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以螺鈿漆器的畫風與工藝編織遊戲探險體驗,背後是傳統文化審美的延續

作者:由 文匯報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2-12-13

螺鈿珠子是什麼

以螺鈿漆器的畫風與工藝編織遊戲探險體驗,背後是傳統文化審美的延續

近日,以還原江南地區民俗風貌為表達核心的國風遊戲作品《江南百景圖》迎來上線兩週年,並“上新”一系列新主題:螺鈿漆器、文人雅集、《山海經》……這些傳統的非遺技藝、社交活動與古籍,正以全新的互動方式進入年輕人的視野,收穫積極響應與喜愛,讓大眾再次看到了傳統文化經典借助新載體實現傳承的無限可能。

以螺鈿漆器的畫風與工藝編織遊戲探險體驗,背後是傳統文化審美的延續

將螺鈿漆器的畫風與工藝特色融入到互動機制

在兩週年一系列傳統文化元素的互動體驗中,螺鈿探險《陌上行》將螺鈿漆器的畫風與工藝特色融入到互動機制中,成為了受關注的主題之一。

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螺鈿漆器,是指用經過研磨、裁切的貝殼薄片作為鑲嵌紋飾的漆器,是中國傳統漆器品種之一,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期。自唐代開始興盛,相繼出現了金銀平脫工藝、鑲嵌螺鈿漆器工藝、戧金工藝等,此後相關的工藝在宋、元時期得到進一步發展,作品更為精細。在明、清兩代,鑲嵌螺鈿漆器又飾以金銀箔和金銀屑,使之更為絢麗。

著有《中國漆藝簡史》的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教授、文物保護與修復學院院長張嵐指出,漆器文明在中華民族發源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亞於青銅文明和玉石文明。其中,螺鈿漆器作為漆器工藝的一個代表性品類,雖然只是其中的細分,但無論是其藝術表現形式還是工藝,都歷經了數個朝代的積累和演變,形成了自身的體系,也是反映中國曆代文化審美的載體之一。

對於此次《江南百景圖》中螺鈿探險的設計,曾參與多次漆器文物修復的張嵐認為,能夠運用到螺鈿元素,是很好的創意,而落到明代這一階段,也匹配了漆器工藝的發展週期。“明代也是中國漆器一個非常繁盛的時代,基本上各種藝術手段都能夠比較完全地表達了,所以我們在明代末期也有一本著名的著作叫《髹飾錄》,中國傳統的漆器工藝基本上都已經網羅在裡面了。”張嵐說。

以螺鈿漆器的畫風與工藝編織遊戲探險體驗,背後是傳統文化審美的延續

在鑽研與修復漆器文物多年的經歷中,張嵐提到,國內很多學者一直都在尋找基於新載體向年輕一代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路徑,他本人也和團隊在博物館的空間做過嘗試;在他看來,遊戲作品這一形式,是面向年輕一代傳播最具備優勢的載體之一。

此次《江南百景圖》螺鈿漆器元素的應用,在畫面上,整體選取的意象與中國傳統的表現形式較為契合。“這種嘗試是將中國傳統文化審美有意識地匯入,而審美的延續是傳承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議題。”

張嵐還強調,讓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有強烈感知,建立文化自信,其中一個傳播的核心就是傳遞中國傳統文化審美。而中華民族的審美也歷經了歷史的積澱,一代代傳下來,不應讓年輕一代的審美出現斷層。“遊戲作品這樣的應用是一種積極的嘗試,值得鼓勵與肯定。”

“這是我第一次知道螺鈿漆器的存在。”《江南百景圖》釋出了螺鈿探險《陌上行》和系列動畫短片《畫錦》後,一位使用者的留言。實際上,自6月末釋出了相關內容後,類似的留言越來越多,都集中在此前對螺鈿漆器不熟悉,但這次透過一系列遊戲活動體驗和傳播後,發現螺鈿漆器工藝尤為精美等話題上。更有使用者自發地找到了螺鈿漆器或區域性或整體的細節圖,和網友一起欣賞和研究。

以螺鈿漆器的畫風與工藝編織遊戲探險體驗,背後是傳統文化審美的延續

事實上,對螺鈿漆器元素的採用,對江南百景圖製作團隊而言並不陌生,作品原有的開場動畫曾部分參考過螺鈿的風格。只不過相較之前,這次的工作量大了很多。為了令年輕的使用者可以更加細緻和全面地感受到螺鈿漆器,在螺鈿探險的設計上,製作團隊摒棄了原有關卡的美術效果,從色彩到表現形態等各個方面,均沿襲了螺鈿漆器的配色習慣,包括人物、花鳥等表現手法,同時對現有的建築風格進行了融合與再創作。

“我們很看重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在《江南百景圖》製作團隊看來,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不停地給予年輕群體豐富的內容,並且在表現形式上,也要儘量追求更細節化的呈現,引導年輕群體去探尋背後的典故,知來處與出處,這樣才能實現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形式”的真正落地。

除了以螺鈿漆器為主要落點的探險,此次兩週年活動中的文人雅集,同樣是對此理念的實踐。雅集即為古時文人墨客吟詠詩文的集會,而在遊戲作品中,雅集就是玩家們的聚會場所,玩家們可以自由組建雅集,平時可以一起欣賞江南風光,一起參加桃花村探險。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遊戲作品中,志同道合都是雅集組建的基礎,這讓遊戲作品的體驗與古代文人聚會保持了一致。

以螺鈿漆器的畫風與工藝編織遊戲探險體驗,背後是傳統文化審美的延續

傳承傳統文化,遊戲依舊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空間

對傳統文化要素的呈現,一直都是《江南百景圖》受關注的焦點話題,這使得《江南百景圖》成為在美術風格上極具傳統文化代表性的遊戲作品之餘,也在創作上持續面臨既要守成,也要創新的挑戰。

不過,傳統文化風潮的興起,由上至下的倡導,大眾熱情的參與,讓《江南百景圖》在創新過程中也獲得了多方助力。上海豫園、歙縣魚燈、杭州、揚州等多個地方景點、非遺、地方機構的高頻聯動,令《江南百景圖》圍繞傳統文化的創作與傳承,得以延展到了多個維度、多個場景,線上對年輕使用者的覆蓋也突破至更為廣泛的群體與年齡層,此外,還頻頻走到線下,實現了與地方文旅的結合,傳統文化消費的融合與破圈。

自遊戲上線以來,《江南百景圖》聯動涵蓋了包括非遺文化向、年輕潮流向、地方旅遊向、文創消費在內的等多種形態,這些聯動在線上有相關場景植入、視聽元素延展、互動體驗等,線上下也有移植遊戲作品視聽的場景和文創作品等,比如限定燈會、紀念郵冊等。

以螺鈿漆器的畫風與工藝編織遊戲探險體驗,背後是傳統文化審美的延續

以遊戲作品為載體,傳統文化元素為血肉,傳統文化傳承為引領;《江南百景圖》在多方合力下形成的互動機制與體驗形態的創新,給予了年輕使用者傳統文化的豐富體驗,也推動了《江南百景圖》的價值,從遊戲作品逐步走向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遊戲作品之於傳統文化傳承的意義也獲得了釋放。

據瞭解,在傳統文化傳承方面,遊戲作品依舊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空間,中國傳統文化自古至今的良好傳承,使得文化經典自身就具備自然的連線點,在連線點間,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比如這次的螺鈿探險,《山海經》這一題材就藉由螺鈿漆器的工藝巧妙地融合到了遊戲作品的體驗中。

遊戲作品發揮了載體功能,傳統文化又反向地賦予了遊戲作品持續的生命力,兩者的結合,為傳統文化傳承方面的創新探索,積累了多樣的觀察視角。這是《江南百景圖》的樣本意義,也成了《江南百景圖》在創作上自我加碼的基礎,但歸根結底,一切發生都是基於大眾對於傳統文化的熱愛。 “我們相信用心的創作是可以被看見的。”《江南百景圖》製作團隊表示。

作者:範昕

編輯:汪荔誠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