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寧縣扶蘇墓|借來秦時三寸月 黯然天子把朝還

作者: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3-01

扶蘇墓被盜了嗎

寧縣扶蘇墓|借來秦時三寸月 黯然天子把朝還

寧縣扶蘇墓|借來秦時三寸月 黯然天子把朝還

我去過北京,卻沒有登上長城。我可以想象得出來遊人們登上長城後胸膛裡由然滋生的那一股英雄氣與豪邁氣,可是我並不認為“不到長城非好漢”這句話有多麼中聽。朋友其實為我安排了一天的行程讓我去長城上走一走,看一看,我拒絕了。因為在我的家鄉慶陽市(正寧、寧縣、合水、華池)四縣就有秦直道共二百五十公里。其中途經寧縣的秦直道約六十公里。《大清統一志》載:“子午嶺上,直南直北,隨地異名,嶺上有秦直道”。這段秦直道我一直想去,最終也沒去得成。我要把站在長城上的機會留在我的家鄉,好讓秦時那輪清冷絕望的明月在我的背上,喚醒我對家鄉更多的留戀與疼愛。

然而,就是家鄉的這段秦直道,兩個主要的角色承載了秦王朝的輝煌與榮耀,同時也註定了秦至二世胡亥就滅亡的結局。

公元前231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國國君贏政,力挫群雄統一六國,實現了中國空前的大統一時代。然而這個年盛力強、有勇有謀的皇帝卻好征戰,濫酷刑,為自己贏得江山美人的同時,在後人的眼裡也被戴上了“千古一帝,暴君之首”桂冠。如果說“焚書坑儒”是他在位時為了禁錮百姓的思想以達到根深蒂固地對江山的統治的話,築萬里長城則是對他所統治的江域以保千秋的實證。當他知道三皇五帝自開天僻地、功過是非只見《春秋》時,便一生君王之霸氣與豪邁,取“春”與“秋”各一半為“秦”,定為他千古一帝的國號;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

這位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的君主,治國有方的同時,卻濫徵濫刑、喜聽奸言。並希望長生不老,江山永固。時出身世代名將之家的大將蒙恬征戰北疆,收復失地,威震匈奴,並受遣為秦始皇巡遊天下截斷山脈,填塞深谷開直道。終日尋求長生不老藥的一代雄主秦始皇也有糊塗的時候。他不知道喪鐘隨時都會在任何一個地方響起,更不知道為他敲響喪鐘的人,就是當朝丞相趙高。

秦始皇第五次巡遊時途經沙丘,終於沒有抵得過惡病纏身,臨終前寫下遺詔立長子扶蘇為太子,賜小兒子胡亥死。

時值扶蘇為蒙恬修直道時監軍不在身邊,蒙恬與趙高平時諸多不和,趙高知道扶蘇與蒙恬相處日久情感頗深,立扶蘇為太子,那麼蒙恬必將被重用,並且理所當然掌握軍權。在這個時候,趙高便密謀矯詔,賜太子扶蘇死,立胡亥為太子。

董志原的夏天赤日焰焰,數次接到偽詔的扶蘇正在烈日下為父皇的巡遊夯土填溝,蒙恬大將的盔甲肯定也沒有穿在身上。

子午嶺的一片蔭涼彷彿一件紙做的衣裳,輕輕從兩個歷史人物的身體上滑落;秦始皇的死,無疑是為被貶的太子扶蘇剝去了最後一層穩定的基石與庇佑。秦直道沒有修完,太子的冤無處可伸,即便是回到京城,父王親筆詔書也如石沉海,再也看不到了。等待太子扶蘇的,必將是腥風血雨,等待大獎蒙恬的,也定然是早就擬定好的莫須有的罪狀。

3img

真正的太子扶蘇未及走回京城,接連賜他死的偽詔雪花一般的飛來。董志原尚有鳥聲花影,而他與大將蒙恬的冬天卻過早來了。扶蘇飲淚,蒙恬泣血,三十萬修秦直道的將士們面對太子扶蘇悲壯的自刎,又是何其痛心,憤怒!

太子扶蘇就這麼走了,幾十萬將士們脫下長靴,裝上焦裂的董志原的泥土,為這個冤死的陰魂泣血送行。

董志原上的陽光在歷史的長河中還是會出現長河落日的景觀,只是它送走了一個不該早死的太子;子午嶺的秦直道於叢林掩映中依舊在沉默,只是它沒有抵得過人心的奸詐與陰暗。

如今,扶蘇墓毫無保護地裸露在寧縣新寧鎮的梁高村一處農家莊稼地裡,墓地與土丘日漸縮小。不管裡面是否躺著曾經秦國真正的主人,後人們依然相信,就在這個土堆下,睡著一個睜著眼睛的冤魂。

我與同行們小心地踏上墓冢,秋日的夕陽在冢上塗抹著一層鮮豔的金黃。

也許,這金黃的顏色代表了墓主人的心聲,他想要告訴人們:我身披皇家衣冠,我,是秦國疆域上真正的王……

泱泱秦國,猶如一葉輕舟,只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揚帆驕傲了不多時日,便被一個不懂得掌舵的舵手引錯了方向。

而前來扶蘇墓前弔唁的人們總會不自覺地轉徑穿巷,在一處太過荒涼的冢前,看望那個長眠這裡的年輕的主人。

據說,在以前,每到黃昏的時候,成千上萬的鳥兒們黑壓壓地來到太子冢前,形成了極為讓人震驚的景觀,有一句詩可為證“太子荒冢噪暮鴉”,說的就是扶蘇墓前的景況。

我不知道那些充滿靈性的鳥兒們是如何嗅得了人世間的不公平與委屈,找到這裡來的。我不是考古家,沒有專業的知識與政治、學術的眼光解析這句詩的能力,我卻可以從遮天蔽日的鳥兒們身上看得到忠孝與正直的又一道文明的曙光。

拙詩一首,權當是對這位冤死的太子的祭奠吧。

悼扶蘇

寂寞原上直道彎

恰如冢家枕幽眠

借來秦時三寸月

黯然天子把朝還

點選檢視往期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