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崔與之回廣州養老,儒士在家國天下與獨善其身之間的抉擇(82)

作者:由 文科生筆記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2-05-11

回和國是什麼偏旁

公元1224年,67歲的崔與之離開四川,不顧朝廷的挽留,執意回到了家鄉廣州,定居廣州崔府街。

大家不覺得很奇怪嗎?史彌遠掌控的朝廷一而再,再而三地挽留崔與之,這種為國舉賢的精神,怎麼看不像是一個奸臣所為啊?

崔與之回廣州養老,儒士在家國天下與獨善其身之間的抉擇(82)

史彌遠及其黨羽葬送了南宋起死回生的最後機會

史彌遠及其黨羽葬送了南宋起死回生的最後機會

史彌遠其人,浙江寧波四明人,因參與謀殺韓侂冑得到啟用,從此在宋寧宗期間專權17年,因太子

趙竑(hóng)

不滿其行徑,曾說過,史彌遠“當決配八千里”,意欲將其發配於嶺南,置於新州或恩州。史彌遠於是動用權謀,偽造詔書,與楊太后密謀,將趙昀推上皇位,是為宋理宗。史彌遠以從龍之功,又得以在理宗時期專權近10年。

史彌遠專權後,大量任用親信死黨,當朝親訊號稱“四木”、“三兇”,即四個名字中帶“木”字偏旁的死黨,與三個的迫害異見人士不遺餘力的幫兇。一時間寧宗與理宗朝堂上利慾熏天,臭不可聞。

曾有優伶在史彌遠的宴會上唱道: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另一個伶人改詞為:

滿朝朱紫貴,盡是四明人

。直接將史彌遠任用親信死黨把持朝政的情況揭露出來。

史彌遠死後,得到了很大的榮譽,其繼任者是其同鄉死黨鄭清之,鄭清之後任者是史彌遠之侄史嵩之,由此算來,史彌遠及其黨羽直接把控朝政達40餘年,南宋政權被他們搞得病入膏肓。

從1208年史彌遠專權開始,到蒙古攻破臨安,標誌南宋滅亡的1276年,這七十餘年的時間裡,其中有四十年都在史彌遠的影響之下,期間的主要政治主張就是和議,經濟上濫發紙幣,物價氾濫。

要說史彌遠最大的罪過,莫過於他錯過了對南宋起死回生的搶救機會。

崔與之回廣州養老,儒士在家國天下與獨善其身之間的抉擇(82)

國難思良臣

史彌遠及其黨羽為什麼需要崔與之回朝參政

宋朝的奸臣都是有大學問的奸臣,都十分注意身前身後的名聲。史彌遠自知其槌死韓侂冑,矯詔改立理宗,任用同鄉黨羽,甚至民間有傳出他與楊太后存在不可言說的感情,這一件件一樁樁,如果將來被人翻出來,那可是要遺臭萬年的。

所以史彌遠偽善就在這裡,朝廷上的肥缺都由其死黨佔據,他還大量起用當年在韓侂冑時代被貶謫的官員,起用民間的儒家理學大知識分子,用來裝飾門面;就連已死去60多年的

岳飛

,由於在民間擁有極高的聲望,也被抬出來為他們站臺,繼韓侂冑時期為其諡“武穆”之後,再次升級為“忠武”。

史彌遠最為虛偽的操作,是就將被韓侂冑時期被打壓的程朱理學重新撿起來,奉為圭臬,將

朱熹

的著作大加刊印,錄用理學大家入朝為官,將

朱熹、程頤、程顥、張載

等理學大師賜以諡號,取得了理學人士的擁護。這也是為什麼後世理學人士沒有將史彌遠編入奸臣傳的原因。沒有史彌遠的刻意抬舉,估計明清時女人的裹腳布,也許都不會出現了。

崔與之被屢次徵召回朝,加官賜,當然也是史彌遠希望憑藉崔與之的名望,樹立自己名士賢臣的名聲。

當時的名人,如宋慈的老師

真德秀

就是在這種環境下被徵召入朝的,還有其他的當世名臣也在此時進入了朝廷。但清濁不合流,朝廷被“四木”、“三兇”把持,清流的主張根本得不到執行,甚至被打壓,慢慢地被邊緣化,或者再次被貶謫。

以崔與之長期在地方磨鍊出來的識人之能,對史彌遠之流的舉動,洞若觀火。

崔與之回廣州養老,儒士在家國天下與獨善其身之間的抉擇(82)

繪本中的史彌遠與楊太后

崔與之的辭與受

自從崔與之於四川任上回到廣州,朝廷要求起復他的詔書就沒有斷過。宋寧宗時期,崔與之四次上書,辭讓

禮部尚書

的本官;宋理宗時期,下詔讓崔與之任

湖南路安撫使兼知潭州

(長沙),授

顯謨閣直學士

。崔與之三次辭讓不就;

1226年,史彌遠不依不饒,繼續授

煥章閣學士

江西安撫使兼知隆興府

(南昌),崔與之四次辭讓不就;

1230年,史彌遠繼續拉鋸,授

徽猷閣學士

提舉南京鴻慶宮

,便宜居住,讓崔與之只拿工資不用幹活,想去哪就去哪。崔與之三辭。

終於1233年,史彌遠死了,崔與之以為這下可以消停了。結果宋理宗親政後,滿朝文臣皆是史家班,國難思良臣,心裡尤其想念在朝野中聲望上佳的崔與之,希望崔與之可以拜相,主持朝政。

1234年,宋理宗親自寫信,四月份授崔與之為

吏部尚書

的本官,正二品文官了,五月授

端明殿學士

,這是專授給宰相執政所擔任的貼職。崔與之再辭。

史彌遠當政時,崔與之不屑與其同朝,不願淪為其裝飾門面的木偶,理宗親政之後,77歲的崔與之還拒絕臨朝,一方面是由於史彌遠的黨羽還在朝中,孤掌難鳴,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南宋也病入膏肓,出仕也已無力迴天。

崔與之回廣州養老,儒士在家國天下與獨善其身之間的抉擇(82)

宋朝文臣以身報國的也不在少數

評說崔與之

我也不好評說崔與之的辭讓行為對或不對,如果不考慮崔與之當時77歲的高齡,我覺得崔與之這種獨善其身的行為並不值得提倡。

南宋當時面臨的險惡局面,仁人志士都能看得到。有能力的人,是應該勇擔重任,如飛蛾撲火一樣救民於水火,還是避於南山籬下,悠然自得,寄情山水,兩種選擇,在當時的士林中,都擁有龐大的擁躉。

我覺得,儒家的知識分子還是應該有一種匹夫有責的精神狀態,儒家的知識分子不能都象陶淵明一樣只會寫《歸去來兮辭》

崔與之回廣州養老,儒士在家國天下與獨善其身之間的抉擇(82)

陝西還有一個躲官埡,也是紀念文官不願出仕的地方,只拿工資不幹活是仕林美談

幸好,二年之後,江西吉安,一個嬰兒呱呱墜地,

四十年後,他譜寫出了一首氣壯山河的《正氣歌》。面對更加惡劣的環境,

文天祥

迎難而上,以生命與熱血,重塑了儒家士人真正的節義精神。

崔與之回廣州養老,儒士在家國天下與獨善其身之間的抉擇(82)

面對明知不可為的事,文天祥與崔與之的選擇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