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從三流到一流,空軍發展突飛猛進,為何中國戰機研製越來越容易?

作者:由 陣匠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3-02-04

真實模擬飛行器怎麼起飛

2016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2架中航工業的最新作品——殲-20

首次公開亮相

,在世界範圍內引發了強烈反響,這意味著中國正式邁入五代機俱樂部。

從三流到一流,空軍發展突飛猛進,為何中國戰機研製越來越容易?

而在20多年前,中國空軍手裡的主力機型尚且是老殲-7、老殲-8這樣的戰機,可見中國空軍近年來發展的突飛猛進。在空軍從

三流到一流

的道路上,為何我們國產戰機的研製越來越容易了?

中國空軍的前期發展

回顧中國空軍的發展史,我們會發現90年代是一個

明顯的區分點

——確切地講,是1992年中國從俄羅斯引進了24架蘇-27後,中國戰鬥機研製似便一次為分水嶺,速度和質量上有了明顯提升。

換言之,我們可以把1992年之前的中國空軍發展期視為前期。

從三流到一流,空軍發展突飛猛進,為何中國戰機研製越來越容易?

在1949年建國後,中國空軍的發展是建立在

零基礎之上的

,所幸抗美援朝時蘇聯為中國援助了三千餘架米格15、米格-17等基礎戰鬥機,這才為中國空軍的發展打下了一個底子。

50年代,中國航空工業根據這兩款米格機型實施了國產化改造,最終誕生了殲-5與殲-6這兩款早期機型。

當蘇聯在60年代初期研發出米格-21後,中國航空工業也迅速跟進,對

米格-21

實施國產化,研發出了殲-7/8系列戰機。

然而在60年代末,中蘇交惡,中國失去了從蘇聯引進先進戰機技術的渠道,國產戰機的研發一時間失去方向,陷入了停滯不前的地步。這段時期是中國空軍代差與國外不斷拉大的時期。

從三流到一流,空軍發展突飛猛進,為何中國戰機研製越來越容易?

直到80年代,中國和西方緩和關係,這才發現西方先進戰機已經發展到了

超視距時代

,而殲-7/8仍在使用20年前的高空截擊機思路。

按照空戰推演,1架西方的第四代超視距戰機即可擊敗10架以上的殲-7/8,這給國內帶來了巨大震撼。也是從這時候起,中國空軍開始追求世界範圍內的先進戰機。

空軍發展進入轉折點

為了讓原本三流的空軍快速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中國先是耗資4億美元,希望美國為中國殲-8提供超視距改造專案,主要是更換航電與武器系統。

可直到80年代末,這一專案最終還是無果而終,殲-8現代化的目標並未完全完成。所幸此時深陷經濟困境的蘇聯提出,願意與中國

展開軍貿合作

從三流到一流,空軍發展突飛猛進,為何中國戰機研製越來越容易?

1990年,中國空軍中將林虎帶領代表團訪問蘇聯,洽談戰機軍貿合作事宜。原本蘇聯打算將米格-29出售給中國,但由於米格-29作戰半徑

僅有750公里

,達不到中方需求,因此雙方沒有達成一致。

不過當中國代表團發現

線條優美、效能強悍

的蘇-27時,這才表露出了引進的想法。

雖然蘇-27此時也是蘇聯的高階戰機,蘇聯並不願意讓中國擁有並對這款戰機進行研究仿製,但其幾乎已經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最終蘇聯只能同意了這筆交易。從這時候起,中國空軍的發展開始進入快車道。

從三流到一流,空軍發展突飛猛進,為何中國戰機研製越來越容易?

中國引進蘇-27後,又在1993年透過與俄羅斯談判,引進了蘇-27的

全套生產技術

,並將其國產化,在1998年完成了殲-11的研發。

與此同時,中航工業吸取了此前走單一蘇式道路的教訓,在國內部署了

兩條發展線

:一條是北方的沈飛,主要吸收改造蘇-27為基礎的俄式戰機技術;另一條是南方的成飛,主要觀察借鑑歐美先進戰機技術,併力圖走出獨立化的國產戰機道路。

從三流到一流,空軍發展突飛猛進,為何中國戰機研製越來越容易?

在這樣的基礎下,成飛的殲-10專案同樣獲得了

國家的大力支援

。1999年,中國首款獨立設計的第四代戰鬥機殲-10成功試飛,這意味著成飛的道路邁出了一個好頭。

在進入21世紀的前夕,中國空軍手裡已經有

殲-10與殲-11

兩款不同路線的第四代戰鬥機,而在進入21世紀後,這兩款機型都將為中國空軍邁入一流水平奠定堅實的基礎。

從三流到一流,空軍發展突飛猛進,為何中國戰機研製越來越容易?

20年的突飛猛進

進入新世紀後,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提升,中航工業的研發之路變得更加寬闊。而且得益於成飛、沈飛兩種路線的

良性競爭

,國產戰機領域再也不是上世紀70年代的“一潭死水”了。

沈飛在蘇-27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內部設施的升級,雖然機體還是蘇-27的底子,但航電、武器、動力系統早已今非昔比。例如殲-11B就首次配備了

國產太行發動機

,同時航電升級為1493型脈衝多普勒雷達,這些都是蘇-27不具備的。

從三流到一流,空軍發展突飛猛進,為何中國戰機研製越來越容易?

2011年,沈飛又在殲-11的底子上升級了戰機的航電、載彈量、武器系統,打造出了第四代重型戰鬥機殲-16,它配備

有源相控陣雷達

,戰鬥機對標美國F-15EX與俄羅斯蘇-35,這意味沈飛已經突破原本蘇式道路的限制,走出了自己的技術道路。

成飛那邊同樣成果豐厚,甚至

新技術的應用

更加激進。

1999年的殲-10A還在使用與殲-11B同款的多普勒脈衝雷達,到了2006年,殲-10B就已經用上了無源相控陣雷達,到了2013年,試飛的殲-10C更是升級為有源相控陣雷達,在航電系統上比俄羅斯的蘇-35還略勝一籌。

從三流到一流,空軍發展突飛猛進,為何中國戰機研製越來越容易?

同時,成飛醞釀多年的殲-20專案也在2011年經過了技術驗證,並且在與沈飛的FC-31方案競爭時最終勝出,成為了中國空軍的

第五代主力戰機

。2019年,殲-20開始列入空軍服役。

從三流到一流,空軍發展突飛猛進,為何中國戰機研製越來越容易?

當我們回顧中國空軍這段發展歷史時,可以明顯發現——在中航工業形成

兩條技術路線

的良性競爭後,各類先進機型便如同“雨後春筍”般紛紛出現了。

可以說,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航空工業摒棄以往單一追尋蘇式道路的思路後,中國空軍就必然而然地成為了世界第一流的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