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蕭衍處置齊和帝,盧藏用受用於武則天,名有虛、實之分

作者:由 江山如畫遙想多少豪傑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0-09

齊和帝做了什麼事

蕭衍處置齊和帝,盧藏用受用於武則天,名有虛、實之分

以前我覺得“名”這個東西似乎是最不務實的“精神追求”。

以蕭衍處置齊和帝的事例來說,公元502年,蕭衍接受齊和帝蕭寶融的禪讓,開啟了南梁時代。

開始,蕭衍本來是想留蕭寶融一條性命的,可是尚書僕射沈約卻來了一句神助攻:曹操說過,不可務虛名而惹實貨。蕭衍認為所言極是,所以賜死了蕭寶融,以防後患。

沈約口中的這個“名”相對來說,就是一種“虛名”。

蕭衍處置齊和帝,盧藏用受用於武則天,名有虛、實之分

蕭衍起初之所以想留著蕭寶融,未必就是說蕭衍有多善良,蕭衍多半也是為了邀取自己能“容人忍人”之類的虛名。不過,這種虛名即使邀取到了也只是圖個“好聽”,對蕭衍並沒有多大實際利益,搞不好反而有害。所以蕭衍才聽了沈約的話,下了狠心。

由此,我想,在不經世事的人眼中,估計不少人會將“名”理解成那種只為圖個好聽的“虛名”這種型別。

事實上,“名”分為虛、實兩種。就後者來說,“名”往往是“利”的前導。

以唐朝大臣盧藏用的例子來說,就頗為恰當。

蕭衍處置齊和帝,盧藏用受用於武則天,名有虛、實之分

盧藏用本來已經考取了進士,但是一直沒有官做,於是他就來了個“終南山修行”,他到離長安不遠的名山終南山那裡去當隱士去了,每天干的事情就是像道士那樣,辟穀、練氣,儼然一副世外高人的做派。

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就傳的盧藏用名聲在外了。

加之,當時的皇帝武則天也是個愛才之人,武則天想做到“野無遺賢”,於是就透過各種途徑,選拔人才,求諸名山,徵召高名隱士,也是一個辦法。

盧藏用就是憑這個途徑,得到了人生第一桶金,當了武則天的“左拾遺”官,說白了就是跟在武則天面前,給武則天的政策查漏補缺,提醒武則天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一個官職。

蕭衍處置齊和帝,盧藏用受用於武則天,名有虛、實之分

由此,才有了盧藏用以後的升遷提拔。

所以,當時有些人就看不慣盧藏用的為人,諷刺他隱居深山時是“隨駕隱士”。

最為著名的一個段子,就是真隱士司馬承禎對盧藏用的嘲諷。

話說,那是唐睿宗的時候,睿宗十分推崇隱居天台山的道士司馬承禎,於是請承禎到長安一敘。在長安呆了一段時間後,承禎執意要返回天台山去,睿宗就派大臣們去勸和,想讓承禎留下來。

其中盧藏用也被派去勸和,他以自己的經驗來勸司馬承禎,他指著附近的終南山說:“此中大有嘉處,何必天台”,意思就是說,終南山就是個修行的好地方,何必要捨近求遠,千里迢迢返回天台山,想說服承禎留下來。

蕭衍處置齊和帝,盧藏用受用於武則天,名有虛、實之分

沒想到,司馬承禎反手就是一個妙懟:“以僕所觀,乃仕宦之捷徑爾”,司馬承禎這是在嘲諷盧藏用,說他是假隱士,真出仕,隱居邀名是為了出來做官。由此,就有了後世著名的“終南捷徑”一說。

搞的盧藏用也是很沒面子。

按照《新唐書》《舊唐書》的記載,盧藏用其實是很有才華的一個人,琴棋書畫、作文哲思都是高人一籌的,可惜他後來諂媚太平公主,導致身敗名裂。加之還有以清修為幌子,來謀取出仕的例子,就更讓真隱士所不齒了。

說來也搞笑,盧藏用的這個“藏用”的名字就起的很有意思,“藏”有隱藏的意思,先隱居求得名聲,才有了他後來的獲得重用,倒也不矛盾。

所以說,盧藏用的“終南捷徑”不就是追名逐利的恰當例子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名”是“利”的敲門磚,這話沒錯。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新唐書》《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