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北魏打下了不少大城池,為什麼非要定都平城

作者:由 歷史探秘者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1-06-29

平城作為北魏都城多少年

觀古今看世界

大家好,歡迎來到小編的百家號“萌妹子文化課”,非常感謝您點開這篇文章,小編要跟大家講故事了。如果歷史是一幅畫,那麼時間就是絢麗的色彩;如果歷史是一座高山,那麼時間就是嶙峋的巨石;如果歷史是一棵大樹,那麼時間就是繁茂的枝葉;如果歷史是一本書,那麼時間就是優美的文字;如果歷史是一堵牆,那麼時間就是組成高牆的磚瓦。在公元383年,秦國在淝水之戰中失敗了,隨後統治了大半個中國,前秦國徹底崩潰了,前秦國各個民族也開始起義,那時候的秦國亂得不可收拾。到了386年的春天,鮮卑拓跋部的首領拓跋珪恢復了代國,改國號為“魏”。隨後,開始討伐各部政權,十二年間,華北的大部分地區都歸所有。

北魏打下了不少大城池,為什麼非要定都平城

到了393年七月,他宣佈遷都平城,並在該地建立起了宮殿,設立宗廟和社稷壇等禮儀機構。北魏的都城都是平城,直到北魏孝文帝遷都之後,才改成了洛陽。北魏為什麼要選擇平城作為都城?秦漢以來,平城一直都是很重要的城市,這裡不僅是漢高祖白登之圍的發生地,還是歷史名城。但是,從其地位和所屬的地理條件而言,卻並不是什麼要塞之地,僅是邊郡地區的一個管轄縣城而已。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漢朝時期的平城是現在的大同市的操場城,就是一個邊境小城。北魏統治時期,他們佔領的大城市也不少,最出名的就是河北一個名為鄴城的地方。此外,那裡之前是曹操霸府所在地,也是後趙和後燕等政權建立的都城。

北魏打下了不少大城池,為什麼非要定都平城

拓跋珪之前要在鄴城建都,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僅僅過了幾天他卻改變了主意。鄴城地理位置優越,當地的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漳河途徑的流域。而且,之前的朝代在這裡開鑿過渠道,進行過灌溉系統的建設,更是讓這裡成為了著名的糧食產地。同時,當地也是連線華北平原中部,以及太行山東麓的樞紐要道,是漕運的中心城市。所以,有糧食,有交通,有人文環境,這樣的城市,供養龐大的皇室、軍隊、僕人一點都不是問題,是非常好的建都地點。可是平城屬於北部地區,天寒地凍,氣候乾燥,水源稀少,土地貧瘠,糧食產量很少,時不時還要鬧些饑荒,使很多人背井離鄉。此外,加上漢朝末年戰事連連,讓當地百姓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農耕稀少,經濟基礎非常差。

北魏打下了不少大城池,為什麼非要定都平城

更有甚者,這裡地處高原地帶,山路崎嶇,行軍,走路都非常不方便。這樣的交通情況,對於運輸物資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難。所以,在此地建都立業,是不太合適的。鄴城還有很多朝代的建設,那個地方非常的合適,基礎設施很好,可以省很多錢,可是為什麼沒有選擇鄴城?首先,因為戰事所需,當時,北魏的核心力量,主要由以拓跋部為首的各個部族共同構成,他們雖然驍勇善戰,戰鬥力強,但是,人數卻比較少,團隊力量相對較弱,與中原的龐大人口相比,其人口的劣勢凸顯。如果,此時在鄴城定都,那麼,勢必會面臨漢人多、族人少的問題,擔心以後的統治不好開展。還有一個就是因為當時北魏統治集團還處於起步階段。

北魏打下了不少大城池,為什麼非要定都平城

拓跋珪從小來到內地地區,漢文化的水平較高,但是,對於其統治的整個部族來說,社會文化的發展水平還處於起步階段,部落聯盟的色彩濃烈。同時,經濟形態,主要以畜牧和狩獵為主。所以,平城是比較好的選擇。第二個原因就是平城的優勢,北魏選擇平城地區,主要在於其地理位置,背靠大漠,符合部族一直以來的生活習慣。同時,該地區可以俯瞰中原的桑乾河流域,並可以作為根據地進行畜牧和狩獵。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以及傳統習慣等綜合因素考量,平城的位置居中,適合部族居住,是一個最為優質的選擇。在以後就算是民族、政治、經濟等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同這座城市,依然保持著區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格局。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與其區域的地理優勢密不可分。而且,北魏定都平城後,“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進行了一系列的首都建設,宮殿苑囿、樓臺觀堂等重大工程上百處。好了,小編就跟大家講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

本文作者原創,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