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

這種工藝的古代官帽筒十分罕見,惜料如金,一對兒價值不菲

作者:由 世相觀影 發表于 收藏日期:2021-09-01

古代帽筒誰畫得最好排名

帽筒,顧名思義,是官員放置官帽的器物,據說創造於清代中期的嘉慶年間,鼎盛於晚清乃至民國時期。剛開始是放置官帽的,後來用途發生了變化,多成了擱置雞毛撣、小畫軸的器物。到了民國時期更成了婦女陪嫁的必備之物和一般家庭的陳設品。

這種工藝的古代官帽筒十分罕見,惜料如金,一對兒價值不菲

如今收藏市場上看到的帽筒以清末民國年間的居多,基本都是瓷質的,樣式很多樣,有圓筒、四方、六方甚至八方等。釉彩也比較多樣,有青花、粉彩、礬紅、金彩淺絳等,圖案更是有山水、人物、花鳥、八寶博古圖等。

這種工藝的古代官帽筒十分罕見,惜料如金,一對兒價值不菲

由於越來越少,如今帽筒在收藏市場價格也已水漲船高,淘到一對品相完好、成雙成對的帽筒也非易事了。一對品相好的瓷質帽筒市場上早已經過萬元,精品甚至幾萬元、十幾萬元。

這種工藝的古代官帽筒十分罕見,惜料如金,一對兒價值不菲

帽筒除了瓷質之外,還有一種木胎貼竹黃工藝的,如今市場已極為罕見。小編日前在河北滄州一位藏友處見到這麼一對兒完好的貼黃工藝帽筒。這是一對泛黃的六稜花鳥詩文帽筒。貼黃工藝的器物在北方乾燥的環境下不好儲存,藏家裹得很嚴實,防止器物開裂。

這種工藝的古代官帽筒十分罕見,惜料如金,一對兒價值不菲

貼黃的工藝大有講究。這種技法屬於竹刻工藝中的新起之秀,它起源於明末清初,最興盛的階段是在清代中晚期。貼黃器物製作手法細膩,清代地方官員常常把它作為貢品獻給朝廷。它取材於成熟南竹,去節去青,留下竹子最內層的那薄薄的竹黃,經過煮、曬、壓平後,膠合在木胎上,然後磨光,再在上面刻飾各種人物、山水、花鳥等紋樣。竹黃打磨後呈色如年代久遠的象牙。貼黃拼得巧妙,合得嚴密,色澤渾然一體,難分拼接之處。

這種工藝的古代官帽筒十分罕見,惜料如金,一對兒價值不菲

貼黃所用的竹之“內簧”大料難得,故在使用上也是惜料如金,貼黃器物多為一些小件文玩,比如小筆筒之類,因此圈中流傳“貼黃無大器”之說。貼黃帽筒算是貼黃工藝中的“黃鐘大呂”,難得一見。這對帽筒貼黃嚴絲合縫,手藝精巧。它每一件的六個面,刻有三幅花鳥各配有三幅小詩,花鳥栩栩如生,字型蒼勁有力。兩個帽筒雖為一對,但詩文、花鳥又各不相同。詩文落款齋號很多,其中一首落款“滄洲外史”不知是否與滄州有關。藏友判斷,這對帽筒應是清朝中晚期的產物。這樣的帽筒在當時非官宦人家是絕對用不起的。它既是放官帽的實用器也是一種奢華的賞玩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