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宋代太后為何干政而不專權?

作者:由 酒升侃史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9-23

厥功尤偉是什麼意思

宋代太后為何干政而不專權?

中國古代維護男權政治,因此嚴格限制后妃干預朝政,歷朝歷代都不同程度上,限制后妃干政,但后妃還是以各種方式參與到朝政中來,一直貫穿於中國整個封建社會,這是不可避免的。

太后作為皇帝名義上或者真正的生身母親,本質來說就是皇帝的家人,不干涉朝政是不太現實的。

太后聽政多援引外戚,擾亂朝政,所以對太后聽政的評價總體不高。但宋代垂簾聽政的太后卻獲得很高的評價,且垂簾人數較多。宋代多次出現太后垂簾聽政的原因,根本上是她們聽政不僅沒有造成前朝一般外戚勢力坐大的情況,甚至還有功於社稷,穩定了朝廷和大局。所以這就是在宋朝“垂簾聽政”不但被允許,甚至聽政的太后還被史書稱讚的原因。

一、自古以來“垂簾聽政”的發展演變

一般女性當政會被認為是亡國破家的徵兆,尤其是君主年少或者是無力處理政事的時候,

女性出現並活躍於政壇便會引起大臣和宗室貴族們的警覺,他們擔心太后任用外戚禍亂朝政,又擔心太后把持朝政不放以至於權力無法迴歸於正統君主手裡,造成專權擅權,影響國祚。

宋代太后為何干政而不專權?

1.從反對“後宮干政”到允許“垂簾聽政”

戰國中後期,太后輔佐年幼君主的情況開始出現。皇位繼承製有其弊端,如皇帝年幼或皇帝無子,使得太后有機會參與朝政,這同時也是後世太后參與朝政的原因之一。之後,有秦國宣太后參政,當時秦武王死後無子,於是他的幾個兄弟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王位之爭,宣太后參與這場爭奪並親手把自己的兒子秦昭宣王推上王位。由

於昭宣王的年幼,宣太后執掌朝政,長達 40 年。

漢朝時,出現多位太后聽政,雖然漢代在制度上對太后參政有所限制,但是漢代太后仍然採取各種手段取得輔政的地位。呂后在劉邦死後,操縱其兒子進而操縱朝政。

惠帝死後,呂后又立惠帝的幼子,自己主政,直到其死。

宋代太后為何干政而不專權?

呂太后之後,漢朝出現多位太后輔政,這些太后多重用外戚形成外戚政治。

到西漢末年,漢元帝的皇后王政君同樣重用外戚,導致其侄子王莽篡漢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東漢後期,太后以她們可以在皇帝年幼時輔政的不成文規定,擁立幼子,來實現她們參政的野心。殤帝、安帝、順帝、衝帝、質帝、桓帝、靈帝、獻帝八個皇帝中最大的即位時年僅十五歲,有的僅是出生幾個月的嬰兒。漢朝太后以此來延長其聽政的時間。

漢朝太后聽政並未對朝政起到積極作用,她們重用外戚,使得外戚加官進爵,權傾朝野,使得一些有能力的官員無處施展自己的才華,導致朝政極其腐敗。

發展到宋代,人們對女性掌權的寬容度比之前稍微高了一些,原因是宋代的太后大部分所作所為其實是有利於社稷。

而太后聽政時採用垂簾的方式,是因為在“男女大防”的中國古代社會,太后不能直面群臣,她們平日裡身處後宮,當走出宮闈參與朝政時,

需要在身前遮上簾子以遮擋其面容,稱為“垂簾聽政”。

宋代太后為何干政而不專權?

據統計,

宋代有九位太后垂簾聽政

,其中孟太后兩次聽政。宋代太后垂簾聽政的人數在歷代中居於最多,宋以前參政的太后多於宋朝以後,明朝並沒有太后參政,由此可推測,宋代是太后參政史上的過渡和轉折時期。從參政人數上看,宋朝的太后垂簾人數之多,與以往朝代形成鮮明對比。

2.宋朝太后“垂簾聽政”的原因

其一是扶持幼帝,皇帝年幼

,自然沒有能力處理國事,就需要有人輔佐,於是太后便需要聽政輔佐新君。在母以子貴的古代社會,再加上宋代社會崇尚孝道,更容易為母后垂簾聽政找到合理的道德依據。

其二是皇帝病重不能親政

,宋英宗在位時病重,便由曹皇后來參與政事,替皇上裁決事務。

其三是帝統不正,宋朝在帝統不正的情況下出現太后垂簾聽政。

帝統就是指皇族血統,宋代出現多位皇帝並不是以嫡長子的身份繼承皇位,因為宋代有的皇帝並無子嗣,無奈之下只能從宗族中進行選擇,這時其帝位合法性就受到了質疑。所以皇帝本人甚至大臣就找人輔佐,來證明帝位的合法性,進而穩定政局。

宋代太后為何干政而不專權?

比如仁宗皇帝無子,所以就在宗室中選擇了一位皇子,英宗繼承皇位並不符合嫡長子繼承製,此時就需要有人來輔政,來保證皇位的順利交接和朝政的穩定。

因為英宗是仁宗在位時所選擇的,曹太后也在英宗的成長過程中發揮過作用,

因此成為了輔政的最合適人選,在大臣的多次請求下,曹太后才垂簾聽政。

其四是政局動盪,為了穩固政權,便推選太后作為穩定局勢的主心骨。

總之,這些原因是後宮女性走向前朝的一個契機,是她們得以在政治上取得一定的建樹。

二、宋代太后為何干政而不專權

太后垂簾聽政也不是長久的,總有一天需要還政,宋代的太后儘管有的聽政時間長,而在其該放權給已經成長起來的皇帝之時,也不會戀棧權力,久握權力而不放。基本上沒有出現如呂后、武則天那樣把持朝政直到去世的情況,這其實也

和宋代皇權進一步集中後,獨特的皇后任選有關

宋代太后為何干政而不專權?

1.太后不能專權的原因

首先,宋代后妃出身總體較低。

其中根本與唐末五代以來士家大族逐漸衰落有關。到了宋代士族逐漸消亡。宋代沒有唐代那樣世代享有高官厚祿的門閥士族,即使是太祖王皇后的後代,也未能保持世代興旺。

在真宗時,王皇后的後代,身為外戚之家,卻淪落到以乞討為生。

側面反映了,宋代並無世代興旺之家,士家大族在宋代已衰落。

所以皇后的出身也多半不是權臣貴族,且宋代對皇親國戚的約束也相較前朝要強,很少會出現太后仗著後宮地位把持朝政的情況。

其次,宋代對後宮和前朝的串聯甚有防範

。由於宋代選擇后妃的標準相比前代有所改變,在宋以前選擇后妃尤其重視后妃的出身,甚至是作為唯一的標準。皇帝的婚姻更多的是一場政治聯姻,為了透過與大族的聯姻來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

宋代太后為何干政而不專權?

但是,

宋代從太祖開始,制定祖宗家法及各種制度,各種可能對皇權造成威脅的勢力被嚴加控制。

吸取漢唐兩代太后援引外戚擾亂朝政甚至篡奪政權的教訓,宋代在後妃的選擇上,並不像前代那樣看重后妃的出身,皇帝和監管部門對於后妃和前朝的之間的交往也有力控制,盡力減少後宮“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情況出現。

沒有背景就不會縱容外戚勢力做大,所以對於皇權的威脅也相對較小。

再者,這也和宋朝重文抑武的國策有關。有的太后出身於武將之家,皇帝和他們聯姻,

進一步加強對武將之家的控制

,而且這些垂簾聽政的太后並沒有是出身同一家族的,也就是說皇帝透過這樣的手段來減少家族之間與皇族之間的聯姻,進而達到控制武將的目的,最後就可以限制外戚勢力的發展。

此外,

宋朝還將皇后的選擇納入了國家大事的範疇,皇后的任選並不只是依靠皇帝個人的喜好,而是更加向著職業化發展。

關於皇后的人選,德行和才能是成為評選的標準,出身和相貌反而居於次位。

2.垂簾而不危政

宋代太后垂簾聽政,在國家處於特殊時期時,保證皇權的順利過渡和維護國家的大局穩定,但是宋代垂簾太后,僅僅垂簾聽政而不

政,

這種輔佐皇帝參與政事的行為,也有諸多方面的形成原因。

其一是自我約束,在當時封建禮教的束縛中,女性對於爭權奪利的慾望逐漸被壓制,宋代社會一直對呂雉、武則天等女人的專權行為多加痛罵,因而宋代女性就長期處在這種封建思想當中,不會企圖把持朝政不放。

宋代太后為何干政而不專權?

劉太后是宋代第一位垂簾聽政的太后。在她聽政時期,不但沒有趁機抬高自己母家的地位,還十分懂得避嫌,

在朝堂上也是進退有度,以柔克剛,贏得眾臣子們的認可。

天聖六年,劉太后寵幸了一位臣子,但是這樣的行為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在大臣們進言勸諫之後,劉太后聽取了他們的意見,再也沒有出現這樣的越軌之舉,這反映了劉太后的自我約束。

這位劉太后是所有垂簾太后中垂簾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

她能進行自我約束,不能說是沒有野心的,而是懂得自我剋制。方仲弓上書,請劉太后依武后故事,立劉氏廟。程琳也獻《武后臨朝圖》勸進,

劉太后擲其書於地曰:“吾不作負祖宗事。”

此舉可謂是進退有度,沒有給她留下“千古罵名”。

曹太后垂簾聽政期間亦是懂得前朝後宮的相處之道,當神宗看曹太后年事已高,提出讓曹太后與弟弟見一面時,曹太后予以拒絕,可見其行事謹慎。

總之,宋代垂簾太后不僅能自我約束,而且對待外戚,也能進行約束,

這與以往朝代的參政太后不同。前朝太后不懂得收斂,在權力集中之後便開始大肆培植擴張自己的勢力,以至於形成“異家之朝廷”,宋代太后有意地去抑制外戚,在選擇皇后時也傾向於選擇沒落的家族,以免擾亂朝政。

三、總結

太后垂簾聽政只是對男權政治的一個補充,其只是以皇帝的母親或祖母的身份暫時代行皇權。宋代太后多次垂簾但並不為政,與宋代確立的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重文輕武、與武將聯姻等治國之策有很大關係,

這些做法一直沿用於整個宋朝,對太后及外戚勢力起到了抑制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宋代太后垂簾聽政研究》

2、《仁宗朝劉太后專權與宋代后妃干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