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增收致富,嘉祥一村支書自掏百萬種木耳為村莊產業發展“蹚路”

作者:由 齊魯壹點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7-18

種黑木耳賺錢嗎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從偉 康巖

“只要肯幹,土裡就能刨出金疙瘩。”這是嘉祥縣金屯鎮高莊村支部書記高同全常掛在嘴邊的話。有著經濟頭腦的他,上任以來,靠著敢闖敢幹的拼勁,自掏百萬,發展木耳種植,為村莊產業發展“蹚路”,帶領村民走上發家致富路。

增收致富,嘉祥一村支書自掏百萬種木耳為村莊產業發展“蹚路”

家門口掙錢

其他村民也想種個棚

7月12日,嘉祥縣金屯鎮高莊村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12座大棚依此排開,棚內木耳長勢正旺。

“這就是我的種植基地,12個大棚,一個棚6萬袋,全部種植黑白木耳。”剛從鎮裡開完會回來的高莊村黨支部書記、合作社負責人高同全就一頭扎進了棚裡,檢視木耳生長情況。“現在是第四茬了,個頭不如第一茬,頭幾茬總共賣了70多萬。”高同全言語間難掩喜悅之情。

跟高同全一樣高興的,還有正在棚裡採摘木耳的高莊村村民孫蘭梅和她的好姐妹。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注意到,每人面前放一個大桶,手法熟練的她們不大會工夫就摘了滿滿一桶。孫蘭梅告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自己從去年就在基地幹,裝菌包,蒸菌包,再到後來種植期間的打理,一整套的種植技術都學會了。“一個月能掙上3000多元,關鍵是能在家門口掙錢,不耽誤照顧家裡。”孫蘭梅說,基地忙的時候有60多人在這打工。“都是俺村的老姊妹們。”

高同全盤算著,等這批木耳賣完,先把貸款還一部分,然後再建一批大棚,讓膽子大的村民承包,跟著一起種木耳。

“除了承包費,一個棚一年掙5萬塊錢沒問題。”45歲的高莊村村民高培偉打聽了很多人,再看到高同全掙了錢,確認種木耳確實能賺錢。因此,他找到高同全,要求年後給他留倆棚。

增收致富,嘉祥一村支書自掏百萬種木耳為村莊產業發展“蹚路”

自己先蹚路

從土裡刨出"金疙瘩"

現在,經常有村民過來參觀,詢問大棚怎麼建、木耳好種不好種、產品如何銷售等事項,高同全都毫無保留地告訴他們。“我的初衷很簡單,就是讓更多的村民走上產業振興之路,從土裡刨出‘金疙瘩’。”高同全坦言。

高莊村有850戶、2850口人,耕地面積3760畝,“一麥一棒”是傳統的種植模式,一些村民靠農閒時外出打工增加收入。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基礎。去年4月份,金屯鎮組織有幹事創業想法的村幹部到外地考察,當了解到木耳良好的市場前景,高同全心裡就有了種木耳的想法。

高同全2015年接任村支部書記,他花了四年時間才把村子由“出了名的亂”帶到“數得著的好”。班子穩了,村風正了,但集體產業還基本空白。“2019年之後,我逢人就打聽有什麼好專案能讓村莊致富。”上任村幹部之前,高同全開過紙箱廠,幹過外貿,發展經濟在他心裡是重頭戲。

“很多村民並不願意種木耳,一是沒技術,二是擔心投資打了‘水漂’。”高同全說,“我是村支書,讓村民富起來是我的職責所在,我得帶這個頭。”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高同全種木耳同樣面臨三道難題:缺資金、缺技術、缺地。缺資金,他向銀行申請50萬元貸款,兒子、侄子、侄女一起湊了60萬元,他還說服妻子取出自家存款10萬元,又找親戚朋友借了一部分。為了減少開支,基地建設時能不找人就不找人,高同全和妻子一塊幹;缺技術,他就專門安裝了電腦從網上學,他還經常向技術人員當面請教;缺地,他就找到了村裡的鄉親,逐戶簽訂土地流轉協議,讓鄉親們放心。

跑資金、拉圍牆、建大門、支大棚、註冊合作社。前期工作做好後,高同全聯絡購買了原料及菌種,開始僱人種植木耳。“種木耳的最大技術風險是發菌,菌種發不好損失會很大。”從去年9月份拉回來5萬元黑木耳菌種算起,高同全已在地頭的板房裡住了快一年了。每天晚上十點和第二天凌晨三點鐘,他都會準時鑽進育菌棚,把十幾個溫度計挨個看一遍。

“不光我盯著,我物件經常半夜三更從村裡跑過來,她也是睡不著,孩子也常打電話問。”高同全一家之所以如此擔心這些菌種,因為這裡押著他們全部的家當,也承載著村裡產業發展的希望。

功夫不負有心人,12個大棚有了不錯的收成,木耳銷路很好。

騰出空的高同全又動起了本村香油加工的“心思”。他說,高莊香油是當地小有名氣的,但都是小作坊,不成規模,產量不高。“我想著下一步把村裡幾家香油作坊都集中到老村委大院,註冊個商標,商標上帶有高莊字樣,好好包裝下,讓香味飄得更遠。”

增收致富,嘉祥一村支書自掏百萬種木耳為村莊產業發展“蹚路”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