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書法的繼承和創新是互相關聯的

作者:由 書畫相約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1-12-10

筆意贊是什麼意思啊

書法的悟道,古來也有從夏雲奇峰、擔夫舟師、江濤劍舞等等得到啟發的傳說,但最基本的功夫還是臨仿法書,只有有了堅實基礎,才能由天地事物之變幻觸發靈感。從來有大成就的書家沒有不在學習法書上下大功夫的,如果一意“自我作古”,即使躋身“書家”,亦終非當行本色。書法的繼承和創新是互相關聯的,沒有對深厚傳統的忠實繼承,憑空“創新”是不可能成功的。晚明由於種種條件改變,書法形式趨向特大幅面,常見丈二匹的大條幅。

書法的繼承和創新是互相關聯的

不少書家留下了以尋丈大紙臨寫王羲之書帖的作品,其中以半日臨書、半日創作聞名的王覺斯所作最多。幅式和字形擴大這麼多,在用筆和布白上都要在努力逼近原作的同時做相應的變通,這樣的作品就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一般意義的臨摹而具有一定創作的成分了。而且,也約略同時,有意“意臨”式的作品也出現了,八大山人留下不少這樣的作品。王僧虔《筆意贊》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當人從形質入手臨寫法帖而妙得神采之後,便可遺貌取神,是為“意臨”。所取之意,往往只是意臨者覺得對自己觸動最大印象最深的法書姿態或意蘊的某一方面,這就同繪畫“印象派”的方法有相通之處了。意臨,其發揮一己的獨特理解和意想的成分已超過了忠實模仿,“遷想妙得”,實際上已是一種借題發揮式的創作。

書法的繼承和創新是互相關聯的

趙孟說:“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這不是說學書只需臨寫幾行法帖就可以了,而是強調要專心,同時也因古時普通人確實難以得到稀世珍寶一般的法書,哪怕是精妙的古刻墨本。宋人米芾則以為“石刻不可學,”“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然而能做到的又有幾人?現在不同了,照相術的發明和印刷術的精良,使大量在過去難能一見的法書,不僅是墨跡,而且包括同樣珍貴的金石古拓善本,往昔的內府珍寶、私家秘藏,現在都可能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其精者或只下真跡一等,或幾可亂真,其負載的資訊量既大而質復精,真讓人感嘆眼福不淺。加上地不私寶,不斷有古文物書跡出土,以及藝術珍寶的全社會共享有,供人取法的法書範圍也隨之大為擴充套件。

書法的繼承和創新是互相關聯的

中國最具代表性書法作品 《蘭亭序》王羲之 百字卡 精選百字卡片 影片全覆蓋 講解示範 繁簡對照 四色彩

檢視

書法藝術寶庫的進一步開啟,為現代學書人提供了極其豐富的“無盡藏”。豐厚的書法藝術遺產無所保留地向我們展露了中國書法藝術的千姿百態,萬種風情,和各式各樣的藝術理念及表現手法,供我們去認識和破譯,並按性之所近,或藝術理想的需要盡情採摘,然後消化吸收,整合改造。精妙絕倫的經典性法書劇跡固然值得人反覆玩味再四揣摩,而且有時而再溫故知新的必要,即使是隻有一偏之勝的作品,也能使人開闊視野,開啟眼界,或可學其筆致,或可仿其體勢,或可取其趣味,以資生面別開,蹊徑另闢。

書法的繼承和創新是互相關聯的

在較好地掌握技巧以後,對書法遺產儘可能多的接觸吸取,沉潛往復,薰染陶冶,書學修養自趨深厚,再以新的審美眼光和情感襟抱來探賾鉤深,著潛發幽,新意有所自,奇姿有所本,代有能人,書法創新有望。於書法一道,能如此廣收博取,通會熔鑄,是古人所夢想不到的,而今天則成了任何人只要下功夫便能實現的事。我們享有這麼好的條件,自應該在繼承和創新兩方面都做得比古人更好。對此,當今書家的主要問題,恐怕並不在所謂“遺產包袱”過於沉重,而在於繼承書法遺產往往淺嘗輒止,缺乏廣泛涉獵和深入探究,有的甚至還缺乏對書法遺產應有的足夠認識和尊重。

紹興名人志:王羲之

錢茂竹

歷史傳奇

免費閱讀

臨書實在是書家畢生不可棄的修煉功夫。兩位前輩的身體力行讓我猛然省悟了這個道理。一位是來楚生先生,他在古稀之年做了胃癌手術之後,仍然孜孜不倦地認真臨寫漢碑,猶如小兒日課。有一次我見他正在臨被人視為入門初階的《史晨碑》,一絲不苟,還要求臨得與原碑字一樣大小,努力做到基本可以疊合。

書法的繼承和創新是互相關聯的

另一位是朱東潤先生,他從二十多歲立志學書開始,以二十年時間臨篆書,以二十年時間臨隸書,再以二十年時間臨草書。完成這三個“二十年計劃”之後,朱老已八十多歲了,但直到九旬高齡,教學著作之餘,仍不廢日日臨書。兩位前輩都成就過人,但都以“笨人”自居,“真積力久”,“學至乎沒”。這由於他們對書法傳統的深厚內蘊及其對創新立異的重大借鑑意義知曉得比普通人更深。

是啊,臨書若能眼到、手到、心到,不啻與高明前賢晤對請教,耳提面命,如親謦欬,時而有“先得吾心”的心靈交流之快,時而因獲得新的啟發而思路頓開,時而以觸動創作靈感而意外欣喜,斯時也,見識大增,書藝長進,幸何如之,快何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