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知否?清東陵的三鎮、九營、八圈

作者:由 唐山文化旅遊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4-24

鎮標左營守備是何官職

知否?清東陵的三鎮、九營、八圈

清朝時期,隨著清東陵內一座座陵寢的興建,各類管理機構也逐漸確立和完善,數不清的金科玉律被明令奉行。當時,陵區的管理機構號稱三鎮、九營、八圈,同時,按照各自的職責,又有陵寢內務府、禮部、兵部和石門工部四個獨立系統,具體負責每座陵寢的日常管理、祭祀、守衛、繕治等各項事宜。這些衙門的差使,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繁而不亂。在陵區外圍的馬蘭關,設總兵署一座,專門負責陵區周圍方圓2500平方公里的安全防護,這些管理機構由清廷守陵王公大臣管轄。

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談談清朝時期清東陵的三鎮、九營、八圈的故事……

三鎮

東陵三鎮,即馬蘭關、南新城和馬蘭峪三鎮,是營房的三個集中區。

馬蘭關地處陵區東面,風水圍牆北端,燕山南麓。原有舊城兩座,各自建有圍牆。兩城之間正是長城口,名曰“正關城口”。東城南門匾額曰“馬蘭谷關”。明崇禎十一年(1638)稱“馬蘭峪關”,入清以來一直稱“馬蘭關”。它是長城的重要關隘,為歷代兵家必守之地。

順治十八年(1661)始建孝陵,朝廷將陵區前面的前圈,背後的後龍,周圍一千九百四十餘里之內劃為風水禁地,派來綠營兵晝夜守護,設副將在馬蘭關駐守。

雍正元年(1723),又改副將為總兵官,並設總兵署衙門,下設中軍遊擊,所轄八營。其遊擊署,鎮標左營,右營守備署都設在馬蘭關。其餘營分駐後龍各地。此鎮除居住各衙門的官弁及左右兩營官兵外,還建有演兵教場、軍器庫,廣裕倉和兩營的馬圈。由於清朝總兵管轄的軍制單位是“鎮”(相當於現在的軍區),總兵署是鎮級軍事指揮機關,從此,這裡又稱“馬蘭鎮”(與現在的“鎮”是兩個不同的含意),成為陵寢前圈和後龍風水防護的指揮中心。

南新城位於風水圍牆的南方東側,舊無城跡。康熙二十年(1681)在此設景陵營房,稱“新城”。康熙二十七年,僅一年之中康熙帝就曾6次在這裡駐蹕。同年,接新城南端續建了昭西陵營房,稱“南新城”。起初,因不屬同一陵營房,所以南北新城分稱。但是在建築上,兩城實為一體,南北街巷相通,全長三里,寬一里,四周以一牆圍繞。四面設有城門,南北各有城門樓一座,北城樓石刻“新城”,南城樓前面匾額南新城”,後面匾額刻“陵園鎖鑰”,標誌是進入陵園的關口,諸營房的南大門。所以全城是守護陵園的重鎮之一。後來,人們逐漸的合稱為南新城。

馬蘭峪在風水圍牆東側,三鎮的中間,距南新城和馬蘭關各8裡。舊有城1座,有東、南、西三座城門。其中南門匾額曰“馬蘭營”從建東陵開始,這裡一直稱“馬蘭峪”。

康熙二年,於馬蘭峪建立了孝陵營房,康熙五十七年,又於馬蘭峪迤東建立了孝東陵的營房和內府圈,曾另稱“東新城”。後來孝東陵營房分為兩部分,內府部分另稱“東圈”,八旗部分隨孝陵營房沿用地名合稱馬蘭峪。

知否?清東陵的三鎮、九營、八圈

九營

清東陵的三鎮、九營、八圈都是守陵人員居住的營房。這些守陵人員根據管理機構劃分為四個系統,即:兵部(又稱八旗)、禮部、內務府(簡稱內府)和綠營。這些不同的系統承擔著不同的任務,各系統的營房因建在不同區域,有集中和分散建立之分,所以又有鎮、營、圈這些不同的名稱。

知否?清東陵的三鎮、九營、八圈

清東陵共有帝、後陵九座,妃園寢五座。陵區的前圈、後龍都是風水禁地,裡邊不許百姓進入。清潮為了保護陵寢和風水禁地,有效地管理陵寢,進行祭祀活動,在每建一陵時,兵部、禮部、內府三系統的營房同時營建,各自單成一體綠營是按軍制單位建立營房。

知否?清東陵的三鎮、九營、八圈

鎮、營都建在風水圍牆外、東側。直接稱為營房的只是兵部和禮部的營房。每陵這兩個系統的營房合建一起。分別居住,之間只有一街道為界,故此人們習慣的按一座營房稱呼。

九座帝后陵共有兵禮一體的營房九座,即昭西陵營房、孝陵營房、孝東陵營房、景陵營房、裕陵營房、定陵營房、舊太后陵、(慈安陵)營房、新太后陵(慈禧陵)營房、惠陵營房,故稱九營。

知否?清東陵的三鎮、九營、八圈

以定陵營房為例,西半部為兵部營房,東半部為禮部營房,整座營房東西長計112丈6尺8寸,南北寬計10丈9尺2寸。

每營房除兩系統官兵員役居住的房院外,兵部營房內都建有關帝廟一座,為兵、禮部人員頂禮膜拜和集體活動的場所。凡帝陵兵部營房內各建“兵部衙門”一座,是處理本陵及所屬的皇后陵和妃園寢保護事務的負責機關。

各禮部營房內設“奉祀禮部衙門”一座。是處理本陵奉祀事務的負責機關。另外,還建有為完成禮部任務而設定的附屬設施:有金銀器皿庫、祝版房(倶儲存祭祀器具)、果樓(上下二層)、暖果窯(俱儲乾鮮果品)、冰窯各一座;有加工祭祀供品的油麵房、糖醬房、磨房各一座,酒房(燒酒)二座;有為飼養祭祀牲畜的鍘草房、牛圈、羊圈、黑牛(做整牛供即太牢”用)房,乳牛(擠奶用)房各一座。

這裡的牛房並不是一般的牛棚,根據銷算《黃冊》記載,以定、惠陵禮部營房黑牛房、乳牛房為例,每座三間,柱高一丈,進深三丈二尺,明間面闊一丈二尺,二次間各面闊一丈一尺;屋頂瓦二號底蓋板瓦,筒瓦壓稍,調青水脊;牆身砌舊樣城磚,青灰鉤縫,地面鋪墁舊樣城磚。

黑牛、乳牛房各自為院,院牆面闊十一丈,進深十一丈七尺,高九尺,厚二尺二寸。用舊樣城磚灰硇。有瓦門樓一座,面闊一丈一尺八寸,進深五尺一寸。高九尺,裝棋盤大門(有明顯橫豎門帶)兩扇。門樓至房門前鋪墁甬路,長四丈七尺五寸,寬三尺二寸。其規制超過下層官員的房院。

各妃園寢不單建營房,其兵、禮部員役都住在同一帝陵營房內,事務由帝陵衙門管理。這九座兵、禮、部營房分佈在三個駐區,也不完全直稱營房,早期建的四座營房分在兩個駐區,隨地名分別稱馬蘭峪鎮和南新城鎮。另一駐區的五座營房(現屬營房鄉)比鄰而建,由於受封建觀念的束縛,各稱營房,都避諱帶陵名,因此不便區別,以至到清後期這些避諱逐漸被人們所放棄,才冠以陵名分稱,如裕陵營房、新太后陵營房等。

八圈

內務府人居住的營房多數建在風水圍牆以內的前圈中,各自所當差的陵寢附近,都稱“圈”,由於“昭西陵未另立圈”,該陵內務府人員居住在昭西陵禮部營房內,所以九座陵寢共建了八陵的內府圈,故稱為八圈(不包括小圈)即:孝陵圈、孝東陵圈、景陵圈、裕陔、定陵圈、舊太后陵圈、新太后陵圈、惠陵圈。其中,孝東陵圈即風水牆外馬蘭峪鎮東的東圈。

每座帝后陵圈內建有製做供品的菜房、餑餑房、晾餑餑房各一座,設管理陵寢和內府事務的負責機關一座,稱“內關防衙門“。昭西陵內府員役和事務由景陵內府衙門代管。從建裕陵圈以後,凡帝陵圈都一分為二建立,各自為圈兩圈有主次之分,大小之別,相隔僅三四丈遠。內府衙門建在大圈內,是為主圈,圈內人員為帝陵服務;小圈為附屬圈,人員為妃園寢服務。僅以裕陵圈為例,大圈長100丈,寬60丈;小圈長60丈,寬40丈。由於大小圈同屬一陵圈,因此,所有事務、人員統一由主圈衙門管理。

由於當時稱圈也避諱帶陵名,因此,早期建的圈根據方位稱地名,如孝陵圈稱西溝,景陵圈稱東溝,孝東陵圈稱東圈,其餘五陵圈都直接稱圈。到清朝後期,為便於區分又冠以陵名,並分大小,如:裕大圈、裕小圈、新太后圈等,並沿襲至今。

知否?清東陵的三鎮、九營、八圈

建在鎮外自成一體的各營、圈,橫向是數條小巷,縱向是一條主街從當中貫穿,街巷似蜈蚣形狀,所以人們稱之為“蜈蚣街”。每條主街有水井二眼。

外圍大牆用豆渣石的階條石和舊樣城磚砌成,一般高一丈五尺,厚二尺八寸,八字形磚砌堆頂。

內府圈四周設大門二至三座;兵、禮部營房四周設大門四至五座。如定陵營房大門五座,其中西南門(在南面),西門屬兵部;東南門(南面)、東門、北門屬於禮部。

各營、圈的大門房均單間,朱門兩扇,豆渣石制的門坎有兩個半尺寬的豁口,以便大車通行。

據《銷算黃冊》記載,定、惠陵各營圈大門面闊一丈四尺,進深一丈六尺,簷柱高一丈五寸。大門外都有石平橋一座,長九尺,寬一丈,自裝板(橋洞下鋪墁的石板)上皮至過樑(橋樑),高五尺,與金剛牆(橋洞兩側牆)、四雁翅牆(橋洞兩端的八字形迎水牆)俱豆渣石成造。見縫下生鐵銀錠、熟鐵扦。圍牆外開挖洩水溝一道,與各石平橋橋洞相通,上口寬九尺,下口寬八尺,均深五尺,形似護城河。各大門內有看守房一座,二間。迎面有影壁一座,長一丈九尺,至拔簷高九尺五寸另外,各大小圈還另開便門一座,稱“吉祥門”,圈內人員死亡,都要從吉祥門抬出到馬蘭峪鎮治喪,因為陵寢前圈內不準辦喪事。

以上各鎮、營、圈的營房,在清初時,除王公府和各衙署外其餘都是草房,從乾隆朝以後建的房舍全是磚瓦結構。據咸豐和同治年間東陵的營房建築工程《銷算黃冊》記載,建一座八旗營房包括關帝廟塑像油畫等,所需費用相當於當時二萬多匠役人一年的勞動報酬。

各系統的官兵員役都攜帶家眷在營房居住。住房按等級分配,以家庭為單位,獨戶為院各等級的住房規制都有嚴格區分。

各營圈的房舍還有一個共同特點,不按一般習慣建面向南方的正房,而多數房舍是面向東西,新太后和舊太后兩內府圈的房舍門戶朝北,面向所當差的陵寢。當地人稱為“望陵房”。

嚴正宣告

未經官方授權,其他媒體或個人不得私自轉載或抓取本公眾號資訊。如若發現資訊不實、不全等,對我局造成負面或不良影響,將予以追究相應責任!

知否?清東陵的三鎮、九營、八圈

TangShanTourism

新唐山 心體驗

唐山,想不到的美!

立足京津冀 面向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