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關於清明節你瞭解多少 古代清明節放假嗎?

作者:由 石門悠悠客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4-25

唐李適墓地在哪裡

清明節除了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日子,還是一個在萬物復甦讓人們接近自然、踏青遊玩、感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那麼對於清明節的歷史來歷及風俗習慣你又瞭解多少呢?今天在這裡小編帶大家一起去探究一下清明節背後的歷史淵源。

關於清明節你瞭解多少 古代清明節放假嗎?

清明節的來歷

相傳清明節的來歷和春秋五霸之前的晉文公重耳有關。重耳還為晉公子時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19年,一路走來,眾叛親離,但是介子推作為他的親信一直追隨他。在流亡路上重耳一次病得昏迷不醒,且缺衣少食,就在重耳奄奄一息的時候,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重耳吃,使他脫離危險。日後重耳做了晉文公,併成為霸主,但是他缺忘記了介子推的救命之恩,等他想起介子推時,

介子推已經陪伴老母親隱居山間,躲避世間的政治煩擾。重耳三番五次派人順服介子推出山,都被拒接。最後不知是晉文公那個腦殘的謀士出主意,放過燒山把戒子推給燻出來,結果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沒有出來,晉文公派人搜山在樹洞發現了介子推和他母親被燒死!在一旁還發現一血書寫到: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看到血書晉文公更加悲傷,為了紀念介子推,把放火燒山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在這一天詔令天下人民不能動火,吃寒食。

說道這裡人們又要問了寒食節與清明節有啥關係呢?今天不是主要說的是清明節嗎?不錯,今天主要說的是清明節,接下來說的就把寒食節和清明節聯絡起來了!

關於清明節你瞭解多少 古代清明節放假嗎?

清明節在中國歷史上本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本無什麼特別含義,它處在春分之後的15天,這時候風清景明,氣溫開始回升,萬物開始復甦,人們活動漸漸活躍,其和晉文公設立的寒食節相鄰較近,慢慢歷史發展到唐朝,人們將寒食節和在清明的一些祭祖等活動結合起來,就融合成了現在的清明節。

古代清明節放假嗎?

在歷史慢慢發展過程中,清明節祭祖成為最主要一項活動。中國人骨子裡對先人的祭拜是一項嚴肅莊重的事情,尤其在封建社會的大家族體系中。對於做官計程車子當官目的就是為了光宗耀祖,清明祭祖對他們來說更是頭等大事。身在異鄉做官,再加上中國幅員遼闊,交通不便,每年清明回家祭祖現實嗎?當時朝廷有假給他們嗎?

從一些史料記載我們可以探究一二。根據《唐會要·卷八十二·休假》記載:“(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大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準元日節,前後各給三天。”也就是說,在唐玄宗掌權時期,寒食和清明節一起放四天假,到了唐德宗李適的時候,假期延長到七天。

關於清明節你瞭解多少 古代清明節放假嗎?

到了宋代,北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一記載:“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 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五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說:“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前後各三日,凡假七日。”也就是說宋代也有七天的假期!

到了明清時期,寒食、清明節放假的慣例被取消,但是民間風俗早已形成,到了這一天,人們還是會去郊外掃墓,春遊,並將這一習俗延續至今。

不過在中華民國時期,清明假期又得到恢復。1935年,中華民國將每年的4月5日定為國家法定節日,全國放假一天。

清明節各地都有哪些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祭祖,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放風箏、插柳、鬥雞等一系列帶有地域特色風俗的體育活動。

關於清明節你瞭解多少 古代清明節放假嗎?

山東:

在山東魯北地區還保留了南北朝時“鬥雞子”的習俗。濱縣的兒童,在這天以煮熱的雞蛋互頂,誰的雞蛋先破,誰就是輸。齊山、博山等地在清明節煮一鍋小米乾飯讓牛飽餐一頓,稱為“飯牛”。有諺語道:“打千罵萬,清明一飯”。

廣東:

廣東有“行清”與“踏青”的習俗。“行清”與“踏青”不同,踏青是郊遊、親近自然,行清則是一家或一族人約定時間齊齊去掃山。在每年拜山時,首先將祖墓周圍的雜草清除,然後扎紙,擺上祭祖金豬、雞鴨魚肉、鮮果糕點、酒水等貢品進行拜祭。完成了拜祭儀式後,就地切燒豬配以鮮果茶點聚宴,或野炊,又或回家聚宴。清明節在廣東是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一些地方自古就有舉行清明會、吃清明宴的習俗,全族男女老少都參加,場面宏大、熱鬧非凡。

湖北

武漢清明節有“掛紙”習俗。有的人家以五色彩紙製作燈籠和幡標,掛於祖墳上,並鳴鞭炮,供祭品。坪壩、三陽、羅店、宋河等地還有抬香案、抬整豬至墓地祭祖的習俗。

關於清明節你瞭解多少 古代清明節放假嗎?

透過追溯清明節及清明各種習俗的形成,讓我們認識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積澱的過程;也透過一個清明節使我們認識到珍視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重要性。珍視傳統,凝聚民族情感,激盪民族文化精神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