慾望的態度是隨著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而形成的一種生產模式。簡單來說,消費主義就是資本主義版本的消費,它是一種特殊的歷史消費方式,是資本主義歷史生產方式所特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