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逐鹿或天命:漢人眼中的秦亡漢興

作者:由 莫愁錢途無知己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2-10-01

鉞怎麼讀鋮

逐鹿或天命:漢人眼中的秦亡漢興

逐鹿,這是因為記載歷史的《史記》當中有一句話叫做“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就是這句話讓後世之人把爭奪天下稱之為逐鹿中原或者是逐鹿天下,而逐鹿的核心思想是指統一天下是一個人透過不斷的努力才爭奪而來,

正所謂人定勝天!

天命,這個說法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存在,周朝最高領導者被稱為天子,周武王說自己滅商伐紂乃是代表天意,

他建立周朝是天命所歸,因此“天命”是指統一天下靠的是上天的恩賜!

站在如今的上帝視角,可以認為是諸多因素讓漢朝取代秦朝的,但是在當時的漢人眼中有著不同的看法,他們有人認為是劉邦逐鹿天下而得,有些人認為是應天命而繼承!因而今天瞭解一下歷史上的漢人對秦亡漢興是怎樣的看法!

逐鹿或天命:漢人眼中的秦亡漢興

西漢人對秦亡漢興的看法

1,西漢初期有人認為是“逐鹿”

公元前202年,西漢王朝建立,當時的劉邦把身邊八位功臣冊封為藩王,但是劉邦對這八位功臣並不是沒有真正的信任,因為天下初定,劉邦自認為沒有太強的能力,無法真正地讓麾下能人臣服,

為了避免天下再次大亂,他開始謀劃如何清楚八位藩王。

與此同時八位藩王中有好幾位藩王在籌劃自己應該如何取代劉邦,而楚王韓信則是猶豫是否要造反,當時身邊有一個謀士蒯通,他極力勸說韓信應該抓住機會背叛劉邦,建立自己的王朝,

可是韓信還是猶豫不決,最終韓信還是死在呂后的陰謀之下!

韓信在臨終前悔恨地說了一句“應該聽蒯通之言,這樣就不會有今天如此悲慘的下場”,劉邦知道這個人名之後,立馬下令讓人把蒯通捉拿過來,然後劉邦詢問蒯通為何要勸說韓信謀反?

逐鹿或天命:漢人眼中的秦亡漢興

蒯通回答說:

“我是韓信的屬下當然只幫助韓信,而秦朝自己失去“鹿”,讓天下人都在追逐,在當時原本就是誰最先抓住那隻“鹿”,誰就是天下的主人;沒有成功的只不過是能力和人才不夠而已,難道你能把想著逐鹿之人全部趕盡殺絕嗎?”

蒯通的一席話讓劉邦赦免了他,當然也沒有用他!

在《史記》當中記錄的那句“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就是明確記錄是蒯通所說,而蒯通在這裡的意思已經說得很清楚,劉邦能贏取天下,不是天命,而是靠自己的能力和人才的協助,

而這個說法在漢朝持續了200多年!

逐鹿或天命:漢人眼中的秦亡漢興

2,西漢初期是否都認同“逐鹿說”

根據史書記載,蒯通的看法並不是獨一家,而是西漢初期很多漢人的看法,因為回想過去劉邦五年的征戰,與劉邦有著同樣想法的人有好幾個,

其中項羽曾一度是天下最有資本取代秦朝的“逐鹿者”;

可是項羽自身領導能力相較於劉邦明顯不夠,因而才會導致與劉邦的大戰期間,總是有項羽麾下的戰將主動投靠劉邦,

正因為這些能人干將輔佐劉邦,最後讓劉邦成為逐鹿天下的最終贏家!

例如劉邦信任的一位謀士大臣姓名叫做陸賈,他曾經奉劉邦之命到南越冊封趙佗,趙佗的態度高傲冷漠,於是陸賈就說:

“秦朝執政失敗,導致各路豪強紛紛起義,其中項羽最為強大,麾下有著很多豪強在效忠,可是最終是劉邦憑藉自己的能力誅殺項羽,平定天下,建立蓋世偉業!”

逐鹿或天命:漢人眼中的秦亡漢興

陸賈的這番話雖然沒有再借用“逐鹿”二字,但是他的意思還是在強調劉邦與群雄在逐鹿,只不過是劉邦笑到最後!

又例如劉邦自己在建國後不久,曾經因為項羽為何失敗進行討論,當時麾下文武重臣都在發表自己的意見,而劉邦自己總結,說是因為自己能重用張良、韓信、蕭何等人才,而項羽有范增卻沒有好好重用,所以最終還是自己勝利,項羽只能走向失敗!

由此可見,劉邦自身並沒有說什麼天命之言,

而是認可其他人所說的“逐鹿”,因為當時的實際情況就是如此!

逐鹿或天命:漢人眼中的秦亡漢興

天命說又為何在漢人的腦海中興起

1,漢武帝和董仲舒的推動

其實對“天命說”,漢高祖劉邦在晚年也開始相信天命說,認為自己能取代秦朝完全是天命使然,

因為人力終究是有限的,很多事情靠人力沒有一絲挽回的辦法。

其實就是因為當時的人們相信天命已經上千年了,而人定勝天的思想才剛剛開始出現,而就因為這個思想的產生,

才會讓劉邦的藩王功臣選擇造反,因為他們認為劉邦可以,自己也可以。

因此皇帝還是要把皇權與天命聯絡在一起,讓天下人知道自己是奉天命而贏得天下,與此同時漢家天下的主要思想是黃老之說,所以儒家學者想要讓自己的思想也走上政治舞臺的核心乃至取代黃老之學,

就必須要有一個合理的說法!

逐鹿或天命:漢人眼中的秦亡漢興

這時董仲舒就出現了,他帶著自己的“君權神授”、“天人感應”等合理的天命說來到漢武帝的面前,漢武帝當時是想著改變國策,不再無為而治,

同時漢武帝還希望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這些都需要一個合理的說辭!

因而董仲舒的出現,就是漢武帝最想要的,於是董仲舒的言論得到漢武帝的支援,漢武帝顯示大肆宣揚皇帝是“君權神授”,乃天命所歸,天下人服從皇帝就是敬仰天神,

從而讓董仲舒的儒家學說逐漸成為封建王朝的主要政治思想!

就因為漢武帝和董仲舒的大力宣傳,連司馬遷都認可天命說,例如在《史記》當中關於劉邦的種種神蹟都是認可天命說的表現,另外司馬遷還說:

“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

至此,天命說在漢人腦海中確立!

逐鹿或天命:漢人眼中的秦亡漢興

2,西漢後期的漢人進一步加強天命說

在漢昭帝登基後不久,當時漢昭帝只有八歲,沒有執政能力,是由霍光、桑弘羊等四大託孤大臣輔政,當時有一個叫做眭弘的大臣,他是董仲舒的弟子,他向漢昭帝諫言,他說的大意如下:我之前聽聞先師董仲舒曾說過,即便有些帝王沒有犯錯誤,但如果有秉承天命的聖賢之人出現,

他就會成為新的君主;

咱們漢朝帝王是上古聖王堯帝的後人,當年堯帝就是實行禪讓制,如今我透過天象發現真正的天命之人,

所以建議漢昭帝該退位,把皇帝寶座讓給真正的聖賢之人。

逐鹿或天命:漢人眼中的秦亡漢興

其實眭弘這番話不是真的要推翻漢朝統治,

畢竟當時的漢朝還沒打滅亡的境地,

而是眭弘當時聽說了兩件事,一是有人在泰山發現有一塊石頭自己站立起來,二是上林苑有一顆早已枯萎多年的柳樹又茁壯生長了;

這兩件事情讓眭弘認為是神蹟,代表著要誕生天命之人繼承帝位,所以才發生眭弘建議漢昭帝退位的事情!

關於眭弘的真實目的已經不好探究,因為歷史上說法不一,但是從這裡已經說明西漢後期的“天命說”已經成為主流,也認定秦亡漢興是“天命所歸”,否則也不會出現漢朝皇室乃堯帝后人,

其實這就是給漢朝皇帝戴一頂高高的帽子,增加神聖不可侵犯的天命感!

逐鹿或天命:漢人眼中的秦亡漢興

漢人天命說開始被系統化

因為《王命論》的誕生。公元3年,一代文學家、史學家班彪誕生,他出生的時候,正是西漢末年,王莽控制朝政,後來王莽取代西漢建立新朝,於是天下大亂,

很多有實力的地方豪強成為軍閥割據一方。

其中有一位叫隗囂是一位比較有實力的軍閥;當時班彪生活在隗囂的地盤,後來還得到隗囂的認可,經常會找班彪商討天下局勢,而班彪是終於大漢王朝,他看到劉秀已經稱帝,

於是就趁機勸說隗囂歸降劉秀,可惜隗囂沒答應。

因而班彪就寫下一篇《王命論》,班彪在這篇文章裡面專門強調“天命說”,把逐鹿說定位為“謬論”,而且班彪特意強調漢朝皇室是承天命的存在,所以王莽即便篡位奪權依然是失敗告終;

逐鹿或天命:漢人眼中的秦亡漢興

同時班彪還強調秦末漢初跟劉邦作對的能人也通通失敗,就說明光靠人力是沒法統一天下,而是得天命承認之人,所以能人主動投靠,如此就能統一天下。

事實上班彪寫這篇《王命論》主要有兩個目的,

一是

勸說隗囂,但是隗囂堅定自己的看法,不為所動,最終被看成劉秀平定自己的勢力,而隗囂也鬱鬱而終!

二是

要確立“天命說”,不希望還有人再談論逐鹿說,因為他是儒家子弟,要維護儒家思想的政治地位,

所以針對天命說而形成的系統理論就此誕生,是為《王命論》。

逐鹿或天命:漢人眼中的秦亡漢興

總而言之,不管是“逐鹿說”,還是“天命說”,其實就是一個看法而已,但是因為這個看法關係政治大局,所以被皇帝和政治從業者所關注;

因此根本原因是為了自己的統治,而在封建王朝時期,逐鹿說是不利於皇帝的統治,所以被淘汰得比較快,

只有天命說符合他們專權的理念,因此能傳承幾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