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道光帝立儲遺詔上,有兩位皇子的名字,並駕齊驅的兄弟如何爭鋒?

作者:由 酋長夫人2012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0-19

道光帝第六子叫什麼

恭親王奕訢,道光帝第六子,一生歷經四帝(道光、咸豐、同治、光緒)、一後(慈禧),五起四落,斷斷續續執政31年。幾次接近最高權力,可以說離皇權僅一步之遙,但又屢遭貶斥。

咸豐帝奕詝,道光帝第四子。奕詝繼位之時,不過20歲,而恭親王奕訢剛滿18歲,都青春年少,血氣方剛。

在外界普遍的評價與隨後發生的歷史事實中,奕訢的能力遠勝於奕詝。那麼,為什麼是奕詝坐上皇位而奕訢一生鬱郁不得志呢?

一個王朝的陰差陽錯是怎樣形成,又是如何影響歷史程序並鑄就了兄弟二人的悲劇性命運?一切還得從道光帝的選擇說起。

道光帝立儲遺詔上,有兩位皇子的名字,並駕齊驅的兄弟如何爭鋒?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1850年2月25日)清晨,道光帝已處在彌留之際,話也說不出來了,他示意近臣開啟立儲匣,

公佈立儲密旨:封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封皇六子奕訢為親王。

按理說,立儲匣的功能只為立儲,現在太子、親王雙雄並立,共擠一匣之中是怎麼回事?當在場大臣大驚失色,都把疑惑的目光投向道光時,道光帝卻已閉上雙眼與世長辭,似乎拒絕向這人間透露他這麼安排的理由。

原來道光在皇儲確定上一直搖擺不定,在他看來奕詝“長且賢”,奕訢頭腦聰明,武功也好。立了奕詝,他覺得奕訢有能力,不用怪可惜的。於是在遺囑裡,把奕詝立為太子,把奕訢立為親王。

道光帝立儲遺詔上,有兩位皇子的名字,並駕齊驅的兄弟如何爭鋒?

我們不妨揣測一下道光的心思:在他看來奕詝“長且賢”,奕訢頭腦聰明,武功也好。立了奕詝,他覺得奕訢有能力,不用怪可惜的。奕詝當皇帝,奕訢來輔佐。奕詝賢,能包容奕訢;奕訢能,可以輔佐奕詝,兄弟齊心,其利斷金。

道光想得很好,可惜現實很殘酷。

這一份寫有兩位皇子名字的立儲遺詔,讓咸豐朝有了一個曖昧的開端,奕詝、奕訢兄弟間的裂痕就此產生。

恭親王奕訢感受到了父親對他的賞識,要不然怎麼解釋他的名字出現在立儲匣裡。所以他這個親王是可以與新天子奕詝並駕齊驅的親王。

奕訢理解,父親一定是難以取捨他們兄弟二人的優劣,所以才將名字一併寫入匣中了事。

當然,對咸豐帝奕詝來說,他的煩惱也正在於此。大清傳位於他,本來就內憂外患、煩惱多多,現在又要處理複雜的兄弟關係,他情何以堪?

道光帝立儲遺詔上,有兩位皇子的名字,並駕齊驅的兄弟如何爭鋒?

咸豐三年,奕訢破例以親王身份擔任首席軍機大臣,參與朝局。按照清朝祖制,皇子不得干預政務。

咸豐帝試圖以懷柔代替暴力清洗,以換得新王朝的安寧和兄弟間的同舟共濟。

但問題還是產生了。咸豐即位之初,即封奕訢生母為皇貴太妃。可奕訢及其母親卻不怎麼高興,因為他們想得到的並不是皇貴太妃的封號,而是皇太后的封號。

當然細說起來這裡面也是大有文章的,奕訢和奕詝是同父異母的兄弟,早在奕詝10歲時,因其母已去世,只好由奕訢生母撫養,所以奕訢生母也是奕詝的養母。

正因為這樣一層關係的存在,奕訢及其母親才對皇太后的封號有所企圖,甚至可以說,他們認為是理所應當的。

咸豐帝卻顧慮重重。

對奕訢生母封后表面上看是親情倫理問題,實質上卻是政治權力問題。

道光帝立儲遺詔上,有兩位皇子的名字,並駕齊驅的兄弟如何爭鋒?

所以,儘管此後奕訢多次向咸豐帝表示,其母“宜尊號太后”,但咸豐帝卻始終是沉默不語。

咸豐五年(1855年)夏,奕訢母親病重,咸豐帝前來探視,問奕訢病情。奕訢跪地哭泣說,母親病重活不了幾天了,就等著皇上封她皇太后呢,否則死不瞑目啊。

咸豐帝聽罷,含糊地說了兩聲:“哦!哦!”意思是我知道了。

但奕訢卻以得到皇上口諭為名,立即跑到軍機處去辦理皇太后的尊封事宜,並且讓禮部立即準備正式的冊封禮。

如此箭在弦上,迫使咸豐帝在七月初一傳旨:尊奕訢生母為皇太后。

封號事件到此,表面上看是奕訢佔了上風,但咸豐帝隨後開始發力,以懲戒奕訢對皇權的侵犯與輕薄。

20天后,咸豐帝頒佈諭旨,

罷免了奕訢的一切職務,讓他回上書房去讀書反省。

道光帝立儲遺詔上,有兩位皇子的名字,並駕齊驅的兄弟如何爭鋒?

同時咸豐帝還下令以妃禮發喪奕訢生母;不讓其與道光帝合葬於慕陵,而只將棺槨安置在慕陵內的妃園寢內。

至此,恩怨兩途。

在多事之秋的咸豐朝,一對本應同舟共濟的兄弟,因為皇太后封號事件走向反目。終咸豐一朝,奕訢不再得到咸豐帝的信任,不僅如此,他還受到了依附咸豐帝的肅順集團的打擊。

為此,咸豐王朝付出的代價是:在咸豐帝死後,奕訢與慈禧聯合發動宮廷政變,血洗了肅順集團,奕訢鹹魚翻身。

道光帝立儲遺詔上,有兩位皇子的名字,並駕齊驅的兄弟如何爭鋒?

這是宿命,是清王朝的宿命,是從道光一直延續到慈禧太后的宿命。而咸豐置身其中,身不由己,他所起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這似乎再一次證明了那句老話,皇帝也是歷史的奴隸,儘管他看上去至高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