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29歲博士1月叫2次救護車,都是“一心苦讀聖賢書”惹的禍

作者:由 吾手寫我心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3-02-06

定婚紗照的錢能退嗎

29歲男子小鐘(化名)是一名年輕有為的博士。

近日,他突感心慌、極度恐懼,以至於虛汗淋漓,四肢無力,不敢亂動,不得已,撥打了120。

經過多科室檢查,排除了小鐘軀體及大腦器質性問題。

過了幾天,令小鐘意想不到的是,這情況又再次發生。

情急之下,小鐘又趕緊叫了

救護車。

短短的1個月,小鐘竟然叫了2次救護車。

這次,小鐘又掛了臨床心理科。

29歲博士1月叫2次救護車,都是“一心苦讀聖賢書”惹的禍

醫生了解得知,小鐘來自農村,一路靠獎學金讀到博士,還去了國外深造。回國後在深圳工作,可常年苦讀養成晚睡,工作後面臨作息改變及職場壓力。無奈之下,他自我社交隔離,堅持低物質消費。

最終,醫生診斷為

驚恐障礙

驚恐障礙,用醫學專業術語說,則叫“社交恐懼症”,也叫“社交焦慮症”,或者“見人恐怖症”。

29歲博士1月叫2次救護車,都是“一心苦讀聖賢書”惹的禍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心理諮詢科副主任醫師楊樂金介紹,

社交恐懼症是常見的神經官能症之一,患者表現為對社交場合或情景過分的緊張、害怕、恐懼,常常不敢與人對視,且常伴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如:心慌、胸悶、面紅目赤、汗多等)。

簡單地說吧,就是害怕參與社會,不敢與人交往,喜歡獨來獨往。

有果,就必然有因。

那麼,造成小鐘這一病症的罪魁禍首又是誰呢?

很明顯,這與小鐘常年一心苦讀、心無旁騖息息相關

也就是說,小鐘的心裡只有學習,只有求知,而淡化,甚至廢棄了社會交往。

眼裡只有課本,心裡只有學習,久而久之,就會養成了一心學習的好習慣。

但無形之中,這樣做,會慢慢地習慣於獨來獨往,我行我素,也會漸漸地遠離了人際交往,脫離了社會生活,變得越來越不想和人交往,甚至一見到別人就會產生緊張、害怕的情緒。

參加工作後,小鐘面對生活和職場壓力,也採用了“自我社交隔離”。

這也是以前多年養成的習慣使然。

不想社交,就越不想社交,甚至對社交產生恐慌和愁苦。

小鐘片面,甚至錯誤地認為,他遠離了人群和社會,不僅會少讓自己驚恐焦慮,少受壓力,還能安心工作和學習,一舉兩得。

這便是造成小鐘“社交恐懼症”的前因後果。

小鐘,或許怎麼也不會想到,一心苦讀,努力學習,不管身外事,難道也會得病?難道也是錯嗎?

可事實上呢,就是錯了!

哪怕小鐘不承認,也不行!

那麼,流傳千載、顛撲不破的至理古訓“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苦讀聖賢書”本身是錯了嗎?

或者,這是在誤導莘莘學子?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出自《增廣賢文》,是在告誡天下書生只需用心於自己的學問,對書本以外的任何事不聞不問。

這句話,不知何年何月就早早地烙印於我的大腦裡,並始終指引和叮囑著我。

我想,不僅是我,你們大多數人和我應該也是一樣一樣的吧?

出生於農村的孩子,自打有意識、能懂事起,無不被父母用這句話教育和引導著。

父母們認為,這句話,自明代開始,始終代代口耳相傳,不就是為了能教育和啟迪孩子安心學習,發奮苦讀嗎?不就是想讓孩子一代比一代強嗎?

學習的時候,總是時不時地想著窗外的大事小事,能安心嗎?能學有所成嗎?

單從這點來理解,這句話,沒毛病!

但,為什麼會造成小鐘今天的“毛病”呢?

那麼,原因,不是這句話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或者說,這句話沒毛病,而是人在理解的時候出了問題。

或者說,小鐘在理解和應用這句話的時候,出了錯——片面地理解,僵硬地學習!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苦讀聖賢書,正確地理解應該是:

在“苦讀聖賢書”的時候,要“兩耳不聞窗外事”,要專心、安心、細心和耐心!

不讀書的時候,可以聞聞窗外事的,不要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

咱們要清醒地明白,這句古訓出自明代,且有著獨特的意旨和內涵所在!

那個時候,全國上下,唯有皇帝一個人說了算,是一個人的江山,一個人的社稷。

為了維護統治秩序的長治久安,統治階級便採用了控制人心的方法,從思想上奴役和壓制人。

比如明清時代的科舉考試製度,便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也叫“八股取士”,

規定,

只許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文體嚴格限於八股文,應考者不能發揮個人見解

規定了命題範圍,規定了文體,這都還是輕的,更為重要和關鍵的則是“不能發揮個人見解”。最後這點,才暴露了統治階級的狹隘和卑鄙的本質——禁錮知識分子的思想。

管控一個人,最低階無效且愚蠢的方法是束縛身體的自由,而最高階和最聰明的方法,則是控制這個人的思想。

西方有諺語:

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簡而言之,管制了一個人的思想,就意味著掌握了這個人的命運的。

可見,八股取士,是統治階級很精明、很長遠的計謀。

如此,但凡考中做官的,很多都必定無疑地會成為皇帝的忠順奴僕,規規矩矩做事,老老實實聽話。

因此,這便是這句古訓的狹隘和侷限性。

時代變了,社會不同了,咱們自然就應當換個角度去重新理解,重新定義,而不能被約束和侷限,更不能新瓶裝舊酒!

遺憾而又悲嘆的是,哪怕現在,諸如小鐘之類的人,仍有好多人在一成不變地用老思想來理解和定義這句古訓,能不被誤導,能不出錯?

29歲博士1月叫2次救護車,都是“一心苦讀聖賢書”惹的禍

再者,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當今,都是一個“人”的社會。任何一個人都不是孤島,都不可能不依賴別人而獨立生活的!

但是,就像小鐘一樣,他們的世界裡出了書,就是書,勢必會脫離人群,脫離社會,變成一個十足的書呆子,與人不會交往,難以溝通,害怕融入社會,畏懼世態炎涼。

這就是自我封閉,或者叫閉關鎖國

想想當年大清採用的閉關鎖國方針政策,咱們就能觸類旁通地理解和看清一個人若也這樣的後果。

該讀書的時候,要安心苦讀書;不讀書的時候,要試探、摸索地踏入社會,交朋結友,這才是對這句古訓的最好理解和完美應用。

對於我國燦爛豐富的文化財富,我們採用的方法應該是“吸取精華,剔除糟粕,與時俱進,靈活變通”,而非“一成不變,因循守舊,食古不化,死學死用”!

“一心苦讀聖賢書”不僅不是錯,反而還應該被提倡和宣揚,不過是錯在了理解的因循守舊上,理解的食古不化上,理解的愚昧僵硬上!

與諸君共勉!

【我是@吾手寫我心,願諸君一起好好學習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