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瓷胎竹編:瓷器+竹編=成都人獨有的美學

作者:由 好手信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2-04-27

何朝宗彌勒佛

從貢品,到國禮

“卷作筒中信,舒為席上珍。

滑如鋪薤葉,冷似臥冰鱗。”

——【唐】白居易

瓷胎竹編:瓷器+竹編=成都人獨有的美學

竹編工藝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唐代詩人白居易就將這份傳統手藝,寫進了詩歌裡。

竹編各地都有,但瓷器+竹編得來的瓷胎竹編,卻只成都獨一份。

竹子的樸素加上瓷器的雅緻,讓這件工藝品美出了高階感,是成都人獨有的美學。

瓷胎竹編:瓷器+竹編=成都人獨有的美學

瓷器+竹編,這種具有反差萌又能迸發美感的創意,究竟從哪裡來?

話說瓷胎竹編這門技藝,最早出自於清朝年間一個叫張國正的人手中。

早前張國正,還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竹編匠人。那時竹編制品非常普及,大多采用粗絲編織。竹筐、竹籃隨處可見,是人們生活中的常見物品。

瓷胎竹編:瓷器+竹編=成都人獨有的美學

但張國正不滿技藝於此,將粗竹不斷劃薄,越劈越細,直到竹絲細得軟若無骨。

接著他又將瓷器當做底胎,將竹絲編織成衣,依附在瓷器之上,形成一個色彩天然溫潤的作品,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裝飾價值。

瓷胎竹編模樣極其精美,一經問世,就獲得皇家的青睞。又因工藝十分不易,所以產量很低,被皇家納為貢品,專供皇宮貴族享用。

瓷胎竹編:瓷器+竹編=成都人獨有的美學

原本備受“恩寵”的瓷胎竹編,卻在那個激盪動亂的年代幾乎失傳。原本傳人就很少,僅剩的傳人都改行做了別的。

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政府發掘民間工藝,才又將瓷胎竹編重新拉回了人們的視野。

到了70年代,這樣一件極具我國民族特色的工藝品,便選為了國家禮品,饋贈外國貴賓。

無論是貢品還是國禮的待遇,都能證明瓷胎竹編的精美和價值。

瓷胎竹編:瓷器+竹編=成都人獨有的美學

來之不易的非遺工藝品

2008年,瓷胎竹編被列入“國家非物質遺產名錄”。

瓷胎竹編只出自於成都,這是因為瓷胎竹編所選用的竹料,不能是普通的竹子,竹節間距必須在66釐米以上,主體不能有絲毫劃痕。

瓷胎竹編:瓷器+竹編=成都人獨有的美學

我們都知道四川盛產竹子,但在四川100來種竹子中,只有邛崍山脈生長的慈竹,符合製作的要求。

據說,50公斤慈竹經反覆挑選和加工,最後還只能產出400克竹絲。在這樣精挑細選之下,竹絲才能細如毛髮,且粗細均勻,柔韌適度。

瓷胎竹編:瓷器+竹編=成都人獨有的美學

除此之外,對編織技藝要求也很高,技法都就多達數十種,並且整件工藝品需要呈現出一氣呵成的感覺。

也就是說不能出現絞絲、疊絲;竹絲長度有限,但不能有竹絲的接頭,否則會給人斷裂感,就不是上乘的作品。

這就是這門手藝最厲害的地方,讓人忍不住反覆把玩。

如今,瓷胎竹編也漸漸走進千家萬戶。除了傳統的花瓶、茶具、飯碗、咖啡具等產品外,還有首飾盒、文具、筆筒、竹壓盤等。

瓷胎竹編:瓷器+竹編=成都人獨有的美學

現代瓷胎竹編,已將傳統工藝和現代時尚設計相結合,兼具實用與美學。竹編匠人們用自己的一份堅守,讓瓷胎竹編這門非遺技藝,在現代社會獲得新生。

部分圖片來源或改編自網際網路,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侵刪請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