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人物】清代第一狀元,書法能值多少錢?書法家沈家騏書法作品欣賞

作者: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1-06-26

沈家騏書法能值多少錢

大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辛丑科狀元,乃山東聊城人氏鄧鍾嶽。此時,距離大清開國狀元傅以漸問世,已經過去了七十五年。換個說法,傅以漸中狀元以後過了將近三十年,鄧鍾嶽方才出生。鄧鍾嶽,是清代聊城、也是山東的第二位狀元得主。

鄧鍾嶽與傅以漸兩人的故鄉,相距不太遠,如今都歸聊城市東昌府區管轄。據當地人介紹,兩人故里所在的村子,距離還不到二里路。在清代,齊魯學子的科舉考試情況,很是有趣。有清一代,山東總共出了六位狀元。其中聊城、濟寧、濰坊各兩位。有意思的是,前兩位都出自聊城,中間兩位都出自濟寧,後邊兩位都出自濰坊。更有意思的是,前兩位的故里,都在如今東昌府區。而中間和後邊的兩位,則分別是同一條街、或同一條衚衕裡的老街坊!在整個科舉史上,這樣令人歎為觀止的巧合,也只是在山東才發生過。

鄧鍾嶽出身於一個名門望族。在明代,鄧氏一族多人世襲昭勇將軍職銜。鄧鍾嶽的父親鄧基哲,在大清國立最高學府(國子監)任過職。家境優越的鄧鍾嶽,一點也不紈絝浮華。聰慧懂事的他,自小性情淳樸敦厚,酷愛讀書學習。鄧鍾嶽從小就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大約也與他們家的家風有關。《三字經》有云,“子不教,父之過”。那些家境尚可的孩子,如果不是智力有問題,在學習方面無所成就,家長難辭其咎。

鄧鍾嶽在刻苦攻讀經史子集的同時,還練就了一手讓人叫絕的毛筆字。用時下流行的話說,年紀不大,他就成了四里八鄉有名的書法達人。逢年過節,被人求著寫個對聯什麼的,也是常有的事情。字寫得好,對於鄧鍾嶽日後能夠殿試奪魁,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在沒有鋼筆鉛筆圓珠筆簽字筆的古代,考生們參加科舉考試,只能用毛筆書寫答卷。康熙這個皇帝,對漢字書法情有獨鍾,近乎痴迷。苦練之下,他自己的書法水平也達到了相當的水準。因此,康熙也比較喜歡書法好的讀書人。在鄧鍾嶽之前,已經有些人因為字寫得好,而受到他老人家的賞識,並在科舉考試中沾了不小的光。在康熙做皇帝任內組織的最後一次科舉考試中,鄧鍾嶽又憑一手好字,讓康熙龍心大悅,從而榮登殿試榜首。

雖然智商不低,學習也夠刻苦努力,但鄧鍾嶽的科舉之路,卻並不是很順。從年輕時起,鄧鍾嶽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但屢受挫折,直到三十四歲才考取舉人資格。又過了十三年,方才加冕狀元桂冠。四十七歲的狀元郎,在清代並不算是年齡很大的。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科舉考試中,要拿個狀元名號,難度究竟有多麼大。

在會試閱卷過程中,鄧鍾嶽的文章由於不對某些考官的口味,而被列入了擬淘汰範圍。也就是說,如果不是有意外情況發生,鄧鍾嶽連個進士都考不上。這個意外情況,就是一個地位不高的官員,以一己之力為鄧鍾嶽主持了公道。

在本科會試考官中,有個人名叫徐陶璋。徐陶璋也是位狀元得主,比鄧鍾嶽早兩屆,並且與山東有關。關於此人,後面將予專門介紹。徐陶璋認為,鄧鍾嶽的卷子雖然水平不是最高的,但達到了一定水準,就此淘汰對他而言不夠公平。在徐陶璋的據理力爭下,鄧鍾嶽才被僥倖錄取,運氣實在是夠好。徐陶璋與鄧鍾嶽非親非故,以前也不相識。能為鄧鍾嶽出面說話,徐陶璋應當是出於公心。

康熙是個比較勤政的皇帝,對於科舉殿試這樣重要的事情,一般都是親力親為。在年老體衰的當政晚期,康熙依然是這樣。殿試結束後,康熙因為太喜歡鄧鍾嶽的字,從而將他欽點為第一名,並在他的卷子上親筆御批了八個字:“文章平平,字壓天下”。鄧鍾嶽的運氣,真是一好到底,擋也擋不住。這件事說明,對於所有參加殿試考生的試卷,康熙是一一過目了的。

從對鄧鍾嶽試卷的這八個字批語看,康熙在選拔人才問題上,也有不夠客觀公正之處,主觀隨意性較強。既然“文章平平”,幹嘛還讓他當狀元?典型的以字取人嘛!在他老先生年輕時,有一次殿試結束後,召集大臣們研究確定狀元人選。當有人提出某位考生的書法不夠好,不適合做狀元的時候,康熙說過“我們是選拔治理國家的人才,又不是挑書法家、搞書法比賽”這樣有水平的話。在這一點上,他老人家的選人標準尺度,有點不夠始終如一啊。不過既然皇帝發了話,其他人再有意見也白搭。本科的狀元頭銜,就這樣歸了鄧鍾嶽。

雖說康熙這麼批了鄧鍾嶽的卷子,幾乎是給鄧鍾嶽戴上了一頂“書法狀元”的帽子,其實鄧鍾嶽的文筆還是很不錯的。可能他在答那份卷子的時候,發揮不是太好,或者是言論見解不合康熙口味罷了。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在作文、策論這類考試的閱卷過程中,因為閱卷人的喜好不同而造成的評分誤差,有時還是蠻大的。在如今的高考作文閱卷中,這類問題仍然難以完全避免。有些閱卷老師認為可以得高分的作文,別的閱卷老師未必會認可。就拿鄧鍾嶽來說,他的一些文章,寫得還是挺漂亮,甚至可以說是文采斐然的。

比如有一回,做了官的鄧鍾嶽,去基層檢查督導教育工作。在某縣政府的大院裡,碰上了一對名叫沈仲仁、沈仲義的親兄弟,因為家產分割問題前來上訪。這是一對上訪老戶了,時任縣長(知縣)多次進行調解,沈家兄弟均不接受。哥哥沈仲仁是個讀書人,弟弟沈仲義在朝中為官多年,都不是省油的燈,自然不是那麼好說服的。

對這件久裁不決的民事糾紛,縣長無計可施,很是頭疼心煩。鄧鍾嶽聽完情況介紹後,就對縣長說,你老兄也別犯愁了,不如由我臨時客串一下你的角色,試著給他倆寫張調解書,看看效果如何。已經不勝其煩的縣長,哪有不允之理,大不了死馬當作活馬醫就是了。於是,鄧鍾嶽提筆就寫。不大工夫,已然寫好。

奇文共欣賞。鄧鍾嶽寫的那張調解書,全文如下:“鵓鴿呼雛,烏鴉反哺,仁也。鹿得草而鳴其群,蜂見花而聚其眾,義也。羊羔跪乳,馬不欺母,禮也。蜘蛛羅網以為食,螻蟻塞穴以避水,智也。雞非曉而不鳴,燕非社而不至,信也。禽獸尚有五常,人為萬物之靈,豈無一得乎!以祖宗遺產之小爭,而傷弟兄骨肉之大情。兄通萬卷應具教弟之才,弟掌六科豈有傷兄之理?沈仲仁,仁而不仁,沈仲義,義而不義!有過必改,再思可矣!兄弟同胞一母生,祖宗遺產何須爭?一番相見一番老,能得幾時為弟兄?”

這份調解書雖然用文言寫成,但並不晦澀難懂,因而不必再做多餘的翻譯解釋。該文旁徵博引、酣暢淋漓、文采斐然,採用了十種動物的舉止,反諷沈家兄弟的行為。更為令人叫絕的是,文中巧妙地使用了沈家兄弟的名字論事說理,貼切自如,渾然天成。何為罵人不吐髒字的最高境界?請看鄧鍾嶽此文。

如今有些法院的判決書,因為使用了一些個性化的語言,從而到社會的廣泛好評。這樣的事情,人家鄧鍾嶽早就做過了。他寫的這份調解書,堪稱這方面的教科書式範例。也是文化人,並且還做過官的沈家兄弟倆,一看這份有才的調解書,頓時羞慚不已,當場表示就此息訴罷訪,重歸舊好。這份調解書不僅寫得文采出眾、深刻生動,還能給當今的官員們以有益的啟示。那就是,做群眾工作,必須耐心細緻有針對性,講究方式方法,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切不可簡單粗暴。

鄧鍾嶽中狀元之後,先是被任命為翰林院修撰,後來幾經浮沉升遷,最終官至副部級(禮部侍郎),也算是政府高官了。在為政府工作的接近三十年裡,鄧鍾嶽主要從事教育文化方面的工作。他先後做過三次鄉試主考官,四次出任地方最高教育長官(學政),所謂“三典鄉試,四任督學”,為江蘇、浙江、廣東等地的教育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顯著成績。

在清代,學政是一省的最高教育長官。但這個職位不是地方政府屬官,而是具有中央政府特派員的性質。因此,學政的品級雖然不是很高,但地位比較重要,有權與總督、巡撫這類封疆大吏直接對話,溝通協商工作,並且可以把自己在地方發現的情況直接上報皇帝。因此對於學政的意見建議,總督、巡撫在處理方式上,是不能與自己的下屬官員之所言同等對待的。

在教育工作方面,鄧鍾嶽倡導“重名節、輕私利,達觀處世、樂觀待人”的價值觀,反對自我標榜、逢迎拍馬、文人相輕那一套不良習氣,十分注重學生的作風養成。在工作中,鄧鍾嶽還比較注意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注重提高教育質量。比方說,他做學政時,曾要求學生人手一冊記事簿,隨時記錄學習心得體會,並定期不定期地互相進行探討交流。

為了督促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習的針對性,鄧鍾嶽很善於發揮考試的指揮棒作用,每講習完一部典籍,都要按科舉考試的要求,組織相應的測試。這樣的做法,有點類似於如今通行的模擬高考的意思。在鄧鍾嶽卓有成效的工作之下,他所任職地方的學習風氣、教育質量、科舉考試成績等方面,都有了顯著變化和提高。當然了,也許有些把素質教育掛在嘴邊的人會認為,這不就是古代的應試教育嘛,有啥好說的。

飽讀聖賢書的鄧鍾嶽,雖然外表謙恭隨和,但骨子裡卻十分剛正,為人做事很有原則性。鄧鍾嶽於康熙末年考取狀元,又為雍正、乾隆兩任皇帝皇帝服務過,算是一位三朝元老。在為官從政期間,歷盡朝中人事更迭、看慣官場風雲變幻的鄧鍾嶽,始終潔身自好,從不逢迎巴結權貴,為了撈取個人政治好處而搞人身依附。即使因此而遭到排擠打擊、受到不公正對待,也不改初衷。人以群分,物以類聚。鄧鍾嶽向朝廷推薦使用的人才,也都是像他那樣有品有才、一心為公的正人君子。

鄧鍾嶽不僅要求別人“達觀處世、樂觀待人”,他自己也是這樣做的。從鄧鍾嶽寫的那篇調解書就可以看出,他的人生價值取向如何。心性淡然、胸襟開闊的鄧鍾嶽,無論升職還是仕途遇挫,都能拿得起放得下,坦然處之,做到了寵辱不驚。在廉潔自律方面,鄧鍾嶽也無可指摘,在從政接近三十年的時間裡,鄧鍾嶽的口碑一直不錯,朝野基本沒有毀謗非議之詞。

鄧鍾嶽在擔任了禮部侍郎之後,還兼任了內閣學士。在這裡順便介紹一下,清代的內閣沿襲自明代,名義上是總理全國政務的官署,但到了中後期,主要是處理一些日常文牘工作,比如皇帝詔書的起草、奏章的初步處理、重大活動的籌辦、編輯整理史籍文件等等,沒有多少實權。在這一點上,跟明代有所不同。清代中後期重要的軍國大事,都由軍機處負責辦理。清代內閣的主要官員,有三殿(保和、文華、武英)、三閣(體仁、文淵、東閣)大學士,協辦大學士(一般由六部尚書擔任),內閣學士(一般兼禮部侍郎)等。其中,內閣學士主要負責傳達詔命、奏章,並可以對重要政事發表意見建議。

鄧鍾嶽的生活情趣也比較健康。在工作之餘,他比較專注於研究周易,以及喜歡寫寫詩、填填詞什麼的。除此之外,鄧鍾嶽沒有其它不良嗜好。鄧鍾嶽身後,有《知非錄》《寒香閣詩集》等著作傳世。

七十四歲那年,鄧鍾嶽按照清代官員的有關規定離職休養。同年,鄧鍾嶽病逝於家中。在古代,鄧鍾嶽已屬高壽之人。

據清代《聊城縣誌》記載,鄧鍾嶽去世後,由於家中沒有財力為他舉辦一個像樣的葬禮,就把靈柩停放在了家中的院落裡,不能安葬。等到鄧鍾嶽的兩個兒子去世以後,依然還是照此辦理。東昌府一位姓張的知府,在知道此事之後,大受感動,便出面籌錢操持,方才使鄧家父子入土為安。鄧鍾嶽為官之清廉,由此可見一斑。啥叫兩袖清風?請看鄧鍾嶽。

作者簡介:王離京,筆名谷荻,男,山東壽光人,1958年生於北京,畢業於曲阜師範大學中文系。做過知青、工人、教師、機關幹部,曾任山東警察學院副院長,二級警監。散文作家,系中國作協會員,發表出版作品累計三百餘萬字,多次獲獎併入選多種選本。相關作品成為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北京大學、香港大學等著名高校圖書館館藏書目,兩度入選山東省中小學生寒暑假讀一本好書活動前十位重點推薦書目。

壹點號谷荻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釋出,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