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文史隨筆|白露正是走出戶外賞秋的好時光

作者:由 北京日報客戶端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2-09-06

隨筆都可以寫什麼內容

北京日報客戶端 | 作者 馬曉飛

白露為秋季的第三個節氣,在處暑之後,秋分之前。

公曆時間一般為9月7日至9日間。白露節氣是寒氣增長的重要時點,此時,冬季風逐漸替代夏季風,冷空氣轉守為攻,暑季的悶熱至此結束。

太陽直射點由北迴歸線向南移動至赤道附近,中國境內的白晝時間逐漸變短,光照減弱,溫度下降的速度逐漸加快,夜間尤為涼爽,空氣中的水分遇冷析出,凝結在物體表面即形成露珠,露水原本透明無色,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對五行之金,金應五色之白,“白露”之名由此而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謂“水土溼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

白露時節正值秋忙之際,農諺有“白露節,棉花地裡不得歇”,此時棉花逐漸進入成熟期,農人們要將綻開的棉花及時採收。

“麥到芒種秫到秋,黃豆白露往家收”“處暑高粱,白露谷”,白露也是大豆、穀子的收穫時節,田地裡到處都是農人忙碌的身影。

與此同時,自然界的萬物也應季而動,白露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

”“群鳥養羞”意指喜鵲等不會南飛的百鳥開始貯存糧食以備過冬。雖然秋色宜人,樹木依然茂盛,百花依然嬌豔,但萬物還是在為即將到來的嚴寒做著準備。而“玄鳥歸”“鴻雁來”,也容易讓詩人們跳脫眼前豐收的喜悅,朝向家的遠方。

白露思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詩聖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邊防駐軍的鼓聲,隔斷了人們的往來,邊塞的秋天裡,一聲孤雁哀鳴。今夜正式進入了白露節氣,月色還是故鄉的最為明亮。杜詩中的孤雁正是三候中的“鴻雁”,秋天鴻雁要從北至俄羅斯的寒冷之地遷徙到我國南方過冬,通常在白露時節,經過北方地區休憩。

《大戴禮記·夏小正》載“雁以北方為居。何以謂之居?生且長焉爾。”鴻雁在北方繁殖孵化,其“家”在北,因此稱為“鴻雁來”,而生於南方“客居”北方的燕子則為“玄鳥歸”。離家遠行特別是離群掉隊的孤雁,恰是文人們為求學、科舉、求仕而居於異鄉的寫照。

曹丕《雜詩》“孤雁飛南遊,過庭長哀吟”,古時資訊溝通不便,鄉土觀念深厚,白露時節,當鴻雁在湛藍的天空南行之際,怎能不勾起遊子想家之意。

范仲淹在《漁家傲·秋思》中寫到:“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鴻雁飛過荒涼蕭瑟的塞外邊地,呼應詩人羈旅傷感,但將士壯志難酬,縱然“家萬里”也只有濁酒一杯付與鴻雁寄情。

中國自古有依戀故鄉的情愫,當遊子背井離鄉,漂泊無依之際,白露節氣遷徙的鴻雁成為特別的情感寄託。

文史隨筆|白露正是走出戶外賞秋的好時光

白露秋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白露時節是色彩斑斕的時節

,《詩經·蒹葭》以“蒹葭蒼蒼”“蒹葭萋萋”“蒹葭采采”為句始,表述蘆葦在白露時節黎明至清晨之間色彩的變化。儘管後世人們對這首詩是否對映時政而爭論不休,但正如聞一多先生認為的,此抒情之詩,在重章迭唱之間,可用“不求甚解”的態度去領略其顧盼多姿的韻味,這首詩在反覆歌詠中,細微地展現著日出之際,蘆葦叢顏色的豐富生動,從一片青黑的“蒼蒼”到青白相間的“萋萋”,再到紅白青諸色鮮明的“采采”,單調的蘆葦在白露節氣的早上,霧氣氤氳之間,遊吟著色彩的詩歌。

以白露時節的典型物候蘆葦、大雁為主要描繪物象的《蘆雁圖》是中國繪畫中的重要題材

,據粗略統計,從宋代徽宗、黃居寀到清代朱耷、薛懷再到近代的吳昌碩、高劍父都有涉獵,其中尤以清代畫家邊壽民所繪為多,蘆花與飛雁一景一物,營造秋風蕭蕭的孤介之情。但一如白居易“白露凋花花不殘,涼風吹葉葉初乾”,同列揚州八怪的朱耷的《芙蓉蘆雁圖》卻在這蕭瑟的秋景中,畫一叢芙蓉出山崖,朱耷的倔強躍然紙上,在這黯然的底色中描繪一抹豔麗的秋色。

如果說蒹葭的色彩需要細膩感受,芙蓉的顏色需要藉助對比,張大千筆下的白露則是多姿多彩,他在《雜畫冊》中寫白露,借題朱彝尊“蜻蜓翅丹蝴蝶黃,白露滿園秋草長”。秋涼之際,紅蜻蜓的顏色愈加深紅,與蝴蝶的黃色,與秋草的綠色相映相襯,點綴著清晨露珠的白色,絢爛的百草園將色彩摺疊成最美的秋景。

白露養生:“甘露是飲,不壽者八百歲”

白露節氣民間有“收清露”的習俗,唐代醫學家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載:“秋露繁時,以盤收取,煎如飴,令人延年不飢。”

莊子《逍遙遊》也稱姑射山上的神仙吸風飲露,不食五穀,而乘雲氣,御飛龍。漢武帝更是為求長生不老,命人在未央宮築高臺,以玉盤承接露水,和玉屑飲之。

露水何以能有如此功效?

蘇軾在《和子由次月中梳頭韻》詩注中記載其曾觀察到“夏秋之交,稻方含秀,黃昏月出,露珠起於其根,累累然忽自騰上”。白露之際,露珠自植物根部沿莖稈蒸騰向上,最終凝結於葉面,因此露水被認為聚植物之精華。

清代醫學家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載“稻頭上露,養胃生津;菖蒲上露,清心明目;韭菜上露,涼血止噎;荷葉上露,清暑怡神;菊花上露,養血息風。餘可類推。”露水附著了植物的功效,聚合在一起,有御百病的能力。

當然更玄妙的解釋是露水乃無根之水,集天地之靈氣。不過漢武帝到晚年幡然悔悟,發出“天下豈有仙人,盡妖妄耳”的人生感悟。可見“清露”沒有成仙的神奇功效。

儘管如此,露水仍被認為是烹茶的上品,乾隆皇帝在駐蹕圓明園時,命人採集荷葉上的露水,在荷亭烹茶,寫下《荷露烹茶》,“秋荷葉上露珠流,柄柄傾來盎盎收。”皇帝的詩未見得高明,但以凝於荷葉富有馨香的露珠烹茶,想來也是一種難得的體驗。

露水到底有什麼功用,尚且需要現代科學的重新檢視,但“白露茶”卻是公認的好茶

,俗語說“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白露茶就是在白露時節採摘的茶葉,此時的茶樹經過春風的洗禮、烈日的煎熬、秋燥的磨鍊,濃烈的品性漸趨平和,味覺泰然而醇厚。

白露之後,氣溫逐漸下降,“白露身不露”,不能再貪圖涼爽,也到了進補的時節,蘇州有“白露鰻鱺霜降蟹”的說法,

鰻魚有虛補養血的功效,而白露正是鰻魚肥美之時。

白露養生的重點在養津潤燥,時令食物

紅薯

恰是對應的美食,舊時農家有白露節吃紅薯的習俗。每到白露之際,老字號點心鋪稻香村也會推出“白露甘薯餅”來應景。

白露是熱與涼的分水嶺,“白露”代表暑熱的結束。秋高氣爽,丹桂飄香,鴻雁和燕子等候鳥開始南飛避寒,對於都市中的人們而言,躲過夏季的酷暑,正式告別空調,

白露正是走出戶外賞秋的好時光。

(作者為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工藝美術系副主任、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非遺專委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