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箕子傳播中華文化,對於當時的社會面貌,有何深刻影響?

作者:由 往史今看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3-01-26

剡姓是黃帝一脈嗎

箕子傳播中華文化,對於當時的社會面貌,有何深刻影響?

01

“華夏認同”與“民族認同”之二律背反

著名歷史人類學家王明珂先生提出的“從邊緣看華夏”認識體系,對我們理解檀箕認識很有啟發。

他在《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一書中指出,歷史研究,尤其是民族史研究,要從邊緣才能看清歷史的真相。

從邊緣看華夏,能更好地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與全貌,而站在中心做研究,容易陷入“不識廬山真面目”的瓶頸。

箕子傳播中華文化,對於當時的社會面貌,有何深刻影響?

在中國歷史上華夏邊緣的擴張過程中,與華夏不相容的部分,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遺忘,而與華夏相關或同出一源的傳說故事,會成為邊緣進入華夏的跳板。後者的典型就是“英雄徙邊”故事,而箕子東來說當為其中代表。

這類故事以“開化”為主旋律,故事正規化為具有中原血統的文明人流亡到邊緣未開化地區,成為當地的統治者和開化者。

透過文化的傳播,當地的“邊緣人群”被賦予中原人的性質,該地區也被納入中華體系的中心範圍之內。

箕子傳播中華文化,對於當時的社會面貌,有何深刻影響?

自西漢以來的歷史記載中,透過封殷商貴族箕子於朝鮮,朝鮮與中原產生血脈聯絡,就這樣把朝鮮從華夏邊緣納入了中心。除了東北的箕子,東南的太伯、西南的莊蹻、西北的無弋爰劍,都是這種英雄祖先徙邊故事的主人公。

這種邊緣人群華夏化的方式,普遍以尋得或假借一個華夏祖先來獲取認同。

對於華夏而言,尋回失落的先人後裔,是認可邊緣人群為華夏的途徑。如,漢代中國人發現朝鮮半島有些人群頗具君子遺風,因此認為他們是商朝遺民箕子的後代。

箕子傳播中華文化,對於當時的社會面貌,有何深刻影響?

從當時的歷史環境來看,這一認識可以說是漢代“天下一家”政治理想的產物,難免體現出華夏中心意識。即透過認可一個具有共同血緣的祖先,化蠻夷之地為華夏之邦,使天下都歸屬華夏之域。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這種認同是雙向的,並非是中國單方面加諸於周邊國家,周邊也渴望獲得華夏認可,願意加入中華文化體系

。他們透過主動敘述以華夏人物為中心的祖源記憶,建立對華夏祖先的認同,確立與華夏文明同出一源的正統性,以提升自身在華夷秩序下的文化優越性。

箕子傳播中華文化,對於當時的社會面貌,有何深刻影響?

然而,在華夏化過程中,有些人群並不會忘記本民族的祖先,檀君就是一個例子。古代朝鮮透過箕子欲求“以夷變夏”,但也並未拋棄原來的祖先檀君,只不過檀君掩於箕子的光輝之下,不如箕子的影響之大而已。

在近代民族國家形成的過程中,隨著民族獨立意識的覺醒,朝鮮的精英試圖獨立於華夏認同之外

。因此,需要尋找一個本土意識的產物來取代箕子,而與箕子功能重合、又擁有悠久歷史淵源的檀君是最優選擇。

箕子傳播中華文化,對於當時的社會面貌,有何深刻影響?

正如王明珂在其《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史的文字與情境》中所指出的那樣:“‘檀君’不見於中國文獻,且其存在時間被認為相當久遠,因此朝鮮知識精英選擇‘檀君’為共同始祖。

在此選擇與排拒間,更凸顯了本地知識精英欲擺脫‘華夏邊緣’的意圖,以及建構自外於華夏的朝鮮認同之情感”。

如果把檀箕認識的演變放在一個動態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由箕子崇拜到檀君信仰,一個對應的是華夏化,另一個對應的是脫華夏化,一個代表的是華夏認同,另一個代表的是民族認同,這就是檀箕認識變化之實質所在。

箕子傳播中華文化,對於當時的社會面貌,有何深刻影響?

02

古朝鮮始祖爭議之我見

在朝鮮半島的歷史中,要數經歷了大起大落的人物,當屬箕子。在古代朝鮮半島,文人學者對箕子的評價一直很高,而近代以來,箕子的地位一落千丈,箕子崇拜也隨之被拋棄。

如今,朝韓學界基本對箕子朝鮮持否認態度,但中國學界的主流觀點認可箕子朝鮮為史實。

中國學界認為,箕子否定說更多地帶有政治目的性,而朝韓學界認為箕子東來說是“中華中心主義”的延伸。

箕子傳播中華文化,對於當時的社會面貌,有何深刻影響?

可以說,在古朝鮮始祖之爭中,焦點問題便是箕子朝鮮的實存與否。如何解決這一耗時已久的歷史爭論,關鍵在於剔除民族、政治等歷史之外的因素來考察箕子東來說的實際內容。

為此,首先很有必要認真分析史書記載及特定歷史條件,以便去偽存真,努力展現歷史真面目

。據《尚書大傳》、《史記》、《漢書》等史書記載,公元前11世紀,中國商周交替之際,殷商重臣箕子胥餘逃亡到朝鮮。周武王征服商朝後,承認既成事實,“封箕子於朝鮮”,成為箕子朝鮮開國之始。

箕子傳播中華文化,對於當時的社會面貌,有何深刻影響?

箕子在朝鮮半島傳播中華文明,“教其民以禮儀、田蠶織作”,並制定了古老的法律——“犯禁八條”,使朝鮮進入具有成文法的時代。

據此認為,古朝鮮已經進入了相對成熟的階級社會

。如果說進入了階級社會,那麼在考古上應當有相應佐證,即發掘同一時代的青銅器。

但根據現有考古學資料,朝鮮半島最早出現青銅器是在公元前10世紀,這說明在箕子適朝鮮的公元前11世紀,還不具備形成奴隸制國家的現實條件。同時,箕子作為殷商重臣,官至太師,還能作出令周武王折服的傳世之篇——《洪範·九疇》,可見其學問之深、造詣之高。

箕子傳播中華文化,對於當時的社會面貌,有何深刻影響?

如果說箕子在朝鮮半島傳播先進中華文明,又為破除野蠻習俗制定了法律,那麼傳播文字也應該是順理成章之事。

商周時期已出現甲骨文,但迄今為止在朝鮮半島並未發現甲骨文的使用痕跡。

難道箕子其人的教化功德僅限於禮義文化,不涉及以文字開蒙啟智之舉?作為有名的仁賢,箕子帶領部從流亡到朝鮮之後,未留下隻言片語的文字痕跡,這純屬偶然嗎?再有,如果箕子在朝鮮建立國家,後人應對箕氏朝鮮世系傳承有詳細記載,但史料對箕子後人的記載十分有限。

箕子傳播中華文化,對於當時的社會面貌,有何深刻影響?

箕子朝鮮延續四十餘世,後被衛滿朝鮮取代。

最後一任朝鮮王準,在其政權被燕人衛滿所奪之後,借海路來到馬韓地區,自號為韓王。然而,除箕准以外,箕氏朝鮮延續近千年期間,其他繼任者的身份姓名、在位時間等情況十分模糊。

因此,箕子東來說,尚缺乏確切依據。我們在考察古朝鮮起源時,應避免對古代文獻中的箕子與箕子朝鮮無條件接受,更應當考慮歷史發展水平等當時的客觀條件。

自古天下動亂時,從中原大地前往朝鮮半島避難的中原遺民不計其數,箕子可以說是其中翹楚。

箕子傳播中華文化,對於當時的社會面貌,有何深刻影響?

箕子將先進的青銅文明和禮樂文明帶去朝鮮半島,但當時的朝鮮半島仍是蠻荒未開化之地,兩地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生活水平相差懸殊,大陸文明很難引起土著居民的共鳴,更不可能轉化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

無論箕子及其後人傳播多麼先進的文化,都不能以一己之力拔高當時朝鮮半島的社會發展水平。

因為土著居民對於先進文化的吸收與融合,需要一個漫長的轉化過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箕子傳播中華文化,對於當時的社會面貌,有何深刻影響?

如果說箕子能彌合理想與現實的鴻溝,讓朝鮮半島土著居民全面接受中華文化,進而形成相應的社會機制來改變整個社會的面貌,未免有些脫離現實。

我們在解讀箕子朝鮮歷史時,應克服誇大大陸文明傳播之實際效應的傾向。

對於箕子東來說,把它當做大陸文明湧入朝鮮半島之前奏,是半島居民在保留著土著意識的條件下開始接納中華文明的開端,似乎更為貼近歷史的原貌。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往史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