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北魏孝文帝死後,北魏的政治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作者:由 調侃歷史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5-24

北魏孝文帝距今多少年

公元499年4月26日,東昏侯蕭寶卷繼位九個月後,北魏孝文帝也病死在谷塘原,時年十六歲的皇太子元恪在魯陽繼位,北魏也就此進入了後孝文帝時代,元恪史稱宣武帝。繼位後的宣武帝元恪並未親政,他尚處於服喪期,將國政全部交給了輔政大臣們處理。

北魏孝文帝死後,北魏的政治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孝文帝在臨終前安排了六位輔政大臣,他們分別是∶侍中、太尉元禧,司空元詳,尚書令王肅,尚書左僕射元嘉,尚書右僕射元澄,吏部尚書宋弁,但宋弁已死。在作出上述安排時,孝文帝將四位宗室諸王引入輔政大臣之中,而又以漢人王肅擔任尚書令,這一安排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一是孝文帝將宗室諸王擺在顯要的位置,也貫徹了他反對皇權旁落的思想,也就是說,如果自己的兒子無能,他不反對宗室諸王取而代之;二是將漢人王肅置於處理軍國事務的核心地位,就是要保持自己改革的成果,避免出現反覆;三是在王肅和宋弁執掌朝政的同時,又以元禧擔任侍中予以制衡,並以元嘉和元澄輔佐王肅,體現了他平衡鮮卑貴族與漢族士大夫之間力量的想法。

北魏孝文帝死後,北魏的政治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輔政大臣首先要做的就是排擠了元勰。史書告訴我們元勰是主動退出權力核心的,至於真相如何已無法論。北魏朝廷將孝文帝安葬在洛陽的長陵,廟號高祖。安葬後,宣武帝曾堅持讓元勰擔任宰相,但元勰不從,宣武帝對著元鍶痛哭,元勰連連上書,最終,宣武帝不得不同意,任命他為使持節、侍中、都督冀定幽瀛營安平七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開府、定州刺史。元勰再次推辭,但宣武帝沒有答應,元勰只好前去上任。

其次,他們就按照遺詔的要求,處死了大馮皇后,避免了母后臨朝稱制再度出現。在做完這些事情後,他們還按照孝文帝遺詔的要求,於同年八月將宮中三夫人以下的嬪妃全部放出了皇宮。

北魏孝文帝死後,北魏的政治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五位輔政大臣在合作之初,相處得還比較和睦。元禧等人遇事都找王肅商量,對他既敬重又親呢,然而,時間沒有過多久,尚書右僕射元澄就開始對王肅不滿起來。任城王元澄作為宣武帝的

叔祖,在孝文帝時代位高權重,而王肅在六年前才投靠北魏,卻位居元澄之上,這讓元澄深感不滿。王肅知道後,見到元澄總是退避三舍,雙方逐漸出現矛盾。

永元元年(公元499年)閏八月,當南齊蕭寶卷剛剛誅殺了始安王蕭遙光之後,北魏南徐州刺史沈陵投降了南齊,蕭寶卷任命其為北徐州刺史。當時,北魏徐州長史盧淵知道沈陵將要叛逃,命令邊境守將暗中做好戒備,並屢屢向朝廷報告,沈陵的長史趙修也上書向朝廷密報。可是,尚書令王肅置之不理,並堅稱沈陵不會背叛。沈陵誅殺了身邊的將佐數十人,率領宿豫之軍趁夜南下,劫掠了一百多人,沿淮魏軍各個據點因提前有備而得以保全。沈陵在邊境多年,暗中結交了很多當地的豪強,等沈陵叛逃後,北魏徐州各個郡縣都捉拿了不少沈陵的同黨。為了安撫人心,盧淵只歸罪於沈陵一人,而將這些人都予以釋放,北魏邊境也得以穩定。

北魏孝文帝死後,北魏的政治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為了除掉王肅,南齊政府還實施了反間計,到處散佈王肅也將叛逃的訊息,南齊蕭寶卷還任命王肅為使持節、侍中、都督豫徐司三州、右將軍、豫州刺史,西豐公,邑二千戶。在這種情況下,任城王元澄首先發難。正巧,一位叫嚴叔懋的人從南齊叛逃而來,他向北魏朝廷告密說王肅計劃南逃,嚴叔懋說得活靈活現。任城王元澄擅自下令軟禁了王肅,並上書彈劾王肅陰謀反叛。經過調查,元澄所云純屬子虛烏有。在王肅事件中、元禧和元詳站在王肅一邊,絕非他們對王肅有特別的好感,其實是出於自身專權的目的。這是因為,任城王元澄不僅資格比較老,而且,在孝文帝病重期間,元澄與元勰在孝文帝身邊,可能掌握了大量的隱秘,手裡也許攥有一些王牌,將他排擠出朝廷,才能維護好他們自身的利益。

北魏孝文帝死後,北魏的政治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元澄被排擠出朝廷後,孝文帝規劃的“六輔”就變成“四輔”了∶侍中太尉元禧、司空元詳、尚書令王肅和尚書左僕射元嘉。在孝文帝時代,最有權力的宗室是元勰和元澄,至此,局面為之一變。在隨後的半年多時間裡,當南齊蕭寶卷大肆誅殺群臣之時,北魏政局相對安定。在此期間,北魏尚書令王肅最終完成了孝文帝沒有完成的確定北魏官制的工作,他完全參考南方的官制確定了北魏的官制,確定官職分為九品,每一品又一分為二∶正品和從品。王肅確定的這一制度一直延續到了清朝末年。

繼位八個月的宣武帝元恪於公元500年的一月五日大赦天下,並改年號為景明,此舉也標誌著北魏正式進入宣武帝時代。

剛剛進入這一年,就發生了南齊豫州刺史裴叔業叛逃北魏的事件,可以說裴叔業叛逃事件,是南齊給了宣武帝一個新年的見面禮,也給元禧和元詳一個排擠王肅、達到專權的機會。

北魏孝文帝死後,北魏的政治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景明元年一月七日,在得知裴叔業投降的訊息後,北魏朝廷當即拜王肅為使持節、都督江西諸軍事、車騎將軍,命令他與驃騎大將軍、定州刺史元勰率領十萬大軍南下接應。二月二十八日,當元勰、王肅進入壽陽之後,北魏朝廷又恢復了元勰司徒一職,並任命他領揚州刺史,鎮守壽陽。五月六日,北魏朝廷以王肅為都督徐州、豫州、司州諸軍事,豫州刺史,西豐公。六月八日,北魏朝廷又以壽陽之捷晉封元勰為大司馬,領司徒,以王肅為開府儀同三司。

王肅回到洛陽,宣武帝在東堂親自接見了他,並詢問南方的訊息。王肅回答∶ “我聽說崔慧景已經死了。蕭寶卷依靠的人不是奸邪之人,就是一些佞臣。這是上天要將他們交給陛下,陛下平定四海的日子不遠了。”宣武帝賞賜給他4750匹布帛,封昌國縣開國侯,食邑八百戶。

到七月,平定了崔慧景之亂後的蕭寶卷又命令冠軍將軍、驃騎司馬陳伯之率軍繼續進攻壽陽,彭城王元勰、廣陵侯元衍率軍抵禦。

北魏孝文帝死後,北魏的政治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當陳伯之再度向壽陽發起進攻時,北魏壽陽兵力似乎並不多,並且,壽陽周邊地區剛剛被北魏佔領,人心不穩,元勰和元衍都非常擔憂。北魏朝廷命令傅永率領汝陰(安徽省阜陽市)三千人馬前去救援。陳伯之的齊軍扼守住了汝水注入淮河的河口,傅永率領的魏軍在距離河口處二十里的地方,用人力拉動船隻,沿著汝水南岸前進。而後,又改用水牛拉船,向南直接進入淮河,軍隊一下船就在淮河南岸登陸。

魏軍剛剛登上淮河南岸,齊軍的追擊部隊也同時到達了,恰好天色已晚,傅永率軍在黑夜裡偷偷前進,拂曉時分進抵壽陽城下。元勰和元衍聽說城外有軍隊,一起登上城樓檢視,卻根本不相信來的是傅永的部隊。傅永將鎧甲脫去,二人才相信了,並請傅永進城。傅永卻說∶“我率軍前來,就是為了與敵人作戰,如果聽殿下的,那將是與殿下一起困守孤城。”於是,他拒絕入城,率軍駐紮在壽陽城外。

八月十四日,元勰與傅永率領魏軍進攻源口(淝水入淮口)陳伯之的大本營,大破齊軍,斬殺九千多人,俘虜了一萬齊軍,陳伯之逃歸建康。自此,北魏穩定了淮南局勢,淮南郡也最終落入北魏之手。北魏朝廷還派遣了鎮南將軍元英率軍解救壽陽,元英之軍還未到達,陳伯之就被擊敗了。北魏朝廷又將元勰召回了洛陽,任命元英為行揚州事。回到洛陽後,元勰屢屢上書請求辭去大司馬、領司徒一職,要求讓自己

回到中山繼續擔任定州刺史,但宣武帝不同意。緊接著,北魏朝廷改任王肅為散騎常侍、都督淮南諸軍事、揚州刺史、持節。

口之戰後,到九月份,南齊軍主吳子陽、鄧元起等人率軍從三關(河南省信陽市南)北上進攻北魏,北魏東豫州刺史田益宗在長風(今地不詳)擊退了齊軍,吳子陽等人又撤回國境。十月二十一日,北魏朝廷任命元勰為司徒,錄尚書事。二十八日,北魏朝廷又下詔在壽陽配備四萬常備軍。

北魏孝文帝死後,北魏的政治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經過一番調整,據萬斯同的《魏將相大臣年表》記載,到了這一年的年底,北魏中樞重臣分別為∶大司馬、司徒、錄尚書事、侍中

元勰

,太尉、侍中元禧,司空元詳,驃騎大將軍兼尚書令穆亮,徵西大將軍源懷(源賀之子、雍州刺史),徵北大將軍元雍(孝文帝四弟、冀州刺史),鎮南大將軍元澄(孝文帝堂叔),尚書左僕射元嘉,中書監兼護軍將軍元愉(宣武帝弟),中書令劉芳,侍中崔光、張彝、元懌(宣武帝弟)、元嵩(元澄弟)、楊播,領軍將軍於烈。在這些人當中,源懷、元雍、元澄三人在地方,其他人都在中央。穆亮是孝文帝一朝的重臣,在孝文帝后期,由於他的哥哥穆黑牽扯到穆泰等人平城叛亂,穆亮屢屢上書要求自貶,孝文帝將其外放為冀州刺史,宣武帝繼位後將其調整為定州刺史,不久又將他召回,代替王肅擔任尚書令。

在這一系列的人事安排中,顯然有諸多不同尋常之處。首先,當裴叔業投降之後,北魏朝廷將時任定州刺史的元勰和尚書令王肅派去,從表面上看,這當然有其合理性∶元勰和王肅二人都參與過孝文帝的南伐戰爭,在與南朝作戰上是有經驗的,尤其是王肅,先任劉昶的副手,後又擔任豫州刺史,對南朝軍隊及壽陽的情況是十分熟悉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元勰自然是首輔元禧的政敵,而王肅時任尚書令,讓王肅與元勰一同出征,也就意味著剝奪了王肅在朝中的發言權,這恐怕是元禧和元詳的主意。至此,孝文帝臨終前的輔政大臣實際上只剩下了元禧、元詳和元嘉三人了。

其次,排擠王肅未必不符合宣武帝的意志。《魏書·獻文六王傳》稱∶“禧性驕奢,貪淫財色,姬妾數十,意尚不已,衣被繡綺,車乘鮮麗,猶遠有簡娉,以恣其情。由是昧求貨賄,奴婢千數,田業鹽鐵遍於遠近,臣吏僮隸,相繼經營。世宗頗惡之。”元禧驕傲奢靡,貪財好色,宣武帝對他很不滿意。但是。此時的宣武帝尚未掌握住朝廷大權,要想與元禧抗衡,就必須培植自己的勢力,而繼續重用王肅顯然是不明智的。這是因為,王肅不僅僅是漢人,而且,還是剛剛從南朝歸附過來的漢人,對於他的流言蜚語不絕於耳,繼續重用他勢必引起鮮卑貴族普遍的不滿,並且,王肅在朝中並無多少根基,對宣武帝奪回皇權不會有太大的幫助。

北魏孝文帝死後,北魏的政治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再次,重新重用元勰體現了宣武帝的意志。元勰雖然是元禧的六弟,兩人卻有太大的差異∶1。元禧是孝文帝的次弟,而且,元禧的母親封昭儀,僅次於皇后,地位尊崇;元勰是孝文帝的六弟,母親是潘貴人,地位較低,且

元勰

出生後,母親就去世了;

2。元禧在孝文帝時期並沒有得到重視,而元勰卻深受孝文帝的寵信;

3。元禧貪婪、奢靡,而元勰卻謙虛謹慎。很顯然,要想制約元禧勢力,就必須起用元勰,這也是宣武帝在元勰去定州後不久,又讓其回京覲見,而後,在他立下戰功後又晉升其為大司馬、錄尚書事的根本原因,因此,元勰的復出,並非元禧等人排擠王肅後的替代品,而是體現了宣武帝的意願。

最後,召回了穆亮。穆亮作為孝文帝一朝的重臣,對皇室一直忠心耿耿,也享有很高的威望,將穆亮召回,並讓其配合元勰的工作,這也應當是宣武帝出於制約元禧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