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從“府兵制”到“節度使”,徵兵制度的變化,見證了盛唐的沒落

作者:由 今朝說養貓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8-04

唐朝州郡沒有兵嗎

前言

隋朝一代已經積聚了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實力,並在在政治以及文化上的改革也已經完成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以來的總結,但是由於隋煬帝時期社會矛盾愈發尖銳,煬帝的個人喜好窮兵黷武以及大興土木,這使得剛剛建立不久正處於王朝發展黃金時期的隋朝淹沒於聲勢浩大的農民大起義當中。當然隋朝滅亡的原因不僅限於農民起義之手,當時統治集團也有著眾多反對隋朝的勢力。

李淵作為關隴集團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祖父在北周時期就已經位居上住國,隋煬帝時期又是皇親國戚,但是他也看透了隋朝到了煬帝時期氣數已盡,便開始於太原積聚力量,最終消滅隋朝以及各方割據勢力,建立了唐王朝。

唐朝建立後,由於繼承了隋朝時期積攢的良好經濟基礎和政治、軍事結構,建國之初便開始邁向了世界級的強國之路。

從“府兵制”到“節度使”,徵兵制度的變化,見證了盛唐的沒落

李淵

唐朝對於府兵制的改革雖然不大但是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創新,最主要的原則就是加強中央對於軍隊以及地方軍隊的控制,使其聽命於中央,以免部分武官擁兵自重。

雖然府兵制度經過唐初的演變,開始適應唐朝的統治需要,但是好景不長,高宗、武則天時期社會經濟發生重要變化,府兵制面臨著淘汰的危險。

雖然府兵制度經過唐初的演變,開始適應唐朝的統治需要,但是好景不長,高宗、武則天時期社會經濟發生重要變化,府兵制面臨著淘汰的危險。

天寶時期的節度使制便是募兵制在唐代發展的具體形態,並且在今後唐朝的軍隊體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安史之亂後,兩河地區的強藩在軍隊結構上做出了變革,驕兵悍將的現象愈發突出。

《新唐書》載:“皆豐給厚賜,不勝驕寵。年代寢遠,父子相襲。將帥之段置生殺皆出於士卒之手,天子雖在上,何為哉!天子顧力不能制,因而撫之,謂之姑息之政。”

從“府兵制”到“節度使”,徵兵制度的變化,見證了盛唐的沒落

長從宿衛

軍事制度的根本變革

玄宗朝以前的軍事制度基本上還是繼承前朝的府兵制度。這種制度是唐王朝肈建之初所依賴的重要制度,府兵制下行軍總管領導的行軍制度,為皇帝南征北戰,東征西討。尤其是在處理王朝內部叛亂以及死敵突厥上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具體表現就是土地兼併嚴重、流民增加,這種情況到了玄宗時期更加突出,於是原來寓兵於農、兵農合一的府兵制逐漸失去經濟基礎,為了緩解軍隊需要,募兵制應然而出。

但是情況在高宗、武則天時期發生了重大變化。府兵制建立的基礎就是均田制能夠得以不斷保持,這是府兵制能夠維持不衰的經濟基礎。

具體表現就是土地兼併嚴重、流民增加,這種情況到了玄宗時期更加突出,於是原來寓兵於農、兵農合一的府兵制逐漸失去經濟基礎,為了緩解軍隊需要,募兵制應然而出。

而均田制確實在高宗時期發生了巨大變化,該時期土地兼併嚴重,流民問題愈發嚴重,府兵制的兵源受到了重要限制。

從“府兵制”到“節度使”,徵兵制度的變化,見證了盛唐的沒落

長征健兒

正因為土地制度的破壞,也就意味著農民階層受到了影響,那麼一連串的反應就出現了。府兵制這種兵農合一的制度,在失去了農民的有效支撐後,很快就瓦解了。

可以說這種由北周宇文泰建立,歷經隋、唐統治者最佳化的府兵制度,儼然成為了一種倍加完善且忠於皇帝的軍事體制。

《唐六典》載:“以為天下無虞,宜與人休息。自今以後,諸軍鎮量閒劇利害,置兵防健兒;於諸色徵行人內及客戶中召募,是後州郡之間,永無徵發之役矣。”

這種變化最為凸顯的就是在徵兵方式上發生了徹底變革。原來所謂的徵兵制,就是參軍入伍,為國效力,是每個自耕農的義務。

可以說這種由北周宇文泰建立,歷經隋、唐統治者最佳化的府兵制度,儼然成為了一種倍加完善且忠於皇帝的軍事體制。

從“府兵制”到“節度使”,徵兵制度的變化,見證了盛唐的沒落

唐玄宗

軍隊來源的泛化表現

府兵制實際上就是一種寓兵於農、兵農合一的制度,一旦經濟基礎發生了破壞,那麼府兵制必然會受到致命打擊。

蕃兵是對於漢族府兵的重要補充,在平時出征作戰中實行的同樣是行軍總管制度。前面說到,百姓一旦被徵入府兵,甲冑輜重全部由自己負擔,所以說每個府兵的經濟壓力非常大。也正因如此,只有富家子弟才能夠有資格進入府兵。

《資治通鑑》載:“六軍諸衛之士,皆市人白神策等兵在城中,多是市井屠沽。神策軍使白志貞掌召募禁兵,但受市井富兒賂而補之,名在軍籍受給賜,而身居市座為販瓷。”

所以這在府兵來源範圍上就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府兵制度下計程車兵大多為富家子弟,這些人平時碌碌無為,在軍隊中游手好閒,所以戰鬥力上不斷下降。唐朝前期的眾多征伐作戰中,多虧了蕃將、蕃兵的強悍實力的發揮,才能夠取得輝煌的戰績。

玄宗時期問題更加嚴重,為了解決國家的軍隊問題,玄宗不得不從根本上對兵制進行改革。具體的表現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募兵制取代了之前的徵兵制,而軍人的身份則從原來的兵、農雙重身份演變成了單一計程車兵身份。

從“府兵制”到“節度使”,徵兵制度的變化,見證了盛唐的沒落

蕃兵

玄宗時期問題更加嚴重,為了解決國家的軍隊問題,玄宗不得不從根本上對兵制進行改革。具體的表現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募兵制取代了之前的徵兵制,而軍人的身份則從原來的兵、農雙重身份演變成了單一計程車兵身份。

只要是自耕農、自由民都可以在符合國家徵兵政策後,應徵入伍,每個月領到的衣食口糧還能夠補貼家用。從此軍隊成分中不再是那些遊手好閒的富家子弟,而是那些勤懇實幹的普通百姓,他們為了國家的榮譽、家庭的富足在戰場上奮勇殺敵,極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這種軍隊來源的泛化現象是符合國家形勢發展要求的。

也就是說,一旦他們成為府兵,一切武器、裝備自己個人的糧食全部由自己負擔。這對於一般的自耕農是難以支撐的,所以參軍的一般都是富家子弟。募兵制出現後,在徵兵策略上大有改變,即由國家出資招募願意參軍的百姓。

只要你是自由身便可以申請加入國家軍隊,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的流民問題,同時加強了中央對於地方人口的控制。

從“府兵制”到“節度使”,徵兵制度的變化,見證了盛唐的沒落

哥舒翰

安史之亂後士兵彪悍之風的盛行

也就是說,一旦他們成為府兵,一切武器、裝備自己個人的糧食全部由自己負擔。這對於一般的自耕農是難以支撐的,所以參軍的一般都是富家子弟。募兵制出現後,在徵兵策略上大有改變,即由國家出資招募願意參軍的百姓。

原來軍制的瓦解是由於均田制遭到了破壞,從經濟基礎層面沒有辦法繼續維持府兵制。但是府兵制也有它的優點,那就是軍隊之風還是比較正派的,所謂的正派就是指軍隊中從領導者,到基層士兵,這種忠於皇帝的決心還是十分堅定的。

但是天寶時期隨著募兵制的建立,整個帝國軍力的四分之三都分佈在邊疆地區,中央統治的核心地區軍力不過八萬人。十大節度使常年駐紮在邊疆地區,並且在長期的各自經營之後形成了自己的勢力。忠於皇帝的將領還好,但是那些心機叵測的將帥在長此以往的割據後,終將會形成威脅中央統治的力量。

從“府兵制”到“節度使”,徵兵制度的變化,見證了盛唐的沒落

唐代藩鎮圖

這種邊防軍割據現象在安史之亂爆發前夕更加明顯,安祿山就是明顯的例子。

唐朝前期在軍事制度的劃分上除了中央直屬的府兵外,還有蕃兵制度。

《舊唐書》載:“爾等久在軍戎,各有父母妻子,既為黜陟使所罷,如何得衣食自資?眾遂大哭。悅乃盡出家財帛衣服以給之,各令還其部伍,白此魏博感悅而怨朝廷。”

安史之亂後的各地藩鎮,尤其是兩河地區割據的強藩,便是利用巨大的經濟待遇去拉攏士兵的誓死追隨。日後在將帥的影響下,這些士兵也變得日益蠻橫,唯利是圖,由主帥培養出的這種驕橫之風,最終使得藩鎮內部也存在著極不穩定的動亂因素。

從“府兵制”到“節度使”,徵兵制度的變化,見證了盛唐的沒落

淮西節度李希烈

評價

透過前文我們對有唐一代軍事體制變化過程的梳理,我們可以發現,任何制度的出現或者淘汰,都會有其巨大的機遇和致命的短板。

所以府兵制的弊端在軍隊來源中就得到了充分展現,而玄宗時期的募兵制則不同了,首先募兵制就克服了府兵制的最大弊端。

再看募兵制的出現,募兵是是因為其具有極大的靈活性,這種靈活性主要體現在兵源的選擇、將帥的任命以及俸祿的發放等方面。在玄宗時期土地兼併嚴重、流民問題嚴重的時代,為了使得國家能夠控制更多的流民,維持國家穩定,募兵制恰好符合中央的心願。募兵制由國家出資招募士兵,使得士兵擺脫了巨大的經濟壓力,可以全身心參與作戰,極大提高了唐朝的軍隊實力。

這種新型兵制的出現必然也導致了軍隊原有結構的變化,那就是總管制度淘汰,節度使制度成為今後唐朝軍隊的主要形式。節度使制度使得將帥最大程度上對自己計程車兵取得信任和了解,同時由於長時間在固定地點駐紮,使得在面對外敵入侵之時,能夠更加從容地處理。所以說新型節度使邊防體制對於唐朝的國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所以府兵制的弊端在軍隊來源中就得到了充分展現,而玄宗時期的募兵制則不同了,首先募兵制就克服了府兵制的最大弊端。

參考文獻:《新唐書》、《資治通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