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致敬經典,我們該做什麼?

作者:由 雙創一線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09-29

致敬經典什麼意思

致敬經典,我們該做什麼?

文/汪長根

20年前,一部由劉郎先生擔任總編導、總撰稿,名曰“蘇園六紀”的電視藝術片在蘇州問世,它以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廣泛地吸引了受眾的收視,好評如潮,普遍認為這是難得一見的經典之作。當時,不少園林學者說這部作品可以10年不過時。然而,當大家回眸20年來關於蘇州園林題材林林總總的精神文化產品時,好像迄今為止,“蘇園六紀”依然是蘇州園林文化高原上的一座高峰,其謀篇佈局之精到,立意主題之精遠,文字之精彩,畫面之精美,恐怕還沒有哪位敢理直氣壯地說自己已經有了超越。

也許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孤陋寡聞,學力膚淺,但確實是自己的一種真實感受,是由衷的、發自內心的一種認知。

致敬經典,我們該做什麼?

這次研討會的主題是“回望與前瞻”、“敘論新時代園林文化傳播”。我想從這個主題出發談一個觀點:“蘇園六紀”作為一部園林文化的經典之作,或者說,對待像“蘇園六紀”這樣的文化經典,我們需要做什麼?應該做什麼?

如果說回望,我認為首先要向經典致敬。時代在進步,在發展,需要致敬的很多,包括經典人物、經典事件、經典作品、經典時光、經典記憶等等,經典是層出不窮的。中央電視臺有個專欄,就叫向經典致敬,每次收看我都十分感動。我以為,“蘇園六紀”和劉郎先生都值得致敬。

劉郎先生和“蘇園六紀”的最大貢獻,就是引發人們走進了世界遺產蘇州園林全新的審美世界,提供了一個如何觀察世界遺產蘇州園林的多重視角,開拓了人們對世界遺產蘇州園林從藝術、文學、建築、歷史乃至品牌價值等方面寬闊而深邃的認識空間,也為人們傳播世界遺產、熱愛世界遺產、呵護世界遺產發揮重要的作用。

大家知道,1997年12月,拙政園等4處古典園林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兩年後,“蘇園六紀”問世。可以說,正是有了“蘇園六紀”,用電視藝術這種喜聞樂見、圖文並茂的特殊手段,高屋建瓴又細緻入微、精準到位地解析了蘇州園林的文化背景、內在邏輯、營造手法、精髓意境、審美情趣等,使物態的蘇州園林更加栩栩如生、更加可親可愛、引人入勝。從而為2004年在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提供了一份文化大餐,實現了國際化傳播。當然,在此過程中,蘇州市政府、市園林綠化管理局,尤其是蘇州廣播電視部門在出品傳播這部精品力作時發揮了重要作用。

20年過去了,當我們在這裡坐而論道,回望“蘇園六紀”時,我想最重要的不應再是敘論它好在哪裡,更重要的是應該思考經典是怎麼來的?我們應當從經典中吸取點什麼?如何讓更多的精品力作問世?劉郎先生謙虛地說,對“蘇園六紀”的溢美之詞已經很多了,不必再去評價,口碑自在,這是中肯的。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作品,偉大的時代呼喚更多的經典作品,在這方面,“蘇園六紀”享譽20年,給我們提供了重要案例和啟示。

劉郎先生是河北人,早年在西北成長。全方位地走進蘇州,融入蘇州,以致熱愛蘇州,甚至成為蘇州園林文化研究的名家,還是在接受“蘇園六紀”編導任務以後。有人說,他像一匹來自西北的“狼”,貪婪地沉浸在江南這片肥沃的文化土壤中,尤其貪婪地吮吸著江南園林文化。與劉郎先生交談,你會濃烈地感受到,他對蘇州文化是真的有研究,真的是專家,真的是情真意切;也強烈地感受到,他的這種對蘇州園林理解與認知的廣度與深度,則是來源於他用心治學的態度和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據說,為了寫作“蘇園六紀”解說詞,他閱讀了關於蘇州園林的文獻、書籍500多種,訪談的專家、學者、工匠與無名百姓不計其數。曾經,我們總以為自己生長在蘇州,熱愛蘇州,對蘇州園林再熟悉不過,有點沾沾自喜。其實不然。以個人為例,比如,對待世界遺產蘇州園林,大有熟視無睹、“生在寶中不識寶”之感,一方面,常說要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世界遺產中心品牌,其實對世界遺產蘇州園林的認知十分幼稚、十分膚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很難進入一種新的更高的境界,上升到最佳的研究狀態。從劉郎先生身上,我悟出一個道理,他對蘇州園林這種精準而到位的把握,關鍵是他真正走進了園林,認真地讀懂了蘇州園林;正因為認真了、用心了、讀懂了,才有可能由內而外滲透出對蘇州園林的摯愛,才可能把這種情感滲透到他要創作的作品中來,傾注到他的事業中來。同樣,在我們身邊,之所以常常發現一些漠視文化傳統的現象,以及建設性破壞、破壞性建設的狀況,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是在於沒有用心讀懂其中的知識和價值,要麼似懂非懂,要麼不懂裝懂,這就談不上熱愛了。而無論做好一件事情,成就一番事業,切忌浮躁,前提是需要認真、用心、讀懂弄通。我們和劉郎先生的差距,不僅體現在聰慧和悟性上,更體現在學習意識、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程度和深度上。

致敬經典,我們該做什麼?

蘇州古典園林作為世界遺產,是蘇州最為重要的文化瑰寶之一,也是蘇州城市最璀璨的文化符號和重要品牌,博大精深、魅力無窮。“蘇園六紀”出品20年,始終留在人們心田,足以證明經典之作的含金量。實踐證明,只有讓更多的經典力作問世,只有更大範圍、更大程度、更大力度地傳播經典力作,才能讓作為物態的蘇州園林和作為非物態的園林精神、園林文化、營造技藝等深入人心,化於實踐,一代一代傳下去。但是,我們也看到,一方面呼喚文化經典,另一方面存量的經典藏於深閨,有的則各領風騷三五年。這不僅有作品的原因,更多則是傳播理念、傳播思路、傳播機制、傳播方式的原因。我們懷念“蘇園六紀”,更重要的應是探索傳播蘇州園林文化的新理念、新思路。傳播需要創新,需要與時俱進。即使對於經典之作,也有一個推陳出新的問題,比如,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目前人們開始將現代修復技術運用到傳統影視作品的音像處理中,大大提升和改善了觀賞性和視覺效果,對於像“蘇園六紀”之類的電視藝術片,同樣可以借鑑。又如,我們已經進入多樣化、多層級精神文化消費時代,有的喜歡文化快餐,有的則習慣“細嚼慢嚥”,建議利用“蘇園六紀”的良好基礎和劉郎先生的名人效應,把蘇州園林的傳播推向新的高峰,用國際化的理念和認識,用國際化的手段和形式,在電視藝術片的基礎上再創作拍攝以蘇州園林為主題的、“十年不過時”的、具有國際衝擊力的電影紀錄片,以滿足國際市場和最廣大人民群眾對高質量文化產品的需求,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蘇州園林的國際品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