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硯錄|紅絲集錦,歷代珍品紅絲硯

作者:由 硯錄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1-05-12

紅絲硯臺哪裡的最好

洗石齋

硯錄|紅絲集錦,歷代珍品紅絲硯

紅絲石制硯,據已知的考古發現和史料記載,始自唐中和年間(881—884年)。到宋代唐詢主政青州時,又加開採。明清時,亦陸有出產。各博物館有藏紅絲硯,數量不多。這些紅絲石硯珍品雖已歷經千百年時光,卻依然在散發著其獨有的藝術魅力,展現於世人,訴說著歷史滄桑。

硯錄|紅絲集錦,歷代珍品紅絲硯

山東博物館 唐代 紅絲硯 風字形硯

硯臺為唐代流行硯式之一,形似長方形箕,故而得名,又因硯尾兩側向外撇似風字形,故又名“風字形硯”。硯形上圓下方,周圍有沿,面平,靠近硯首部位有凹槽,以便貯存墨汁,硯底箕口有二足,使無沿的箕口升高,以保持硯面水平。

硯錄|紅絲集錦,歷代珍品紅絲硯

首都博物館 清 紅絲硯 書卷硯

長16。3釐米 寬12。5釐米 厚2。6釐米

此硯石質選用優良的紅絲石,紅黃相間,天然成趣。硯用書卷式,三邊刻有回紋,造形獨特,具清初期工藝特色。硯身及硯側隸書“歸去來辭”全文,為清代翰林施用冰所刻,異常珍貴。

硯錄|紅絲集錦,歷代珍品紅絲硯

清乾隆四十三年于敏中等奉敕撰寫《西清硯譜》,其中收紅絲硯三方,有乾隆帝御題。

一為紅絲石鸚鵡硯(圖5),御製詩:“鴻漸不羨用為儀,石亦能言制亦奇。疑是禰衡成賦後,鏤肝吐出一絲絲。”鈐寶二,曰“會心不遠”,曰“德充符”。匣蓋並鐫,鈐寶一,曰“幾暇怡情”。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二為紅絲石風字硯,御製硯銘:“石出臨朐,紅絲組綿,製為風字,宣和式審,既堅以潤,腴發墨汁,雖遜舊端,足備一品。”鈐寶一,曰“太樸”,匣蓋並鐫,鈐寶二,曰“比德”“ 朗潤”。

三為紅絲石四直硯,御題詩一首:“紅絲鸚鵡昨曾吟,小式直方茲盍簪。未識拔茅聲應處,能如斯惕予心”。鈐寶二,曰“比德”“朗潤”。匣蓋並鐫,鈐寶二,曰“會心不遠”“德充符”。

硯錄|紅絲集錦,歷代珍品紅絲硯

乾隆《西清硯譜》卷二十《石之屬》“舊紅絲石鸚鵡硯說”則明確稱:“考(宋)高似孫《硯箋》載,紅絲石出臨朐縣,其色紅黃相間,佳者絕不易得,故世罕流傳。”

硯錄|紅絲集錦,歷代珍品紅絲硯

乾隆《西清硯譜》卷二十三,《附錄》所載“御製紅絲石風字硯銘”,則不但指出了紅絲石的產地為臨朐,還表明清宮內務府造辦處亦製作紅絲石硯。

硯錄|紅絲集錦,歷代珍品紅絲硯

清代山東人高鳳翰所著《硯史》“摹本第三十七”收錄有一方“芙蓉井”紅絲硯,其題記稱:“青州紅絲石硯,舊人硯譜列上品,當在端、歙之右。此為其鄉人馮北海先生所收,久藏餘族舅石帆侍御公家。雍正甲寅冬,表侄方岳出贈。”在這方硯臺的側面,有山東臨朐人、明萬曆五年進士馮琦(北海)的銘文,並落款“北海馮琦銘於冶源別墅”,應該是當時臨朐冶源(即現在的冶源鎮)所產。

硯錄|紅絲集錦,歷代珍品紅絲硯

天津博物館藏清紅絲硯

硯錄|紅絲集錦,歷代珍品紅絲硯

清乾隆鍾紋紅絲硯,現藏於廣東省博物館。此硯平面呈長方形,硯池為鐘形。左、右、上部邊緣刻有複雜雲紋,下部無紋飾。鐘形硯池以鎖鏈連於頂部雲紋;硯池上方刻有兩條相望的飛龍,姿態遒勁有力。硯池周邊襯以雷紋。硯池內上游刻一臥鹿,神態悠然。此硯當為現存清代紅絲硯中的精品。

光緒《臨朐縣誌》卷八《風俗》亦明確記載:“紅絲石產老崖崮,黃質紅紋。”一直到民國年間仍在出產,民國二十四年編寫的《臨朐續志》卷六稱:老崖崮產紅絲石,“數年前,曾有日本商人駐冶源收買,居民紛往採掘,抱王璞競售,輒得善價,不數月售者日多,日人輦運所得以去”。除史籍記載外,傳世的明清紅絲石硯也不斷有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