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鄱陽湖畔枝葉園

作者:由 孫鴻玉說家常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3-20

監察御史相當於什麼

鄱陽湖畔枝葉園

今年初夏,江西文界老友鄭伯權、朱昌勤邀我去江西走一走,舊地重遊,共話別情。

到達南昌,行裝甫卸,鄭、朱兩位便問我:“想到什麼地方看看,我們陪你去。 ”

我是江西人,幾十年間因公因私到南昌已不下十次。什麼滕王閣、八一館、青雲譜、天香園,甚至一千多年前客家流人居住過的“筷子巷” ……我都去看過多次,再到什麼地方看,我一時提不出來。他們看我語塞,立即道:“鄱陽湖畔餘干縣有個‘枝葉園’值得一看,我陪你去,如何? ”我欣然同意。雖說舊地重遊,也總希望看個新景緻。他們提到的餘干縣我沒去過。有了新看點,願意從遊。

關於江西餘干縣,我知道不多。不久前,剛讀過唐代著名詩人劉長卿的《劉隨州集》 ,他有一首詩很有名,就是寫古代餘干縣城的。這老先生本是河北人,唐玄宗時中進士,擔任過監察御史,也就是相當於今天的司法部長吧。後受人誣陷,被貶到湖北擔任隨州刺史。晚年退職後,移居到江西鄱陽湖畔的餘干縣。他同情民間疾苦,寫了首詩《登餘幹古縣城》 :“孤城上與白雲齊,萬古荒涼楚水西。官舍已空秋草沒,女牆猶在夜烏啼。平沙渺渺迷人遠,落日亭亭向客低。飛鳥不知陵谷變,朝來暮去弋陽溪。 ”這首詩意境蒼涼,思想深邃,成了千古流傳的名篇。餘干縣也因此詩一直為人們所關注。

我們驅車沿著美麗的鄱陽湖畔前行。從南昌出發一個多小時便到了餘干縣的黃泥鎮。汽車在一處竹影婆娑的林子前停下。老朱說:“這就是老鄭所寫的‘枝葉園’ 。 ”

枝葉園,過去的官書上沒有記載,坊間也很少傳聞,如今何以名世?我們下車入園,只見一方高達丈餘、面寬五尺、形態可儀的長條巨石立於園門之左側,石上刻有若干文字:“餘干。古稱幹越之地,濱處鄱湖,擅水鄉明珠之譽。唐詩人劉長卿有《登餘幹古縣城》之佳作傳誦千古,山川鍾秀,人文是蔚。建縣近二千四百年,代有名人,薪火相繼。秦漢交替之際,餘干人吳芮率百越之長,景從義舉,高祖定鼎,吳芮受長沙王之封,稽之史冊為贛省第一人傑也;至宋有趙汝愚,狀元出仕,官至宰輔,剛正立朝,為宗室柱石,後追封福王。至當世……”此碑八百餘言。碑文為江西著名詩人鄭伯權所撰,書法家李春林手書。春林的書法,著墨遒勁,風格飄逸,因是草書,愚輩如我者初讀有些費眼,也就沒有繼續讀下去。

我正在凝神拜讀伯權先生之碑文時,當地鎮長趕來,他是東道主,便充當解說員。鎮長是個年輕人,但顯得很乾練,很有文化素養。他說:這裡瀕臨鄱陽湖,原來是一片潮溼荒灘,雜草叢生,亂石堆積,鎮上便將此處荒灘利用起來,在老屋之側小築二楹,對庭前荒灘空地加以整治,種上垂柳和茅竹。現在這裡已綠樹成蔭,竹影婆娑,成為鎮上居民休閒之地,園內配有一些有關廉政方面的展板、圖片畫頁,有歷代官員關愛民瘼、廉政為官的事蹟展示,因而這個小小公園也就成了一個教育園地,不久前被評定為全省廉政教育基地。

我看見這個公園竹影婆娑,造型甚為獨特,似乎全在一個“竹”字上做文章。鎮長介紹,全園已有秀竹一千多株,經過幾年打造,這裡已是茂林修竹,池苑荷影,楊柳依依,華美有致,給人以優雅的美感和精神境界的昇華。

鎮長說,餘干人以竹立園,是有深遠考慮的。竹子是“未出土時先有節,及凌雲處尚虛心” ,是有氣節的植物,可以觀賞,也可以

勵志

。在古人看來,竹聲和民聲往往是相通的。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在做縣令時寫的一首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此時,我想起,參與此園籌劃的鄭伯權先生前些年也曾寫過一首詠竹詩:“枝葉經霜勢已安,登臨極目望遠灘。順流借水行舟易,深海張帆轉道難。勁節虛衷堪大任,掃除冰雪豈懼寒。中華正氣重來續,八表同風天地寬。 ” ( 《七律·登竹亭》 )這首詩表面是寫竹,實質是講廉政,是與即將赴任的高官朋友共勉的。他在枝葉園的石碑上又重申了這樣的意願,他希望我們的官員“聽蕭蕭之聲思民間疾苦,遂盡瘁於民事,竭公僕之所能。方塘之中,田田荷葉,擎雨之珠,晶瑩玉潤,彰濂溪之高潔。園庭之中一枝一葉,可歌、可詠、可風。 ”

枝葉園除了這些青翠挺立的竹子,還有一泓小巧玲瓏的池塘。正如鄭公所寫:荷葉田田,魚遊淺底。方塘之內建有小亭。不算華麗,卻深意可悟。休閒之時,餘干百姓,烏泥居民,官民登上小亭,憂樂與共,同話桑麻,豈不快哉!

這枝葉園,既是休閒之地,也是教育場所,寓教於樂。餘干縣建此場所,甚為高明。餘干縣今日的美麗景色,與唐朝詩人劉長卿所描寫的蒼涼餘干真是天壤之別!

我在這鄱陽湖畔的竹園裡,流連忘返。參觀枝葉園歸來,像讀了一本大書,沉思良久。當今盛世,如為官者廉,為政者親,官民同樂,普世和諧,其樂融融,豈不美哉!

枝葉園,鄱陽湖畔餘干烏泥鎮上的一顆明珠,一個寓教於樂的場所,作為省裡一個“廉政教育基地” ,名至實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