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法

如何徹底解決拖延症,是什麼拖住了你的行動?

作者:由 方叫獸專欄 發表于 書法日期:2022-01-07

拖本是什麼意思

如何徹底解決拖延症,是什麼拖住了你的行動?

如果說有什麼問題是我們每個人的通病,那大概就是拖延症,就像我自己,早準備寫這個話題,卻一直拖到現在。

想一想,我們有購買了多少書,但從來沒去翻開過;定製了多少計劃,從來沒執行過,好像計劃就是用來放棄的;又有多少次,我們告訴自己“一定要這樣那樣”結果卻一拖再拖,直到放棄。

什麼是拖延症呢?

就是明明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但就是拖著不幹,沒辦法開始。

網上有這麼一個段子,一天晚上我終於要開始做的我創意方案了,所以我回到家,開啟電腦,但還要做一些準備,這個工作這麼重要。

我的心態要調整好,所以我先啃了一隻雞爪,又吃了兩個巧克力派,身體調整的很好。但心情還沒調整舒適,於是我又洗了一個澡,擦了一遍爽膚水,覺得這個氛圍還是不對。

再給自己泡上一壺香氣四溢的菊花茶吧,終於這個時候心靜如水,然後我看著那個開啟的Word文件,終於睡著了。

你看,這就是典型的拖延症,很不幸,這種現象卻總在不停上演各種版本。

所以,今天和你聊聊這個話題,怎樣去解決拖延問題。

01 破除完美主義的拖延

首先,拖延症的源頭往往是完美主義,因為擔心自己做不好,所以一直拖著不敢動手。

或者說,一定要完全準備好才開始動手。期待一出手就是完美狀態,可真一出手,就會發現事情並不完美,然後就是失望,放棄。長期以往,甚至就開始自我否定,導致更加不敢輕易行動。

為什麼會產生完美主義呢?有兩種原因。

第一個,外在自我形象。

一個剛開始學寫作的朋友,剛寫了兩篇,就沒寫了,我問他為什麼不寫了?他說:他發現有2個同事關注了他,現在還寫的太爛了,希望寫作水平提高後再發表出來。

為了維護自己心中的“自我形象”,寧可不把文章發表出來,這就是外在形象產生的完美主義,它會讓你排斥所有可能“破壞自我形象”的行為。

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當你一開始文章寫的不好時,大家反而會鼓勵你。當你一開始就把一件事做的很好,別人反而會找事情吐槽你。

所有的產品都是從粗糙一步步迭代過來的,

人不管怎麼做都會犯錯,無意中也在做一些試錯的事情,有目的試錯,是為了把自己的事做的更好。

不要為了外在形象的完美,而束縛了你的行動。況且別人也沒那麼多時間關注你。

第二個,內在自我要求。

計劃一定要完美了再行動,這又是一個行動的阻力,事實上計劃是很難完美的。

破除這種完美心理,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那就是,立馬開始。

看起來有些像一句廢話,但卻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尤其是創造性工作,都會有追求完美的心理。我自己也是,總想把一篇文章從頭到尾規劃清楚再開始,結果往往是憋了一天一個字沒有,就這樣藉著要完美的藉口,一天拖著一天。

後來,我想了一個辦法,很簡單的辦法,就是立馬開始。先圍繞要寫的主題,隨意寫一些廢話,這個時候雖然沒有認真的去思考他的結構,但因為你在做相關的事情,發散的思維也會被啟用,整個構思框架在你不知不覺中其實已經完成了一部分。

這也是為什麼萬事開頭難,幹起來了好像也就這樣,因為你的發散思維被啟用。

“完全沒有開始”和“開始了但沒做完”,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態,

前者讓我們心安理得的“準備”,後者則會迫使我們去思考,去把這件事情完成,這樣才能讓我們安心。

立馬開始,是完美心理導致拖延的一劑良藥。

如何徹底解決拖延症,是什麼拖住了你的行動?

02 動力模型

拖延,或許一件事情本身的吸引力不夠,導致缺乏動力去做。

推動一個人行動的動機,無非以下3點,

1,對於現狀,你有多不滿意?

2,對於行動背後的結果,你有多期待?

3,對於下一步行動,你有多清晰?

這三者相加你的動力才能形成閉環,推動一個人行動。反之,只要其中一個為零,另外兩個再大也沒有用。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很多人有了動力,但還是會拖延,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

“時間折現”。

什麼意思呢?

大腦有一種傾向:高估當下,低估未來。

我們知道一件事有收益,但它的收益需要未來一段時間才能見效,於是在我們的感知中,這部分收益就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打折扣。

時間越長,折扣越大。而當下是明確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大腦喜歡偷懶,一碰到不確定性,就想逃避。

它帶來的結果,就是動力下降。

但實際上,收益並不會隨著時間延遲而降低,這只不過是大腦的一種認知偏差。

如何徹底解決拖延症,是什麼拖住了你的行動?

03 最小阻力之路

破除完美主義的束縛和動力的認知偏差,接下來就是簡化一切步驟,

讓你用最少的時間,最短的路徑去啟動它。

舉個例子,如果你準備健身,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跑鞋,運動服,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

這樣你想跑步時,發現一切已經準備就緒,立刻可以出發。

降低行動的阻力,慢慢改變拖延的習慣,因為阻力往往是滋養拖延的種子。

如果你想多讀幾頁書,那就不要把書整齊擺在書架上,而是儘量多的放在觸手可及的地方。

如果你準備寫一天的覆盤筆記,總是拖延,你要做的第一步是,開啟Word文件先寫上一個字。

這裡的降低行動阻力,其實是一個觸發器,如果你想要養成一個習慣,就必須靠大腦時刻提醒自己,而這個是非常消耗認知資源的,大腦從來都是拒絕這種認知消耗的。

觸發器的作用是藉助外部力量來提示自己,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行動,並不一定是因為懶,也可能只是單純的忘記了。

從最小的行動開始,你會非常容易獲得反饋,獲得成就感,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在這個過程中,你始終充滿愉悅感,

而愉悅感能驅使人跨越一切障礙。

最後小結

“完全沒有開始”和“開始了但沒做完”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態。

動力下降,是因為大腦的認知偏差:高估當下,低估未來。

降低行動阻力,立馬開始是對抗拖延最好的方法。

有研究表明,拖延本身不一定會帶來負面,往往是因為產生了“我拖延了”這個認知。

也就是說,不要太聚焦在“我做的好不好”,責怪自己有沒有拖延。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下一步如何解決問題上。

行動一發生,焦慮情緒也就消失了,不要讓它們拖住你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