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區區彈丸之地高句麗這麼難打?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為何次次無功而返

作者:由 巧借北風風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9-04

隋徵高句麗為什麼失敗

高句麗是我國古代東北部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自公元前37年朱蒙在渾江下游地區建立高句麗政權,到隋唐時期,高句麗歷代統治者向中原政權稱臣納貢,與中原政權保持著隸屬關係。

區區彈丸之地高句麗這麼難打?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為何次次無功而返

同時,高句麗各代王每當中原王室衰微的時候,又不斷地對外擴張,攻城掠地,使得高句麗同中原政權以及周圍勢力之間的矛盾時有激化。因而,高句麗也就成了中國東北邊疆地區的一個時叛時附的地方政權。

戰爭前夕的沉睡者們

隋朝剛建立之時,同高句麗之間的關係尚屬融洽。但是,隋朝同高句麗這種表面上的融洽關係的背後,卻潛伏著一種深深的危機。對隋朝來說,隋朝初年,統治者因忙於掃平中原各割據勢力 (尤其是南陳王朝),恢復長期戰亂造成的凋弊不堪的經濟,無暇顧及邊事,因而對周邊少數民族地方政權採取以“安撫”為主的方針,藉以求得邊陲的安寧。嬰陽王即位時隋文帝主動遣使入高句麗,即是明證。

區區彈丸之地高句麗這麼難打?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為何次次無功而返

就高句麗而言,自廣開土王佔據遼東地區以後,內部力量一直不強; 同時繼續對南面的新羅、百濟等政權進行征伐,擴張勢力,一時無力向遼西用兵,因而對隋朝採取臣服政策,以求得自身的生存並積蓄力量。

當隋朝滅掉南陳之後 , 積極加強中央集權及向邊疆地區發展勢力的舉措,使得高句麗統治者惶恐不安。公元598年,嬰陽王率兵萬餘人進攻遼西 (今遼寧省北鎮縣) , 被隋朝“ 營州總管韋衝擊退” 文帝聞而大怒,調集三十萬大軍征伐高句麗,由此揭開了隋朝同高句麗之間的戰爭序幕。及至隋煬帝時,又連續三次大規模征伐高句麗。

古老侵略戰爭的開幕式

孫武子說過“主不可怨而興師。”隋文帝出兵遼東,原因是高麗進犯遼西,敢於欺凌大國。但是,由於發兵倉促,事先缺乏嚴密的戰略籌劃和必要的軍需物資準備,根本沒有考慮天時、地利等客觀因素的影響。隋軍行至臨渝關 (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山海關; 一說故址在河北省撫寧東榆關鎮)時,正好遇上大雨不止的夏秋汛期。

“值水潦,饋運不繼,軍士乏食,復遇疾疫。”

歷時三個月的東征,軍隊只行至柳城(遼寧省朝陽市)一帶,根本沒有與高麗軍隊正面接觸,

“不利而還”

。周羅睺率領的水軍,

"自東萊泛海,趣平壤城,遭風,船多漂沒,無功而還”。“三十萬大軍,死者十八九”

,損失慘重。

區區彈丸之地高句麗這麼難打?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為何次次無功而返

隋軍雖然沒有進入高麗境內, 但卻迫使高麗王高元立刻作出反應,

"遣使謝罪,上表稱`遼東糞土臣元'云云。"

雙方罷兵休戰,隋朝的第一次東征不了了之。

隋文帝、隋煬帝父子共對高麗進行了四次征伐。尤其是大業八年(612)的東征,用兵之多,規模之大,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是罕見的。隋煬帝三徵高句麗是對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具有影響的重大歷史事件,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均以慘敗告終。可是這讓我們不禁發問,兵精糧足的大隋朝,為何打不下一個小小的高句麗呢?

隋軍屢次戰敗的究極原因

( 一 )

隋軍戰略呆板,指揮失當,人心不穩。

在三徵高句麗的過程中,儘管隋煬帝力圖避免隋文帝征伐高句麗無功而返的局面,對戰爭作了較為周密的安排,但人數龐大的隋軍各部協調不力,軍中將領各自為戰,水陸兩軍配合不佳。三次征伐,隋煬帝三次都坐鎮軍隊後方,不允許前線將領私自定奪,而需將軍情日日傳送到後方由隋煬帝作出指示。

區區彈丸之地高句麗這麼難打?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為何次次無功而返

久而久之,前線的將軍失去了主動指揮戰爭的能力,長達數百公里的戰線使得隋軍指令傳達受到嚴重影響,前線部隊甚至長期處於失控狀態,錯過了許多對隋軍有利的戰機。三次元 徵中第一二次都攻破了遼東重鎮遼陽,但因為沒有及時收到隋煬帝進一步的指示,軍隊竟不敢進城做進一步行動,給予了高句麗修整和重新集結的機會,大量兵力輜重在遼陽被消耗完畢。

其次,隋軍內部還普遍存在勞師動眾,人心不穩的問題。首次征伐高句麗,隋煬帝想依靠軍威不戰而勝,所以傾盡了全國的資源去打造一支前所未有的百萬人規模的軍隊,全國工匠和民夫大部分被調往前線,人心浮動。首戰失敗後,後方人員更是被逃回國內的殘軍所打擊,而隋煬帝卻不知休整,三年之內三次征伐,使得國家疲憊到了極點,國內的工匠民夫一心想逃避深山,國外作戰人員一心想回歸家鄉,加之飢餓、死亡等資訊不斷傳來,隋軍軍心,已然崩潰。

( 二 )

隋軍勞師遠襲,遠離後方,補給不足,氣候不適。

隋軍深入遼東後,軍隊的後 勤供應發生了嚴重困難。如此龐大的軍隊和後勤隊伍,已遠遠超過隋代軍事管理水平,整個部隊資訊傳遞和給養輜重一開始便呈現混亂局面,在進入遼東後,後勤保障長期受到高句麗遊牧民族伏擊洗劫,供給變得十分困難;而海軍由於缺乏海戰經驗,輜重補給運輸更加困難。

區區彈丸之地高句麗這麼難打?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為何次次無功而返

加上遼東地區屬於關外,氣候寒冷陰溼,而高句麗本土又兼具海洋地區和遊牧地區雙重氣候特點,中國本土作戰部隊十分不適應,進入遼東地區後,發燒、腹瀉、頭疼風寒等頑疾在軍隊中廣泛傳播,而海軍情況更為嚴重,頭暈目眩,噁心嘔吐等症狀使得海軍戰鬥力大幅下降,在遼河、遼陽、大同河等戰線,許多隋軍一觸即潰。士兵個個體力不支,疾病纏身,很難與以逸待勞的高句麗軍隊抗衡。

( 三 )

統治階級內部的分裂和國內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隋煬帝 對高句麗戰爭的失敗,使全國範圍內的階級鬥爭空前尖銳。廣大農民忍無可忍,鋌而走險 , 奮起反抗,早在公元611年十月,王薄即在長白山 (今山東省章丘) 起義,並作“無向遼東 浪死歌”號召農民參加起義。由於這次起義具有反徭役、反兵役的性質,所以

"避徵役者多往 歸之"

王薄起義不久,黃河下游一帶的農民群起響應,孫安祖、高士達、張金稱等紛紛聚眾起義。到隋煬帝第二次征伐高句麗時,農民起義的星星之火,已經燃成燎原之勢。農民起義加速了隋朝統治集團的分崩離析。公元613年6月3日,駐黎陽督運糧草的大將楊素之子、禮部尚書楊玄感在黎陽起兵進圍東都洛陽,眾至十萬,官僚貴族子弟參加者甚多。這不僅使隋朝的統治發生了一個嚴重的缺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民起義的發展,牽制了隋朝對高句麗的征伐。

區區彈丸之地高句麗這麼難打?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為何次次無功而返

( 四 )

高句麗軍民的頑強抵抗 , 是導致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失敗的客觀原因。

在隋煬帝 的大規模進攻面前,高句麗軍民利用隋軍的弱點,採取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或踞城堅守,或誘敵深入,或以逸待勞,使隋軍遭到重大傷亡。同時,高句麗國王和大臣乙支文德等人利 用隋煬帝君臣政令不一的狀況,採取詐降等辦法,幾度挽高句麗於覆亡之中,極大地改變了戰爭的局勢,使地狹人稀的高句麗小國在隋朝的大規模進攻面前頑強地生存下來 。

《資冶通鑑》記載 “高句麗大將乙支文德行詐降之策 , 於仲文先奉密旨,若遇高元及文德來者必擒之,仲文將執之,尚書右壓劉士龍為慰撫使,固止之,然文德即還 ,眾將悔之 ”。

可見煬帝沒有設定一個統一排程的軍事指揮系統,各路鄰軍將領之間不能統一排程,先機盡失。且水陸雖然並進但水路處於孤軍深入狀態,缺乏接應,雖取得了階段性戰果,但最終也因孤軍深入而敗,最終水路二路軍十去七八,煬帝不得不班師。

第一次出征讓煬帝顏面盡失 , 三十萬大軍深入高句麗境內,最終班師時,只餘不過數千人。

隋朝的失敗的影響及後世評價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的戰爭,儘管沒有達到消滅高句麗的目的,但它卻嚴重削弱了高句麗 的經濟、軍事實力,為唐朝滅亡高句麗奠定了基礎。隋朝三次大規模征伐高句麗的失敗,對隋朝封建統治本身也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隋煬帝的統治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危機。

區區彈丸之地高句麗這麼難打?隋煬帝三徵高句麗為何次次無功而返

東征高麗致使隋朝

"公私罄盡,財力既彈。"

財力的巨大消耗,導致政局的全面失控,從而引發了隋末農民起義戰爭。楊玄感起兵反隋,進一步推動了農民起義的發展,“舉天下之人十分,九為盜賊,皆盜武馬,始作長槍攻陷城邑。”全國許多地區都舉起了反隋旗幟,最終隋朝滅亡。房玄齡一針見血地說: “隋主三徵遼左,人貧國敗,實此之由。” 唐太宗對隋朝東征高麗之影響已有清醒認識:“隋主亦必欲取高麗,頻年勞役,人不勝怨,遂死於匹夫之手。”

隋煬帝征伐高句麗的慘敗,客觀上促使了東亞 “宗主國”模式的形成,中國對外政策此後發生了極大變化,防禦性戰爭逐步取代了擴張性戰爭,中國本土邊境直到清兵入關後才發生大的變化。

征伐高句麗的慘敗,給予了歷代統治者深刻的經驗教訓,而對於今人也有很深的研究意義,中國對外政策的轉變,亞洲格局的調整,都可以從中受到許多啟發。

參考文獻:

《隋書》 卷 8 1 《東夷 · 高麗傳》

《隋書》 卷 4 0 《王世積傳》

《隋書》 卷 2 4 《食貨志》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一百八十一

《舊唐書》卷五十三 李密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