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知章之情滿“浙”裡

作者:由 人民網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3-01-30

回鄉偶書是誰寫的詩

null

null

知章之情滿“浙”裡

位於賀知章故里的湘湖。

知章之情滿“浙”裡

賀知章故里——位於杭州市蕭山區蜀山街道的知章村。

鄉愁是什麼?

1200多年前,一位耄耋老人辭去官職、辭別百官,穿過黃河與長江,回到他魂牽夢縈的故鄉。此時距他離開家鄉已逾50年,故鄉的一切令他感到熟悉又陌生。這位老人就是盛唐文壇泰斗賀知章。一首膾炙人口的《回鄉偶書》記下他的鄉愁,也在中華詩詞裡留下了遊子歸鄉的別樣篇章。

賀知章出生于越州永興縣,也就是現在的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賀知章離鄉時,寫下“故鄉杳無際,明發懷朋從”。那天他起了個大早,從家裡出發到西陵渡。當時的西陵渡,即今錢江三橋(西興大橋)所在地,五代時,西陵改為西興。

渡口因為夜裡漲潮,到了早晨就雲霧繚繞,回頭望去,家鄉已隱沒在雲霧中。此時的賀知章並沒有想到,《曉發》中那淡淡的鄉愁,將在他離開家鄉後的50年裡不斷積聚迴響,成為他一生牽腸掛肚的回憶。

半個世紀後,86歲高齡的賀知章回到故鄉,寫下《回鄉偶書》。初唐詩人宋之問曾說,“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種近鄉情怯的遊子情一直被文人反覆書寫。但賀知章寫的卻是“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在長安時,無論如何功成名就、交友唱和,終究是漂泊在外的“長安客”。他以為回到故鄉,自己就是主人了,沒想到孩子們會問他,這位客人你是從哪兒來的?孩子的天真話語在賀知章心裡幾近殘酷,眼前這個老者,分明還操著一口鄉音,可在孩子們看來,這位平生未見的來客想必不是本地人了。當年的孩童斷不會想到這句話會有這麼大的穿透力,直到今天,我們透過這首詩仍能感受到遊子歸鄉的複雜心情:鄉愁可以是久別故鄉的思念,也可以是重返故鄉的惶恐。

除了“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在《回鄉偶書》其二中還寫道:“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鏡湖即現在的紹興鑑湖,浙東唐詩之路的精華地。賀知章對鏡湖的喜愛與依戀,在他留下的為數不多的詩歌中都可以反映出來。白髮蒼蒼的遊子迴歸故里,即便物是人非,至少還有亙古不變的鑑湖水,與他共敘舊情。

賀知章自號“四明狂客”,為人處世頗有古之狂者肆意敢為之態。杜甫在《飲中八仙歌》說:“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史料記載,賀知章性格狂放豁達,有時喝得酩酊大醉後,看到店家白淨平整的牆壁,興致所及就揮毫潑墨。長安城內賣酒的店家便私下裡刷好了白牆,等著這位大文豪上門“賜字”。賀知章84歲時在長安紫極宮遇到李白,讀了李白的新作《蜀道難》,驚歎其“謫仙人矣”,隨後拉著李白一醉方休。酒酣耳熱之時,發現自己沒帶餘錢,竟將佩戴的代表官員身份的金龜交與酒保作為酒資。從此,“金龜換酒”被後人引作傾心結交的典故。

後人稱賀知章為“狂客”,可就是這樣一位“狂客”,晚年時辭去了工部侍郎兼秘書監一職,告老還鄉回到了浙東。唐玄宗感慨“豈不惜賢達”再三挽留,還命太子李亨率百官餞行。在當時,對一位86歲高齡的老人來說,1400多公里的歸鄉路是極其艱難而漫長的,但賀知章還是回來了,褪去了狂者的外衣,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地方。

賀知章攜一生傳奇全身而退,終老故里。他離開長安後幾年,李白經過一番長途跋涉來浙東尋故人,卻得知賀知章早已駕鶴西去,悲痛不已。他接連寫了兩首《對酒憶賀監》,在“稽山無賀老,卻棹酒船回”的字裡行間盡抒悵然心情。後來,晚唐詩人溫庭筠遊浙東至蕭山,寫下“越溪漁客賀知章”“蛤蜊菰菜夢橫塘”的詩句。到了宋代,蘇東坡筆下的“狂客思歸便歸去,更求敕賜枉天真”,還有陸游的“分得鏡湖才一曲,吃虧堪笑賀知章”,都難掩對賀知章的羨慕。

《回鄉偶書》中的感悟,關乎最美的故鄉。賀知章對家鄉的情感,傾注在家鄉風物之中,訴諸筆端,成為“詩畫江南、活力浙江”的最好詮註。

今人與賀知章的初識,大都是從童年時期開始的,賀知章的《詠柳》《回鄉偶書》被編進了新課標小學語文課本。如今,賀知章的故鄉有《詠柳》傳唱:“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有《採蓮曲》吟誦:“莫言春度芳菲盡,別有中流採芰荷。”

令賀知章難忘的,還有故鄉舌尖上的滋味。“鈒鏤銀盤盛蛤蜊,鏡湖蓴菜亂如絲。”蛤蜊在賀知章的家鄉是隨便就能吃到的食物,在長安卻物以稀為貴,人們拿著精美的銀盤去盛裝;蓴菜在賀知章的家鄉是野菜,但在長安也被規規矩矩地擺盤用以宴請。賀知章輕鬆詼諧的自嘲口吻,反而使浙東的蛤蜊、蓴菜名聲大噪。至今,蛤蜊、蓴菜仍是全國遊客來浙東時必嘗的美味佳餚。

賀知章沒有忘記故鄉,故鄉也沒有忘記賀知章。在賀知章的出生地,杭州市蕭山區蜀山街道,尚存“思家橋”遺蹟以及後人重新修建的“籮婆橋”。相傳,賀知章在人生最後的日子裡履行了年少時與母親的約定,為了讓村裡人過河不再渡船相濟,他在故鄉橫擔河上修建了一座“橫擔橋”,此後又在故鄉賀家園修建了“儀方橋”。鄉人感恩賀知章的功德,將這二座橋改名為“籮婆橋”“思家橋”。其中“思家橋”在明嘉靖年間重建了一次,至今還留有一座東西向的單孔梁式石板橋,中鋪3塊條形石板,兩邊為八字形石階,各有十餘級,橋墩上可見“賀學士創始族長相繼懿修”石刻。

紹興宛委山南坡的飛來石上,存有《龍瑞宮記》摩崖刻石一方。《龍瑞宮記》是賀知章應鄉親相邀題寫的龍瑞宮歷史沿革,並刻於石壁之上。我們登臨宛委山南坡,可見一塊苔漬斑斑的摩崖刻石隱於山林之中,上面的字疏密勻稱,端莊中寓俊秀,雄渾間透姿媚,歷經歲月繾綣依稀可辨知章二字。

這些年,家鄉人為紀念賀知章,在杭州市蕭山區修建了賀知章學校、知章公園、季真亭;在寧波市月湖風景區重修了賀知章讀書舊地賀秘監祠;在紹興市柯橋區三佳村修建了賀知章廣場,村中還保留著賀知章榮歸故里時唐玄宗賜予的鏡湖一角,成為現代人的休閒康養之地……賀知章就像一個火把照亮了“浙”裡,他的“鄉愁”藏於思家橋的縫隙之中、鏡湖水的舊時波里、江浙一帶的風土人文之中,在莘莘學子的琅琅書聲中世代相傳。

本文圖片均為方 圓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