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讀書,另一種遠行——慶山《得未曾有》

作者:由 木易平的天空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2-03-17

得曾未有什麼意思

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樣,活在忙碌而充實的底層。也許常有一種虛無感,明明是很努力的活著,卻覺得努力有時毫無意義。

讀書,在文字中逐漸沉靜。文字,看似不真實,卻讓人有一種踏實感。

讀書,另一種遠行——慶山《得未曾有》

四月的清明,陽光燦爛得有些不真實。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地板上,身體能明顯感受到溫度,灑在書的扉頁上,文字好像跳舞的精靈,帶著我進入那個遠比現實真實的世界。

慶山的《得未曾有》,慶山這個名字比安妮寶貝更讓人覺得踏實。

得未曾有,昨夜在夢裡突然頓悟,好多看似得到的東西其實並未曾真正擁有。如果心沒有騰出空地來接納,清風明月都只是畫在壁上的風景。是這樣的意思吧?

書裡講的是她與四個人的相識,她小心地將自己隱藏在文字的背面,好像一個無聲的鏡頭,緩緩的移動,在光影的作用下、透過剪裁,配點旁白,給讀者一個立體的呈現,感受這世界的多元,感受這世界的真實。

愛作畫善烹飪的廚子,返璞歸真又不失雅緻的飲食方法——

“鴨子蒸好,用泡好的茶湯衝淋,肉吃起來就不膩,很清口。

茭白是紅燒入味。春天的毛筍就不能用醬油。

絲瓜刨皮時稍微手輕些,留青皮,做出來顏色就好看。

毛豆要生炒,清脆,有本身的豆香味。

寒露以後的茄子只能做醬茄子,因為寒性重。

袁枚說過,芹乃上素,應與上素搭配。春時用筍絲炒芹菜也是絕配。”

這五穀雜糧、四時菜蔬,日日的真實,原來也是如此美好,得未曾有。

“招牌菜白切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熟而不爛。天氣太涼不能做,如果油脂凝固,口感就不好。

首先,選整條上好五花肉,取中間一段。白切肉的約長方形,一般十來釐米長,太小塊經不起滾湯泡,只有滾湯泡到一定時間肉才嫩。一般兩塊以上同煮,不至於味寡。

焯肉時要用滾燙的水,加料酒、生薑、蔥少許、幹辣椒一枚、甘草三至四片。大火燒開後,改小火慢燉約一個半小時。關火後繼續燜一個小時左右。撈出來自然涼透,切現來的肉厚度兩毫米。擺盤時放上新鮮紅花一枚,脫去俗氣。

庭院紙燈籠亮起。人聲光影浮動。甚是熱鬧。不知今夕何夕,直到盡興而歸。“

他在二十多歲學畫,沒有系統學。最早想過靠畫畫來養活自己。結婚以後為了家庭,畫畫荒廢了,但骨子裡依舊嚮往。 有些東西雖然丟了,但其實一直在那裡,好像作畫的魂滲在了菜裡,超越物性的美感。

迴歸鄉居的攝影師——

在院子裡堆的瓦片上寫字,寫完後放在院子裡面,風吹日曬,慢慢長滿青苔。

喜歡收集瓷片,每塊瓷片年代不同,呈現的東西也不一樣。喜歡雨後在田地裡撿拾,再一淋,這些瓷片就出現。你喜歡,它就會進入你的視線。當你經過它身邊時,它會喊你,親愛的,我在這兒、我在這兒。

回到農村、遠離城市,他是真心地愛這片土地,愛他的荒涼和泥濘。

“早已厭倦城市。不僅生活壓力大,更多還是覺得活得毫無意義。就像被捲入了一個洪流之中,失去了自的地活著。這種犧牲如果 談得上奉獻也罷,但事實上就是互相之間有消耗。

人的生命很短、很珍貴,且只屬於自己。不要浪費在跟自己無關的時勢、人和事上。退,活我自己、獨善其身,儘可能遠離汙濁。”

大多數人和我一樣,都羨慕著農耕生活;大多數人和我一樣,都缺乏逃離的勇氣。

以詩歌以唐卡以修行以領悟供奉信仰的年輕僧人——

手指被山上的野狗咬了,反而更為它著想。想它一定是受過傷害,才會有這樣過激的反應。再遇到它時,給它一些吃的。

“佛法是讓人超越自我。

但很多人並不覺得需要超越自我。自我是他們最為注重的,自我需要得到滿足。他們認為自我可以解決所有問題,這也是很多人無法進入信仰的原因。”

我想起來曾見識的一家企業的文化,“超越自我、精益求精”,其實老闆是一個超級自大的人,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至少在他那個小王國裡。沒有哪個環節他不是瞭如指掌、沒有哪個人是他不能取代的、沒有哪個過程是他不能控制的。如此的文化真是隻能是一面牆了。”

我想,自己修行尚欠,被野狗咬了,常心生怨忖。

“他們對佛法更多的不是需求,是幻覺。認為佛法可以帶來快樂或是幸福。佛陀的教法,遠比快樂更重要的是超越痛苦和快樂這些情緒。

真正學習佛法的人很少,大部分的都在自我陶醉。”

最後一位是以古法彈奏的老琴人,年過八旬,經功各種變遷,心守一事——

“琴有十四宜彈:遇知音。逢可人。對道士。處高堂。開樓閣。在宮觀。坐石上。登仙阜。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氣清朗,當清風明月。

操琴也有戒。頭不可不正。坐不可不端,容不可不肅。足不可不齊。耳不可亂聽。目不可邪視。手不可不潔。指不可不堅。調不可不知。曲不可不終。”

十四宜彈中,佔其一即可。在俗世中游走,十之也能尋其一宜琴之境。

如此,人生也是處處可琴、處處有情。

得未曾有,握在手中的日子,如流沙般從指尖滑落,有多少,是屬於自己曾有過的,哪怕是鐫刻在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