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創作談 | 那飢餓的是我們的心,而憂傷的是我們的胃

作者:由 文匯報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3-02-05

劉汀晚飯吃什麼

創作談 | 那飢餓的是我們的心,而憂傷的是我們的胃

【導讀】

“獻給我吃過的所有食物 你們辛苦了”——翻開作家劉汀全新小說集《人生最焦慮的就是吃些什麼》,印在扉頁上的獻語是少有的向食物致敬。再看書中收入六篇小說目錄:“早飯吃什麼”“午飯吃什麼”“晚飯吃什麼”“夜宴”“大師與食客”“什麼時候有空,一起吃個飯吧”,堪稱當代都市人的“吃飯簡史”。

在這些關於“吃什麼”的故事中,有當代人的快樂和疲憊,也有他們的希望、失望和潛在的救贖,緊緊地依附於都市的生活經驗,共同構成了一幅當代生活圖景。的確,我們選擇食物,也選擇各自的人生,小說作者劉汀分享了他的創作經驗如下:

創作談 | 那飢餓的是我們的心,而憂傷的是我們的胃

吃什麼,如果以疑問的語氣問出來,三個字其實是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大概可以表現出我們生活的變化。第一個問題的重點在於,手中無糧,心裡慌慌,沒有什麼可吃的,“吃什麼”是一道填空題;第二個問題是在如何從眾多可吃之物中選擇,“吃什麼”就成了一道選擇題。就中國當下的社會發展而言,我們顯然已經從第一個問題過度到了第二個問題,這本書所焦慮的重點也在於此。

當然,這並不是一本有關選擇困難症的書,它在本質上所要問的,仍然是我們如何處理生活問題,而且是現代生活問題,因為焦慮本身就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千百年來,吃飽飯一直是中國人的核心追求。當年人們見面的問候並非你好,而是吃了嗎?對普通人來說,吃飯可以說是人們的最大的生活哲學,最為基本和常規的社交,都是在飯桌上進行的。

中國是一個食物大國,有著極為豐富的飲食文化,所以誇張點說,我們的宗教就是以“食物”為核心的日常生活。數數我們的節日,端午、中秋、春節,儘管有著各種各樣的來源和儀式,但在老百姓那裡,哪一個不是吃字打頭?所以,吃不是小事,是春秋大事。

創作談 | 那飢餓的是我們的心,而憂傷的是我們的胃

《人生最焦慮的就是吃些什麼》

劉汀 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說回這本書。小說集的第一篇《午飯吃什麼》,寫於2010年左右,彼時我正在中關村附近的一家出版社就職,每到中午11點半,這個問題就會蔓延在辦公室上空。靈感由此而生,故事也由此蔓延。寫完這個小說之後,我逐漸意識到吃飯在人們日常生活裡的重要性,既然午飯是一種焦慮,晚飯和早飯同樣是,於是有了“吃飯三部曲”。

它們三個共用了三個人物,每人作為其中一部的主人公,處理一個生活問題。比如“早飯”處理的是,當我們衣食無憂甚至營養過剩之後,個體的慾望是否能得到真正的滿足,如果不能,我們通常會如何、用什麼來填補這“慾望”的空缺;“午飯”所要寫的,則是人到中年之時,怎麼應對事業、家庭的困擾,以及失落的青春期後遺症;“晚飯”卻徹底迴歸家庭內部空間,探討婚姻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等小事,是怎樣把激情、耐心和對未來的嚮往消耗殆盡。繼而是《夜宴》,講一個拼盡全力擺脫農村人命運進城的人,最終被城市生活逼迫到華容道;《大師與食客》,講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如何面對複雜的世界和身不由己的成人禮;《什麼時候有空,我們一起吃個飯吧》,講經常流轉與各種飯局的人們,試圖透過某種意外擺脫庸俗日常,到頭來不過是空響炮。

當然,這一切說辭都只能是我寫作的起點和自說自話,作品在寫作過程中和完成之後,特別是六篇小說如拼圖一樣拼在一起之後,自會形成一個新的闡釋空間。作者預先留下的門窗,常常不過是假的,讀者完全可穿牆破壁而入,發現廚房裡的秘密、客廳裡故事、臥室裡的貓膩,或者更進一步,看看那些頭腦和靈魂褶皺處,藏著的到底是怎樣的體驗。

創作談 | 那飢餓的是我們的心,而憂傷的是我們的胃

我是個愛吃之人,在電腦裡翻撿一下,發現寫過四五篇和吃飯有關的文章。但我不是美食家,甚至也不算是個標準的吃貨。我對食物的執著,主要是好奇它們背後所附帶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外國人的飲食,重營養和各種維生素配比,中國人的食物,則重色香味,更重食物背後的故事甚至道理。

君不見,全中國各地的小吃,幾乎都是某個皇帝微服私訪時的最愛,或者號稱當年宮裡老佛爺最喜歡的云云,而且西辣東南甜東鹹北酸、八大菜系滿漢全席,哪一樣都得和傳說故事、名人軼事、地方性格掛上鉤,這固然是咱們“地大物博”、十里不同俗的結果,卻也恰恰對應了孔夫子的那句話:“食之無文,行而不遠。”(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或者換個說法,任何一個能流傳下來的事物,都不是一道沒有故事的菜。

所以呢,你說咱們吃的到底食材,還是食材背後的故事和情感?這正猶如中國菜本身,蔥薑蒜、醋鹽糖,何曾跟春筍五花羊排分開過,姨表親不算親,打斷骨頭連著筋。我們吃的千奇百怪的東西,翻到鍋底,密密麻麻的都是人生。

那麼有人要問了,天底下最好吃的東西到底是什麼?肯定不是最貴的,也不會是最便宜的,最好吃的永遠是你喜歡吃可卻永遠欠缺那麼一點的東西,就是所謂的“念想”。媽媽的味道是念想,網紅蒼蠅館子是念想,扶著牆進去扶著牆出來的超級自助是念想,就連某一日食慾不振,只想一口白粥就鹹菜,也是念想。由此也不妨拽一句心理學的術語,叫作“剩餘快感”,也就是你慾望裡那些差一點點就滿足的快感,所差的這一點,才是天底下讓人慾罷不能,又恰恰差之毫釐的口味。

所以讀者諸君,人生最焦慮的的確是吃些什麼,因為那飢餓的是我們的心,而憂傷的是我們的胃。

作者:劉汀

編輯:許暘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