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由阿拉伯傳統服飾引發的思考:中國人的“華服”是什麼?

作者:由 微笑盼盼2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3-01-31

漢洋折中是什麼

由阿拉伯傳統服飾引發的思考:中國人的“華服”是什麼?

你能看出圖片中的人物分別來自哪兩個國家嗎?

長袍、頭巾,也許你不能準確說出沙特這個名字,但你腦海中總也能浮現出阿拉伯這個詞語。

西裝革履呢?一片迷茫。

照片中雙方的著裝分別是阿拉伯傳統服飾和西服。

其中,阿拉伯傳統服飾包括頭巾、長袍、斗篷、配飾。這種服飾由來與當地沙漠性炎熱乾旱氣候、阿拉伯遊牧民族歷史背景、伊斯蘭教信仰有關。

比方說有關黑頭箍的歷史背景:

阿拉伯人原本是遊牧民族,隨身攜帶套圈型繩子,休息時用以拴住駱駝,以防止駱駝跑丟。這條與他們生命息息相關的繩套演變為了今天的黑頭箍。

有關伊斯蘭教信仰:

伊斯蘭教是國教。阿拉伯國家法律很多都受到了《古蘭經》的影響,在無法律情況下以《古蘭經》作為執法依據。

伊斯蘭教《古蘭經》明確著裝要遮蓋羞體,要以簡樸實用為原則。有違教義的都是惡魔。這種信仰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這種傳統服飾得以保留並流傳至今。

阿拉伯傳統服飾是具有鮮明代表性的一種著裝。同阿拉伯服飾相比,很遺憾,西裝與中國淵遠的歷史、絢麗的民族文化委實是沒有什麼關聯的。

作為一種“舶來文化”的西裝在晚清出洋留學者增多的時候進入中國;在新文化運動時期掀起過熱潮;新中國成立後,中山裝成為主流。但是改革開放後,西裝成為了中國跨度多個行業的制服。

從各個時間節點來看,西裝是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衝擊的一種影射。

如果談及脫胎於唐代服飾的和服,你是不是更有感觸?

也許你會好奇,關於西裝作為一種正裝、禮裝這點,我們國家有相關規定嗎?

1983年,外交部關於參加外事活動著裝問題的規定中有這麼一條:

男同志在出席慶典禮儀、正式宴會、領導人會見國賓等外交活動時,著中山服、西服(打領帶)或用兩用衫等成套服裝。

簡單說明一下,中山裝是孫中山對軍裝進行修改後形成的。一定程度上是當時的中西結合,具有一定政治色彩。如圖片所示:

由阿拉伯傳統服飾引發的思考:中國人的“華服”是什麼?

西裝不再贅述。

最後是兩用衫,又叫春秋兩用衫,沒有非常固定的形態,屬於休閒化、寬鬆化的正裝。

由阿拉伯傳統服飾引發的思考:中國人的“華服”是什麼?

無論是中山裝、西裝還是兩用衫都不應該是中國的“華服”。

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有服章之美,故稱“華”。

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

《禮記》說:禮儀之始,在於正衣冠。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作為古文明國之一的中國如今卻沒有一套作為文化表徵的“華服”,這是合理的嗎?

有人說漢服、旗袍就是中國的“華服”。關於這點,我並不認可。

由阿拉伯傳統服飾引發的思考:中國人的“華服”是什麼?

由阿拉伯傳統服飾引發的思考:中國人的“華服”是什麼?

由阿拉伯傳統服飾引發的思考:中國人的“華服”是什麼?

漢服起源於炎黃,定型於春秋戰國,定名於漢朝漢族;

旗袍則脫胎於清朝滿族婦女之袍。

中國有56個民族,當代的中國是各個民族真正融為一體的時代。中國的“華服”應是與時俱進的,既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也應當是當代各民族統一的表徵。

我們倡導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雖然我們都很高興漢服熱的出現,但是衣袂翻飛,古意飄然的美也無法掩飾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不便利性。

中國的“華服”不由某一個人、某一個階級、某一個群體、某一個歷史朝代說了算,而應當由當代中國大眾普遍認可才行。

改革開放至今,我們的重心在經濟建設上。國家沒有強大起來,中國的文化就站不住腳。但是,中國在國際上已經有著舉重若輕的地位後,在我們民族自信心逐漸恢復的當下,我們是否應該開始考慮我們中國的“華服”是什麼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