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從外戚與宦官輪流專權,看東漢王朝滅亡的原因

作者:由 益勇聊天室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1-12-27

東漢下一個朝代是什麼

東漢王朝後期,政治腐敗,出現了外戚和宦官輪流掌權的現象。外戚或宦官掌政權,在別的封建王朝也都曾經出現過,但是像東漢王朝那樣的頻繁出現外戚與宦官輪番掌權的情況,卻是東漢王朝獨有的現狀了。東漢王朝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下面就來探尋一二。

從外戚與宦官輪流專權,看東漢王朝滅亡的原因

咱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外戚。外戚就是皇帝的母族、妻族。那麼外戚為什麼會掌權呢?那是因為他們可以利用太后、皇后的關係來控制朝政。這往往是因為年幼的皇帝即位以後,皇太后不信任其他的官員,往往會依靠自己的父兄處理政事,讓他們擔任重要官職,把持軍政大權。這就是外戚之所以能夠專權的原因。

從外戚與宦官輪流專權,看東漢王朝滅亡的原因

那為什麼會出現宦官專權呢?那是因為小皇帝長大以後,因為權力的歸屬問題,自然要和專權的外戚就發生矛盾,而小皇帝沒有別的勢力,他們往往就會依靠服侍自己的親近一一宦官(即太監),把外戚勢力搞掉,這樣宦官就又攫取了大權。

那為什麼會出現外戚和宦官輪番掌權呢?那是因為這個皇帝死後,另一個母后及其父兄又選立幼小的皇子做皇帝,把持政權,就再次出現外戚專權的局面。而下一個幼小的皇帝長大後,又依靠宦官打擊外威。於是就出現了外威和宦官交替執政的奇怪局面。

外戚和宦官,結成互相對立的兩個集團,彼此勾心鬥角,傾軋爭奪,非常激烈,勢力此消彼長,基本上貫穿了整個東漢王朝。

總體來說,在漢桓帝劉志(147-167在位)以前,是外戚勢力居優勢,桓帝以後則是宦官勢力居優勢。但是不管哪個集團得勢,他們都是任意侵奪土地,盤剝人民,可以說是一丘之絡。

漢桓帝時期,外戚梁冀(他的妹妹一個是順帝皇后,一個是桓帝皇后)任大將軍,侵佔了京師洛陽周圍近千里的地方作為林苑,供自己遊玩,又修了一個“兔苑”,佔地數十里。有人不知禁忌,誤殺苑中一隻兔子,因為這一隻兔子,就有十餘人被牽連慘遭殺害。

從外戚與宦官輪流專權,看東漢王朝滅亡的原因

梁冀的親戚、黨羽佈滿朝廷和各州郡,“威行內外”。官吏要想升遷,先要向他送賄,上任後再瘋狂掠奪老百姓撈回來。梁冀掠奪的錢財多得驚人。後來,桓帝利用宦官的勢力,消滅了梁氏一門,沒收他的財產,價值竟然達到30多億錢,相當於東漢政府當時一年賦稅收入的一半。

漢桓帝能夠誅滅梁氏一門,靠的是宦官單超、具瑗、唐衡、左倌、徐璜等五人。這五個人因誅滅梁氏有功,封為侯爵,被當時人稱之為“五侯”。這樣一來,朝廷大權就落到宦官手裡。宦官的貪暴,同外戚相比,只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收養子,搶美女,“竟起第宅,以華侈相尚”。他們的兄弟、姻親都被安插到各州郡充任長官,大肆掠奪,“虐遍天下,民不堪命”。

當時這五個宦官把持朝政,權勢熏天。徐璜被稱為“徐臥虎”,左悺被稱為為左迴天”,唐衡被稱為“唐雨墮”,從這些稱謂中,就能想象出他們的權勢。貪得無厭,仗勢橫行的宦官遠不止這五人。再比如說桓帝和靈帝劉宏時期的大宦官侯覽,佔民田118頃、民宅381所。他仿照皇富修建了豪華邸宅16區,每區都有樓閣、亭臺、池塘。侯覽還派人到處攔路搶劫,擄掠婦女,掠取寶物。他的哥哥侯參做益州刺史,倚勢搜刮了一億錢,金銀、錦帛、珠寶裝滿三百多車。

再比如靈帝時期的宦官張讓、趙忠等人,蒐括民脂民膏更加兇殘。他們的“父兄子弟佈列州郡,所在貪殘,為人矗害”。靈帝常說:張常侍(張讓)是我父,趙常侍(趙忠)是我母。宦官勢力的發展,嚴重損害了統治階級內部其他集團的利益,這就又引起了新的矛盾和鬥爭。

從外戚與宦官輪流專權,看東漢王朝滅亡的原因

東漢時期,已經出現了世代在中央和地方做高官的世家望族,比如說汝南袁氏、弘農楊氏等。而作為官吏後備軍的太學生(在當時最高學府太學學習的學生),也不斷增加,桓帝和靈帝時期已達三萬人。

宦官集團把持朝政,賣官鬻爵,就阻礙了一些官僚的升遷,也堵塞了一些太學生的仕途。而且由於政治黑暗腐敗,引起社會矛盾的激化,朝中的一些正直的官員,和一些太學生就抨擊宦官,議論朝政,要求改善政治。這就是所謂的清流。而這些人有不少在朝中有著一定權力的官員,於是這些人就利用手中的一部分權力打擊宦官的黨羽。

比如大宦官張讓的弟弟張期是野王縣令,貪殘犯法,逃匿張讓家中。司隸校尉(掌京師地區糾察)李膺就直接派人到張讓家將張朔捕獲處死。這種情況,當然會引起了宦官的不滿和恐懼。於是他們就依靠皇帝的權力去打擊這些官員和太學生,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黨銦”事件。

公元166年,宦官們指使人上書誣告李膺等認“共為部黨,誹訕朝廷”。桓帝便下詔將李膺等二百多所謂“黨人”下獄治罪。這是第一次“黨錮”事件。第二年,雖然把這些“黨人”赦免回家,但禁個終身,不得做官。這一年桓帝崩,漢靈帝劉宏繼位,當時只有12歲。外戚大將軍竇武和太傅陳蕃密謀消滅宦官勢力,但是事機不密,走漏了訊息,結果反被宦官所殺。

公元169年,宦官又奏捕“黨人”杜密、李膺等百餘人入獄。他們相繼死於獄中。公元172年,宦官又一次逐捕“黨人”和太學生千餘人。公元176年,靈帝下詔,凡是“黨人”較近的親屬以及門生、故吏,全部免官禁錮。這就是第二次“黨錮”事件。

在兩次“黨錮”事件中,不少主張改善政治、緩和階級矛盾的“清流”官員和知識分子被殺或禁錮終身。“黨錮”事件表明東漢政治危機的加深。

從外戚與宦官輪流專權,看東漢王朝滅亡的原因

漢桓帝時期,宦官當政,政治腐敗,老百姓頭上的苛捐雜稅是不斷增加。當時有一種稅叫做“口賦”,其實就是人頭稅的一種。原本是從7歲起開始徵收,桓帝就將其改為從一歲繳納,這就意味著,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得繳稅了,而田稅則一畝加十錢。

漢桓帝的兒子漢靈帝,更是一個貪財如命的傢伙,說他貪財如命,一點都不過分,歷代皇帝中,像漢靈帝這樣愛財的,委實不多。漢靈帝專門在他的私家園林—西園之中,建造了一個“萬金堂”,把國庫中的錢,據為己有,積貯在這裡。他還親自到河間“買田宅",以“為私藏”。

漢靈帝為了能夠蒐括更多錢財,可以說想盡一切辦法創收,他甚至開創了歷史最早的賣官鬻爵。他把各級官爵明碼標價,公開拍賣。如規定二千石的官職為兩千萬錢“公”為一千萬錢,“卿”為五百萬錢,關內侯為五百萬錢。這些還只是基本定價,另外還需要看求官者的身份和財產狀況,靈活掌握。如名士崔烈就可以半價(五百萬)買個司徒,而宦官曹騰的養子曹嵩買太尉就出錢一萬萬,比定價貴十倍,這就是因為曹家比崔家有錢。官員們買官,有錢的可以現錢交易;暫時無錢的,還可以賒欠,到任後要加倍付給。

從外戚與宦官輪流專權,看東漢王朝滅亡的原因

漢靈帝為了賣官鬻爵想出的辦法,已經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對那些沒有花錢買官的地方官,就以助軍或者修宮室的名義,要他們向西園繳納若干錢,多者幾千萬,少者幾百萬。對於這種做法,少數清正的地方官不滿意這樣做,有的辭官,有的被逼自殺。比如當時的鉅鹿太守司馬直在上任時,就被攤派納錢三百萬,這個數字要說也不算多,但是司馬直不快地說:“為民父母,而反割剝百姓,以稱時求,吾不忍也。”便稱病辭官,皇帝不許,乃服毒自殺。

可以想見,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是買官的人,還是做官被攤派的人,上任後都只有一件事可幹,那就是千方百計的去搜括人民,一個個都成了“視民如寇仇,稅之如豺虎”的貪官汙吏。吏治腐敗如此,滅亡就離他們不遠了。漢靈帝光和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終於爆發了黃巾大起義,起義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伴隨著起義而崛起的是一個又一個的軍閥,他們趁勢而起,擁兵自重,而東漢王朝也從此進入了風雨飄搖的群雄割據時代。

從外戚與宦官輪流專權,看東漢王朝滅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