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回忘甘南向最後的三國道聲別吧

作者:由 三晉清泉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3-23

陰平小道現在可以行走嗎

說完河西走廊,本來準備接下來談一談西域諸國的,但總覺得還想說些什麼,也許甘南這塊土地本來就是這麼扣人心絃吧!

關於三國,我們聽了太多的陰謀、思潮,但伴隨著一個個英雄的隕落,那些烽火連天的歲月似乎也離我們越來越遠。不想了解、不去關注,也許是不忍又或者是出於某種情懷,不管是什麼,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後三國時代,其實同樣精彩,權當是跟蜀漢政權說聲再見吧!

回忘甘南  向最後的三國道聲別吧

說說滅蜀大戰!先了解一下地理概況

從成都出發經綿竹、涪城就到了名聞天下的劍門關,劍門東北方向便是葭萌關,白龍江跟嘉陵江在此交匯,沿著白龍江繼續向北就到了白水關,因嘉陵江河道以前是不能通行的,所以只能沿著白龍江河谷到達白水關。按道理來說這就是入川的唯一通道了,再沒有第二條路可走,可是卻偏偏有那麼一條陰平小道,這條小道放到最後再講。

出了白水關道路一分為二,東線經寧強縣到達陽平關,這就是金牛道,是入川的正路。陽平關向東可以進入漢中盆地,漢中盆通往關中有三條秦嶺小路,分別是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出了陽平關向西北經略陽道路又一分為二:一條是沿著嘉陵江河谷經徽縣、兩當、鳳縣、大散關到達寶雞,這就是陳倉道。另外一條經武街(武都郡治)、建威出祁山直逼天水,這條路是丞相六出祁山的祁山道。

大家注意一下陽平關的地理位置,由北向南無論是進入漢中盆地還是南下入川,此關都是必須要攻克的,它不僅是漢中的東大門、也是入蜀的門戶。陽平關的重要性無論怎麼說都不過分,它是東線防守的重中之重,在今勉縣西北而並非寧強縣。

回忘甘南  向最後的三國道聲別吧

這就是東線的防禦,重點就是陽平關、漢、樂二城。

需要指出的是大散關的位置,散關只是秦嶺的一個關口,而非關中平原的東大門,它的戰略意義在於連線漢中而非隴西。東出關中是不經過散關的,平時我們說蜀道險,渭河河谷才是真正的險地,即使到今天也是如此。所以出隴西更多的時候都是從寶雞到隴縣翻越六盤山經隴城、秦安到達天水。

回忘甘南  向最後的三國道聲別吧

再來看西線:還是看第一張圖,回到白水關。白水關的西北方向有座陰平橋,白龍江和白水江在交匯的地方,這兩條江的河谷地帶都是可以行軍的,白水江河谷可以直達陰平。沿著白龍江經隴南、舟曲、迭部就到了西線戰場的發源地沓中。在西線,陰平橋是防守的重點,無論是走白水關還是陰平道入川,這裡是必經之路,只不過它不像巍巍雄關那麼艱險而已。

看到這裡形勢就比較明朗了,蜀漢的防禦重點就兩個:東線的陽平關、西線的陰平橋。問題的關鍵就在與蜀漢最最精銳的姜維軍團偏偏在距離這兩個地方很遠的沓中,這是直接導致東線陽平關失守的最直接的原因。

回忘甘南  向最後的三國道聲別吧

蜀漢後期,身居廟堂的各種流派似乎早已忘了“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誓言,似乎只有姜維還在矢志不渝的堅守著丞相的遺願,各種投降的聲音、彈劾的奏章蜂擁而至,太監黃皓更是欲除之而後快,再加上連年征戰,糧草匱乏,漢中人少地稀不足以支撐龐大的戰爭消耗,所以姜維就在迭山腳下找了一塊土地相對肥沃的地方駐紮了下來,屯田是真,避禍也是真。這裡就是沓中。

沓中有洮河跟白龍江的灌溉,土地相對肥沃,地勢也平坦便於屯田,沿洮河向北可直接威脅洮陽、狄道等地。諸葛亮時期尚可六出祁山直接進攻天水、南安,到了姜維的時候就只能把進攻重點移到防守相對薄弱的涼州一帶了。沓中順白龍江而下也可快速回防陰平,南北方向只有天險臘子口可以通行,確實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但是距離蜀漢的防禦中心太遠了。

公元263年,東路軍主力12萬,由鎮西將軍鍾會統領,分別從三條秦嶺小道進攻漢中。

西路軍3萬由徵西將軍鄧艾統領,此一路重點牽制姜維軍團使其不得回援漢中。

中路軍3萬由雍州刺史諸葛緒率領,因姜維軍團回援漢中,陰平橋是必經之地,姜維屯兵沓中把陰平橋暴露出來,這是此戰中最大的弱點。所以這一路的目標很明確,從天水出祁山道建威、武街、隴南沿白龍江河谷到陰平橋,守株待兔截斷姜維歸路。

戰爭一開始,西路軍鄧艾從狄道出發,沿洮河水路並進很快就到達了洮陽、甘松,企圖夾擊姜維,由甘松方向率先發起對姜維的攻擊,此刻姜維已經得知鍾會全力進攻漢中的訊息,於是不予戀戰全力奔赴陰平,走到漒川口的時候正好被洮陽方面南下的敵軍所阻擊,此戰趙雲之子戰死,這裡是白龍江的發源地。注意,無論是鄧艾主力還是諸葛緒都不足以撼動姜維軍團。

漒川口之戰後,姜維繼續沿著白龍江東撤陰平,這個時候成都方面的援軍也出動了,其實早在兩個多月前姜維就曾上奏劉禪支援加強陰平橋跟陽平關的防禦,但是劉禪聽信黃皓之言始終不相信曹魏會進攻,直到大兵壓境的時候才派出援軍,如此大戰竟然這麼兒戲真是可笑。果然當廖化到達陰平邊境的時候,橋頭已經被諸葛緒搶先攻佔,如此少的兵力廖化只好就地安營紮寨等待姜維軍團的到來以作接應。

姜維終於到了陰平,在得知陰平橋已經被諸葛緒搶佔的情況下,此時估計是姜維最糾結的時候了,時間是第一位的,他必須要過橋但是又不能過多的耽誤時間,後面還有鄧艾的追兵,情況萬分緊急。就在這時,姜維命令部隊從陰平西邊一個叫孔函谷的地方佯裝向東北方向行軍,諸葛緒以為姜維要繞道隴南、武街、略陽去增援陽平關,迅速沿原路返回意圖在武街截住姜維,沒曾想姜維一個回馬槍掉頭再到陰平迅速透過橋頭與廖化合並一處。中路軍以失敗告終,這是姜維沓中撤退最精彩的部分。

回忘甘南  向最後的三國道聲別吧

其實仔細想想,姜維在時間如此緊迫又沒有任何攻城器械的情況下,怎麼可能去攻佔武都,這樣一來還不如跟諸葛緒在橋頭面對面的來一場大戰更來的快,即使要姜維真的要去,也應該早在到達兩河口的時候就沿岷江北上繞道武都了。

姜維在跟廖化合兵之後迅速抵達白水關,之後馬上北上增援陽平關,走到半路的時候得知蜀將蔣舒投降,陽平關失守,鍾會大軍主力南下。這時增援陽平關的援軍才到,整個過程援軍基本沒起到任何作用,姜維跟援軍會師之後只好退守白水關,因此時擔心陰平方向的鄧艾估計也快抵達白水了,為避免兩頭夾擊只好放棄白水關退守葭萌關,層層抵抗最後在劍門關對峙,這是蜀漢的最後一道門戶了。而此刻漢中的漢、樂兩座堅城還在頑強的抵抗。姜維由原來的堅守各谷口險要地形到放棄谷口堅守幾座城池的戰略構想實在是無奈之舉,蜀漢的國力已經不能再支撐他這樣做了。

回忘甘南  向最後的三國道聲別吧

這邊諸葛緒被姜維戲弄之後正好遇到了後面追趕的鄧艾大軍,兩人合併一處也來到了劍門關下。劍門雄關,這是一道足以讓天下人膽寒的天險,千百年來從未被正面攻破過。此刻糧草又用盡,損兵折將,鍾會已經準備要退兵了,但是鄧艾不服呀,於是他挑選1萬名精銳之士,再次返回陰平橋鑿山開道,鍾會繼續圍攻劍門,偷襲陰平的計劃閃亮登場,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回忘甘南  向最後的三國道聲別吧

陰平小道最難逾越的莫過於摩天嶺了,摩天嶺南側基本都是高聳挺直的懸崖峭壁,說是小道,根本就沒有路。所有人在摩天嶺前都痛苦絕望的時候,那句:“翻過此嶺就到江油了”似乎燃起了所有人的希望,說完裹上毛毯越嶺而下,鄧艾勇氣可嘉,我不知道他當時有沒有想過此舉的後果,到了江油又如何,在沒有任何攻城器械、糧草中斷的這麼一支疲憊之師,江油關絕對是他們的噩夢,但是當鄧艾軍隊真的出現在江油關面前時,守將馬邈投降了,江油關失守,鄧艾軍隊得到了期盼已久的補充。那又如何,這個時候鄧艾只是走出了700裡陰平小道,前面還有200裡的涪江河谷,雖然沒有陰平小道那麼艱險,但也足以磨滅所有人的銳氣了,更何況谷口還有一座德陽亭在等著他們,鄧艾依然是在劫難逃。諸葛瞻很快就到達了涪城,但是沒有繼續北進,居然在此地猶豫不覺,黃崇聲淚俱下就差給他跪下了,他還是沒有搶佔谷口的德陽亭以至於鄧艾軍快速透過到達涪城,成都一馬平川再無天險可守。諸葛瞻戰死,後主劉禪出城投降,姜維退出劍門前往巴中,蜀漢滅亡,共歷時4月。

回忘甘南  向最後的三國道聲別吧

這場滅國戰爭是如此的戲劇化,讓人可悲可嘆。蜀漢如此天險不打個十年二十年怎麼對得起這些世世代代守護著川蜀百姓的巍峨雄關,鄧艾無疑是偉大的但更是幸運的。姜維是後期蜀漢最傑出的軍事統帥,強敵面前不卑不亢、沉著應戰,無愧“天水麒麟”的稱號。蜀國之滅,絕非將軍之罪,實是後主無道而致。如今滄海桑田、時過境遷,今天的我們自然可以毫無顧忌、津津樂道的訴說著過往的是非曲直,但廟堂仍在,還須心存敬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