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專家解讀:中國紅山與凌家灘兩大史前文化玉器如何交流互鑑

作者:由 中國新聞網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3-01-25

紅山玉龍的寓意是什麼

專家解讀:中國紅山與凌家灘兩大史前文化玉器如何交流互鑑

資料圖:劉國祥研究員在2022年度紅山文化高峰論壇上做主題報告。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攝

中新網北京12月17日電 (記者 孫自法)作為中國史前南北兩大強勢文化集團,距今6500-5000年的西遼河流域紅山文化和距今5800-5300年的長江下游凌家灘文化如何交流、交往、交融?兩者間代表性的玉器文化怎樣互動影響?這些議題長期以來備受關注,也吸引學界持續聚焦研究。

第四屆中國邊疆考古論壇17日線上開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玉器專家劉國祥以“紅山文化與凌家灘文化相互關係探討——以玉器為主線”為題做首場學術報告指出,比較紅山文化與凌家灘文化,兩者分佈不一、生業不一、葬俗不一、陶器群不一、玉器群不一、石器群不一,其中,兩地出土玉器感覺相近,互相之間有借鑑,但又完全不一樣。

他說,玉器交流互鑑上,紅山文化對凌家灘文化的影響主要包括玉人、斜口筒形玉器、玉龍與龍形器、勾雲形玉器、雙豬首玉器、玉璧、玉玦,凌家灘文化對紅山文化的影響主要包括玉璜、玉石鉞、玉環(鐲)、亞腰形玉珠。

專家解讀:中國紅山與凌家灘兩大史前文化玉器如何交流互鑑

紅山文化與凌家灘文化典型玉器比較。論壇報告截圖

紅山文化玉器如何影響凌家灘文化

劉國祥研究員指出,紅山文化站立玉人與凌家灘站立玉人形制上基本一致,均為整身直立,雙臂向上緊貼上身,作虔誠狀,但凌家灘文化在繼承紅山文化用玉理念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發展,並形成自己的文化傳統,如凌家灘的兩套玉人,均戴有縱梁冠,這一首創式的冠飾影響到後世良渚文化、山東龍山文化、陶寺文化、後石家河文化、商周時期神面冠飾的形制。玉人或直立或屈膝微蹲,凌家灘萬氏墳新出跪姿玉人像的形態與那斯臺遺址出土石雕人像的跪姿基本一致,均與紅山文化直立式玉人和屈膝微蹲的石雕人像如出一轍,應是受到紅山文化影響的結果。

斜口筒形玉器是紅山文化首創的祭祀、通天的工具,凌家灘玉龜狀扁圓形器應該受紅山文化的影響,但使用方式已經發生改變,是占卜的主要工具。

玉龍與龍形器方面,紅山文化有C形玉龍、玉豬龍,凌家灘文化有龍形器,蜷體、有角、脊部有陰刻線紋,首尾相接。兩地玉龍存在相關性,紅山文化C形玉龍與凌家灘的大玉豬、瑪瑙豬與龍形器均有獠牙,或與史前的崇豬習俗有關,但兩地差異大於共性,如兩地玉龍的佩戴方式不同。商代玉龍則承襲紅山文化玉龍的傳統。

勾雲形玉器方面,紅山文化出土大量的勾雲形玉器,且形制多樣,是一種比較成熟的玉器系統,此前凌家灘遺址沒有發現勾雲形玉器。凌家灘遺址最新發掘出土的勾雲形玉器的殘角,顯然是受到紅山文化影響的結果。

雙豬首玉器方面體現紅山文化對凌家灘文化的影響,凌家灘出土的雙豬首翅玉鷹揹負八角星紋,在紅山文化中可見雙豬首三孔形器,兩者存在密切聯絡,均表達通天概念,應該存在相同的宇宙觀。

玉璧方面,紅山文化發現數量較多的玉璧,整體形態偏大,而在凌家灘文化中以小玉璧居多。玉璧上鑽孔是東北地區玉璧的傳統,凌家灘文化中等距鑽三孔應受紅山文化影響發展起來。

玉玦方面,玉玦是遼西地區的用玉傳統,從興隆窪文化到紅山文化早中期均有玉玦的發現,凌家灘玉玦發現有條形玦、璧形玦等不同的種類,且鑽孔方式有別,顯示用玉製度不同。紅山文化晚期,玉玦幾乎絕跡;而在凌家灘文化中,玉玦卻仍舊廣泛流行。凌家灘文化玉玦應是受西遼河流域史前玉玦間接影響的結果,多件玉玦在同一座墓葬內共處,玉玦的使用功能發生了明顯變化。

凌家灘文化玉器對紅山文化有何影響

劉國祥表示,玉璜方面,紅山文化目前僅發現7件,以喀左縣東山嘴遺址出土1件雙龍首玉璜為代表。凌家灘文化共出土150餘件玉璜,凌家灘墓地是長江下游地區史前遺存中出土玉璜數量最多的墓地,主要有彎條形璜、雙虎首璜、橋形璜、鋸齒形璜、出廓形璜等形制,並且出現單、雙、三、四、五件玉璜成組配伍使用的用玉製度。中原地區虢國墓地出土的七璜連珠組玉佩的綴合方式可在凌家灘墓地找到源頭,這顯示出中華玉文化源遠流長。紅山文化使用玉璜的傳統應該也是受到凌家灘文化的影響。

玉石鉞方面,紅山文化玉鉞的傳統,應該是受到凌家灘文化的影響,目前凌家灘玉鉞出土於16座墓共計37件、石鉞出土於35座墓共計200件,其中玉石鉞共出墓葬11座,各墓葬基本存在石鉞數量大於玉鉞數量的現象。凌家灘玉鉞基本為風字形玉鉞,而石鉞為寬體橢圓形、風字形兩種形制,從玉石鉞的出土情況反映出凌家灘文化的玉石分野現象比較突出,這與紅山文化“唯玉為葬”的用玉製度不一。紅山文化共發現9件玉石鉞,在形制上與凌家灘的寬體橢圓、風字形石鉞的傳統一致,應是受到凌家灘文化影響的結果。

玉環(鐲)方面,紅山文化玉環多單件或者雙腕佩戴,但在凌家灘文化中墓主人和玉人是雙腕佩戴多件玉環。在南寶力皋吐小河沿文化即存在手腕戴多件大理石鐲的證據,這種習俗是受到凌家灘文化的影響,但是屬於文化滯後。

亞腰形玉珠方面,紅山文化出土數量較少,而在凌家灘文化大量出土,亞腰形玉珠是凌家灘文化對紅山文化的影響。

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玉器發揮核心作用

劉國祥介紹說,紅山文化分佈於燕山南北長城地帶,其四個型別之間既有各自的特徵,又有密切聯絡。從文化發展面貌看,那斯臺型別和牛河梁-興隆溝型別區域性特徵較為顯著;魏家窩鋪型別受到中原影響較大;哈民忙哈型別則可能受到東北地區同時期史前文化的影響。其中,牛河梁-興隆溝型別處於紅山文化的核心分佈區,牛河梁遺址成為紅山文化共同體的祭祀和埋葬中心。

凌家灘遺址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總面積約160萬平方米,是一處新石器時代中心聚落遺址。2019年,凌家灘遺址被納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重大課題,並作為長江流域5處區域核心聚落之一被納入新一輪的“中華文明探源研究”課題中。

劉國祥表示,紅山文化與凌家灘文化南北兩大區域之間存在著交流、交往、交融關係,其背後蘊含有深刻的寓意,紅山文化與凌家灘文化之間的關係是互相借鑑、互有影響的互動式關係。

玉器見證了中華文明形成和連續發展的光輝歷程,是延續文明血脈的核心物質載體。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玉器發揮出凝聚民族共識的重要功能,是各民族融合發展和團結進步的重要物質見證。

“紅山、凌家灘這兩個文化中玉器造型的相似性,反映出史前中國南北兩個文化集團的宇宙觀、社會觀、道德觀、價值觀的相互認同或祭祀禮儀體系的相近性,從中能夠真實反映出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形成過程中玉器發揮的核心作用及呈現的文明圖景,未來值得深入探討。”劉國祥強調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