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在新舊黨爭中走向滅亡的北宋:新黨、舊黨,誰該為此負責呢?

作者:由 古今興衰多少事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0-18

宋神宗趙頊之後是誰

公元1127年一月,北宋的第二次開封保衛戰失敗,宋徽宗、宋欽宗父子被俘,北宋宣告滅亡,史稱“靖康之恥”。

在我們的印象之中,彷彿“靖康之恥”與“王安石變法”不是一個時代的東西。其實,王安石變法,或者叫做“熙寧變法”,是從公元1069年開始,公元1085年結束的,此時距離北宋滅亡僅有四十二年的時間。

縱觀北宋中後期的歷史,自從公元1069年,王安石拉開了變法的序幕之後,到靖康之恥發生前夕,北宋一直都處於新舊黨爭之中,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曠日持久的新舊黨爭,這才耗盡了北宋最後的那一絲元氣。

那麼,新黨與舊黨,誰該為此事負責呢?

在新舊黨爭中走向滅亡的北宋:新黨、舊黨,誰該為此負責呢?

公元1066年十二月,體弱多病的宋英宗纏綿病榻已久,在昏迷之前,立嫡長子趙頊為皇太子,代父監國處理朝政。次年正月,纏綿病榻已久的宋英宗撒手人寰,太子趙頊在一眾大臣的擁護之下登基即位,是為宋神宗。

宋神宗趙頊出生在北宋仁宗年間,親眼目睹了北宋王朝在對外戰爭中的孱弱與國家的積貧積弱,所以在他即位之初就召見了銳意改革的王安石進京,開始變法,史稱“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

在新舊黨爭中走向滅亡的北宋:新黨、舊黨,誰該為此負責呢?

在宋神宗趙頊的支援之下,王安石在短時間內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膽啟用武將開邊,拓地千里,使得變法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也因為改革的深入,新法受到的阻力愈發強大,宋神宗開始搖擺不定,加上恰逢天災,北宋王朝赤地千里,時人皆認為是變法惹得天怒人怨,宋神宗迫於壓力,罷免了王安石,這也是王安石第一次被罷相。

隨著王安石的罷相,新黨內部開始分化,以呂惠卿為代表的一部分人希望能夠代替王安石執政,自己推行新法,另一部分的人希望宋神宗能夠再度啟用王安石執政。

在不久之後,宋神宗深感新法無法缺少王安石,再度拜王安石為相,命其執政,繼續推行新法。

可是此時的宋神宗在面對守舊派的壓力之下,對於新法的支援力度已經沒有之前那麼大了,王安石心灰意冷,苦心維持著新政的推行。可是噩耗傳來——因為操勞過度,王安石的長子王雱病死。中年喪子的王安石彷彿瞬間看透了人世間的功名利祿,向宋神宗請辭,不顧宋神宗等人的挽留,決意回家安葬長子。

於是,宋神宗啟用呂惠卿、蔡確等人代替王安石執政。不得不說,王安石是屬於有才有德的人,他執政期間北宋政局好歹還算清明,而後來上位的這些人都是有才無德之輩,前期大好的形勢,幾乎全部葬送在了這些人手中。元豐八年,因為改革漸漸失敗,宋神宗心情鬱結,不治身亡,他八歲的兒子趙煦即位,宋英宗之妻、宋神宗之母——高太皇太后垂簾聽政。

在新舊黨爭中走向滅亡的北宋:新黨、舊黨,誰該為此負責呢?

在高太皇太后垂簾聽政伊始,便啟用守舊派大臣司馬光等人,罷黜新法,將改革派悉數貶黜,恢復舊法,史稱“元祐更化”。在高太皇太后垂簾聽政的這段時間裡,北宋一掃宋神宗改革後期的弊病,開始緩緩恢復國力,但是也徹底激化了北宋的新舊黨爭。

元祐八年,高太皇太后去世,十六歲的趙煦開始親政。十六歲的年紀,正值青春期,而因為高太皇太后一向對他要求嚴苛,導致了他出現了很嚴重的逆反心理。宋哲宗的一生,可謂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在他親政的七年時間裡,就做了兩件事——高太皇太后反對的,宋哲宗都支援;高太皇太后支援的,宋哲宗都反對。

在宋哲宗親政之後,先是鬧出了廢后風波,隨後又要褫奪高太皇太后的所有封號,然後又重新啟用新黨大臣,重啟改革之事,罷黜了大批舊黨官員。從這開始,導致北宋滅亡的新舊黨爭就此爆發,也為北宋末期的國力衰微埋下了禍根。

在新舊黨爭中走向滅亡的北宋:新黨、舊黨,誰該為此負責呢?

元符三年正月,宋哲宗趙煦突發暴病,在京城病逝,年僅二十四歲。因宋哲宗膝下無子,異母弟端王趙佶登基即位,是為宋徽宗。

宋徽宗即位之初,從父兄手中接過了改革變法的重擔,繼續推行新法,頗有明君氣象。但是好景不長,在蔡京等人的誘導之下,宋徽宗開始以行新法之名,四處橫徵暴斂,打壓舊黨大臣和新黨之中的正直大臣,新舊黨爭愈演愈烈。就這樣,高太皇太后與宋哲宗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國力,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被耗盡,北宋國力如江河日下,以至於北宋帝國在公元1127年壽終正寢,享國167年。

說了這麼久,還沒有點明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的答案——新黨、舊黨,誰該為北宋的滅亡負責呢?

答案就是雙方都是有責任的,在敵軍大兵壓境之時,國家已然風雨飄搖,新舊兩黨想的不是一致對外,如何抗擊外敵,反而是繼續相互傾軋,爭權奪利,最後直接釀成了“靖康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