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新股解讀|虧損的百濟神州:我就是“藥神”

作者:由 金融界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2-12-21

lifirafenib是什麼藥

2016年的早春,歐雷強、王曉東等一行人將自己創業結晶——百濟神州推向納斯達克。

經過2年的考察,這家公司的股價從最初的每股24美元漲至最高220美元,足足漲了9倍。而上漲背後更神奇的是,雖有癌症“救命藥”在手,可從未盈利。

也正因這一“尷尬”,近日百濟神州為籌措高昂的研發的費用選擇在香港第二上市。智通財經APP瞭解到,此次其上市的聯席上市保薦人分別是摩根士丹利和高盛。

創新藥研發長路漫漫

“百創新藥,濟世惠民”,這八個大字是當年百濟神州在中關村生命科技園成立之時,創始人王曉東賦予公司的使命。

“近些年,親朋好友中得癌症的越來越多,而多數癌症到了晚期基本上無藥可治,患者只能等死。”王曉東沉默片刻後說,“這些事讓我深受刺激。理論和概念是治不了病的,研發抗癌新藥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但承擔這份責任絕非易事。智通財經APP瞭解到,一款創新藥從實驗階段到上市,僅篩選目標化合物這個初始階段就至少需要5年甚至更長時間。而完成整個研發週期的十餘個環節,則通常要耗費12-20年以及十幾億美元龐大資金。即便如此,

創新藥最終研製成功的機率卻不超過12%,風險之大可見一斑

智通財經APP觀察到,如阿斯利康、新基、強生、默沙東等著名的跨國藥企巨頭都曾是“失敗者”。例如2017年7月,阿斯利康被迫承認,在一項針對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組合療法Mystic(的關鍵臨床試驗中,無進展生存期(PFS)無明顯改善。結果它的失敗讓公司股票暴跌了12%。

國際巨頭尚且如此,更不用提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所以這讓醫藥領域的相關投資更像是一場“賭局”。百濟神州在成立之初便面臨如此困境。

由於歷史發展等原因,彼時國內製藥企業超過90%都以生產仿製藥為主,這讓大多海外投資者對國內創新藥研發公司的實力產生質疑。

這一現狀使得百濟神州在成立之初便遇到資金緊缺的問題。公司成立之初,賬上資金僅有王曉東與歐雷強兩位聯合創辦人籌措的3200萬美元啟動金。

並且這些錢主要用來從全球購置最好的儀器裝置,建成世界一流的化學藥物實驗室和生物藥物實驗室;以及從默沙東、輝瑞、強生等跨國企業中聘請了20多位管理、研發骨幹,組建了150多人的高水平、多學科研發團隊。

在2011年4月,公司啟動RAF(治療實體瘤)和PARP(治療卵巢癌)專案後,啟動金基本已消耗殆盡。

為了公司的持續運營,歐雷強遠赴美國,輾轉大半年後才得到來自默沙東注資的2000萬美元。雖然相較醫藥領域投資中數十億的鉅款,2000萬隻是杯水車薪,但還是為公司成功“續命”。

2012年2月和7月,百濟神州相繼啟動了PD-1(治療非小細胞肺癌)專案和BTK(治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專案。

不過,由於多個核心專案同時開展以及前期4、5個其他專案的失敗,2000萬美元又被迅速“燒光”,公司再次面臨“缺錢”的窘境。

“企業最困難的時候賬上只有1萬多塊錢。多虧了歐雷強滿世界借錢,才度過了難關。”王曉東說道。不過“水到絕處成瀑布”,挺過難關的百濟神州在研發上也取得重要進展。

2013年公司兩款在研產品:用於治療癌症的第二代BRAF抑制劑BGB-283(lifirafenib)和用於治療卵巢癌的BGB-290(pamiparib)被跨國藥企巨頭默克雪蘭諾公司相中。

隨後雙方簽訂協議,默克雪蘭諾終以總價4。65億美元的代價購得公司該兩款在研產品的海外開發與商業化權益。

智通財經APP瞭解到,在此次協議中有一項規定,“如果兩款藥物在中國或全球其他地區取得臨床研發或商業化重大進展,百濟神州將獲得最高1。7億歐元收益或最高額度兩位數的淨銷售額特許權使用費,並且從臨床一期、二期、三期到上市的不同階段,雙方均設定了比例不同的利益分成”。

雖然該分紅模式的永續性不可獲知,但這足以證明百濟神州的研發能力和產品競爭力。

在獲得這筆資金後,2013年11月-2014年8月,公司在澳大利亞相繼完成了三款靶向性新藥的一期臨床試驗。

優秀的研發實力為公司贏得了較高的資本關注度。2014年11月,百濟神州A輪獲得高瓴資本和中信產業基金等私募股權融資7500萬美元,並在2015年4月的A-2輪再度成功融資9700萬美元。

緊接著就是百濟神州在美股的神話。正如文中開頭所言,公司於2016年上市,僅2年時間,公司股價從每股24美元大幅增至最高220美元,漲幅愈9倍。

而且公司在資本市場的故事想必大家已有耳聞。2017年9月27日,百濟神州透過轉讓在研產品的開發權,與美國醫藥巨頭新基公司共同開發其PD-1抗體BGB-A317,以此獲得對方約2。63億美元的預付款、1。5億美金的股權投資、未來高達9。8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新基公司銷售BGB-A317的特許權費。這一合作為公司找到了在無產品銷售情況下最最佳化的盈利模式。

這也讓投資者對百濟神州刮目相看。在宣佈與新基合作後,公司股價出現數個交易日大漲,累計漲幅成功50%以上。

行情來源:富途證券

截至目前,百濟神州已啟動和即將啟動的國際多中心III期研究和關鍵性II期研究多達14項。其中開發進度最快的是BTK和PD-1專案。

近日,百濟神州宣佈FDA已授予BTK治療華氏巨球蛋白血癥患者的快速通道資格 該產品計劃於明年上半年提交美國新藥上市申請。

新規之下的上市機會

對於百濟神州此次上市,有投資者質疑其上市流程的合法性,原因有二:百濟神州未經過常規遞表階段,直接透過聆訊;百濟神州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不符合主機板上市的財務要求。

實際上,百濟神州能夠成功登陸港市,與近期港交所一系列新規改革不無關係。

智通財經APP瞭解到,百濟神州之所以能直接透過港交所聆訊,是因其採用了“第二上市”的方式。

這種上市方式是指公司在兩地上市相同型別的股票,透過國際託管行和證券經紀商可以實現股份跨市場流通。這種方式主要以存託憑證的形式存在。

此前關於一些新規的諮詢總結中,港交所便公佈了將香港作為第二上市地的標準,

提出這一政策針對的目標則主要是創新產業公司

相關公司需在包括在紐交所、納斯達克以及倫交所等地,最近至少兩個財年,有良好的合規記錄;在香港作為第二上市地時,預期市值最低100億港元。

智通財經APP觀察到,截至7月24日美股收盤,百濟神州報價每股176。37美元,總市值約95億美元,摺合746億港元。這說明百濟神州完全符合將香港作為第二上市地要求。

至於為何百濟神州能夠在尚未盈利的情況下主機板上市,則是因為公司滿足了港交所新規中關於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的相關業績要求。

就拿PD-1專案來說,2017年,國際市場上被允許銷售的兩款“類似產品”Opdivo和Keytruda分別為BMS和默沙東貢獻了49。5億和38億美元的銷售額。若百濟神州的專案順利上市,實現鉅額營收無疑是“輕而易舉”。

從研發看上漲邏輯

從百濟神州在美股的股價表現來看,結合公司連年虧損的現狀,投資者可以意識到一個問題:對於一家創新藥研發公司而言,傳統的PE/PB估值方法已然失效。要想對此類公司進行合理估值,或許我們需要了解這家公司為創新藥研發所作出的努力。

智通財經APP發現,在2017年A股10大創新藥企業中,研發支出總額佔營業收入比例多在10%上下,且平均每家公司的研發投入絕對金額約在5億元左右。

其中研發支出超過10億元的僅有恆瑞醫藥和復星醫藥(02196)兩家,分別為17。59億元和15。29億元。

相比之下,2017年百濟神州投入研發費用2。7億美元,摺合約18。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4%,比同期恆瑞醫藥的研發投入更高。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恆瑞醫藥17億元的研發費用,不僅只用於抗腫瘤藥物研發,還分散在麻醉劑和造影劑的研發之中。

以此來看,在抗腫瘤創新藥單一領域,百濟神州的確為國內研發投入最高的企業。

從臨床階段到上市是百濟神州能在未來取得盈利的關鍵。智通財經APP觀察到美國生物藥臨床試驗透過率在透過2期臨床之後從3期開始到上市審批,產品臨床透過率逐漸上升分別為57%和88%。對比目前公司的核心產品資料,其中PD-1和BTK均在處在第三期臨床階段,這無疑增強了市場對於其未來成功推出新藥的信心。

獨家專利期同樣也是投資者關心的部分。智通財經APP查詢發現,目前百濟神州三款核心產品的獨家專利期均在2032年前後,即公司還享有約15年的獨家專利權。

以目前公司產品研發進度以及抗腫瘤創新藥平均6年的臨床試驗期來看,可以預測在產品推出上市後,公司的獨家專利期仍可以享受約10-12年時間。

由此可見,百濟神州在上市成功率、上市週期以及上市後專利期資料上均有出色表現。於是考慮百濟神州產品創新性(PD-1成為best-in-class)的可能性、產品研發進度以及公司稀缺性產生的溢價等因素,以美股生物科技公司估值區間4-8倍PS和目前默克集團4倍左右PS估值來看,賦予百濟神州5-6倍PS估值應該是較為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