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小篆大美之《袁安碑》

作者:由 小篆大美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3-02-03

小篆紫字怎麼寫

《袁安碑》,全名“漢司徒袁安碑”,據《碑帖鑑定》說:“(袁安)碑出土時間不詳,於明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移至偃師西南新村牛王廟中,作為香案。因碑陽向下,故不知是碑。至1928年初,該廟改為辛村小學,石案仍置原處。1930年夏,一小學生臥其下乘涼時,發現案下面刻有文字,即告知村中人。一村民拓若干紙售出,才名聞全國,碑亦為人重視。”

此後,《袁安碑》漸漸被金石界所重視,並很快聞名全國。1938年,當地人士曾組織文物保管委員會將此碑收存,後又不知所在。

1961年此碑再現於世,現藏河南博物院。

小篆大美之《袁安碑》

《袁安碑》原石全貌

此碑全篇一百三十九字,出土至今少有殘損,為存世漢代篆書碑刻中僅見。

《袁安碑》與一九二二年出土的《袁敞碑》(現藏遼寧博物館)風格相同,學者普遍認為二者出自一人之手,所以常將二碑相提並論。

袁安,河南汝南郡人,東漢名臣,典故“袁安困雪”的主角,歷任

太僕

司空

司徒

等職,名重朝廷。

袁敞,為袁安第三子,官至司空。

從袁安到三國時的袁紹,四世三公,五世顯貴。

小篆大美之《袁安碑》

《袁敞碑》原石全貌

《袁安碑》《袁敞碑》的出土,一舉取代了《嵩山三闕》、《祀三公山碑》等,成為了漢篆的代表。

雖然與秦小篆明顯不同,但是相比《嵩山三闕》、《祀三公山碑》的似篆似隸、非篆非隸,

《袁安碑》無論是用筆還是結體,是完完全全的小篆,更是開啟了(漢代)小篆之新風。

小篆大美之《袁安碑》

《袁安碑》原石區域性

《袁安碑》用筆圓轉渾厚,且加入提按轉折的用筆方法,弱化了秦小篆一味強調線條的粗細均勻的意味,線條婉轉挺拔、遒勁流暢;“提按轉折”成為漢篆區別於秦篆的第一個典型特徵。

其次,《袁安碑》在字形的取勢上打破了秦小篆的縱勢,而漸趨方勢,如“公”“四”等字。字形在橫向上,仍然“左右對稱”;在縱向上由修長變為扁方,結構的“上緊下松”隨之也變得“重心居中”。雖無秦篆的巍峨高拔之勢,但是多了穩健寬容之態。“體勢寬博”,可謂是漢篆的第二個典型特徵。

小篆大美之《袁安碑》

《袁安碑》原石區域性

現代書家費聲騫評《袁安碑》:“此碑筆畫瘦勁,纖而能厚,結體寬博,運筆圓勻,碑字清晰,可供學篆取法善本。”

啟功先生曾評價《袁安碑》:“字形並不寫得滾圓,而把它微微加方,便增加了穩重的效果。這種寫法,其實自秦代的刻石,即已透露出來,後來若干篆書的好作品,都具有這種特點。”

小篆大美之《袁安碑》

《袁安碑》原石區域性

《袁安碑》在最大程度上汲取了秦代小篆的營養,在結字、線條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與突破,使之在風格和氣質上卻迥異於秦代篆書,其渾厚古茂,遒勁流暢成為了漢篆的典型藝術風格。

清代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說:秦碑力勁,漢碑氣厚。

藝術審美不存在誰更高階的問題,“各花入各眼”,單一的藝術風格是無法滿足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的,“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從秦篆到漢篆,再到清篆,直至今日,無數的小篆大家,為我們奉獻了無數的大美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有其存在的價值。

小篆大美之《袁安碑》

《袁安碑》原石區域性

由於出土較晚,《袁安碑》的漢碑的身份仍有爭議。

但是《袁安碑》運筆圓勻,線條婉轉流暢,骨力勁拔而有彈性,結體寬博,渾厚質樸,盡現“漢碑氣厚”的特點,毋庸置疑是一件出類拔萃的小篆作品。

注:圖片均來自網路,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