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

陳振華:陽城驛與富水

作者:由 陽城風雲1 發表于 歷史日期:2022-10-29

陽城海拔多少

陳振華:陽城驛與富水

富 水

文/陳振華

富水,原名陽城,始於古驛站的名字。驛站撤銷後,富水地名得以保留並延用至今。

史志載,陽城驛起於先秦。若從以下幾個因素:

①商洛與殷“契”(商的始祖)始封地的關係(商朝之名源於商山);

②我國的驛站制最早起於殷商;

③商於古道開闢於商末周初,而陽城驛則位於商於古道之豫陝邊界交通要衝等來探究論證,陽城驛誕生先秦之說是可靠的、毋庸置疑的。

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歷史時代,經歷了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等歷史階段。那麼陽城驛的起始大約在商代至春秋戰國之間的某一時段。直到晚唐改名“富水驛”,歷時約1600多年;晚唐至今約1200餘年,前後相加共約2800多年的歷史,可謂漫長而久遠矣!今天,人們常說它歷史悠久、文化厚重,一點也不為過,乃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古鎮(城)也。

陳振華:陽城驛與富水

陽城驛見證了戰國風雲、秦漢文明、盛唐輝煌等歷代王朝的興衰沉浮,歷盡千年滄桑,譽滿神州。那為何要改弦更張呢?是因為“避諱”。一位名曰元稹的唐代詩人,於遭貶後履新途中路過此地時,見“陽城”與其敬仰的一位忠臣的名字偶合(這是一種忌諱),頓時觸動了他的心,悲感交集,揮淚題詩《陽城驛》以鳴不平,併發出呼籲主張改名。同時,引起他的好友白居易的強烈共鳴,即題《和陽城驛》應和,表示贊同與支援。然而,事發之後遲遲未見地方上的反應,十餘年間,“陽城驛”依然如故,毫不動搖地履行著自己的“使命”。這是為何呢?我想改名的事,地方政府明知抗不過去的,但他們主要考慮的是“怎麼改”、“改什麼”的問題,舉棋不定。當然也許是因為政務繁忙、人事變動等因素的影響吧?我以為這些都不是主要的,而在於他們有自己的深層思考。作為地方政府官員及仁人志士,並非不理解元稹及白居易的心情,亦非缺乏正義與良知,而是秉持著一種歷史責任感,認為改地名並非小事,不可隨心所欲,草率了之,給後人留下非議和遺憾。須從長計議,審慎處置,於是一度陷入了沉默,故拖延下來。

陳振華:陽城驛與富水

又過了一段時間,終於將地名改為“富水驛”,而未能採用元稹所提議的“避賢郵”,此乃明智者意料之中的事。因為,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它起名的依據,有一定的專屬權。比方說,甘肅的“酒泉”,指城下有泉,泉水若酒;“西安”,寓意為“安定的西部地區”。再例如我們的“陽城”,取其地理位置所屬的“陽”之意。著名文化人馮驥才曾指出:“地名是一個地域文化的載體,一種特定的文化和象徵,一種牽動鄉土情懷的稱謂。……”所以,無論是起名還是改名,必須慎之又慎,切勿輕率盲從。

地名改後沒多久,晚唐詩人杜牧赴任長安途中駐足於此,發現地名改了,於愕然中題詩七律《商山富水驛》發出慨嘆,認為地名不應輕易改,留著它或能“警示”後來的人們。表達了與元稹、白居易截然不同的見解,可見杜牧的態度是冷靜的、理智的,與當初陽城驛地方政府及其智囊們的初衷,似有著某種默契。杜牧《商山富水驛》的問世,為判定改名“富水驛”的大致時間提供了依據,否則,就很難找到別的依據來界定了。

現在看來,在改名的問題上,富水地方政府及其同仁也許經歷過激烈的思想交鋒和務實性揣摩,排除了一切個性化的幼稚、偏激與狹隘,跳出了“自我”與世俗的羈絆。把眼光投向廣闊的天地之間,從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等客觀因素中,尋找能夠符合實際、體現地方特點或具有象徵意義的東西,最終敲定了“富水”。這是經過一番煞費苦心、深入探究後的一個歷史性決定。事至今日,才使我們明白了先人的遠見卓識和良苦用心。

陳振華:陽城驛與富水

何謂“富水”?顧名思義,即水源豐富之意也。當初起名“陽城”,是因為它位於“山之南水之北”之故,屬“陽”地,而從實際出發,也的確是個陽光十分充裕的地方。好一個“陽”字,受之無愧。而“富水”又何以見得?

首先從富水的地形地貌、山脈走向等地理條件,再結合實況來說明其水源豐富

①兩溝交匯處。富水正處在龍王溝與松樹溝交匯(相夾)的“平原”地帶,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兩河相夾的緣由,這是一個重要因素。

②兩山一溝。龍王溝和松樹溝都是兩山相夾的山溝,溝中有河流。再從大的方位看,又是兩嶺夾一凹地。東面有龍王尖延伸山脈土地嶺;西面有望君溝東側山脈延伸的分水嶺,兩嶺遙遙相望,中間躺著這一大片平地(平地兩側又是東西二河)。所謂分水嶺,即一嶺隔水分流兩邊(即嶺兩邊的河水各奔東西),土地嶺的情形也是一樣。

③三面環山。富水的東、西、北三方群山合圍,中間是富水盆地。以上幾條均指向同一視角:富水周邊的山地,地勢高,中間平坦或低窪。這種狀況,無論是地表雨水,還是地下巖隙或沙土間的蓄水,均注入和滲透至低窪處,聚水成“源”。這些地理優勢,早已被實踐所驗證。富水地下隨處挖井都有泉水,且量大質優。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期間,家家蓋新房打水井,都不用找先生看地,自家根據實際任意選擇位置打井,均可挖出好水。沒有啟用自來水之前,大多住戶吃水都是自家水井的水(有少數住戶有公共水井)。富水老街西頭的那口公共老井,至少有200年以上了,至今人們仍在這裡用水。

陳振華:陽城驛與富水

人們所熟知的龍王尖山峰,海拔高度1100多米,高聳於富水街的東北角的伏牛山脈之南,是富水東河的發源地。這裡山高水也高,哪怕在山頂,只要下挖一米左右深,就會湧出甜甜的山泉來。三口龍井(黑、白、黃三巨龍)就分佈在山巔兩側,水井都不深(約一米多),井水清澈見底。

上世紀六十年代,南坪生產隊在龍王尖北坡(山的那邊)河南地界租地種包穀,常在山上駐紮。

1965年暑期,父親帶我和社員們一起到這裡鋤苞穀草,整一個月吃住在自己搭建的草棚(原龍王廟舊址上)。草棚的下方是白龍井,吃的就是這井裡的水,打水不用繩拉,用瓢舀或用盆端。滲水量大,若半日不用水,水就會溢位井口沿山溝流下……在龍王尖一個月的“深入生活”,每天置身於“藏龍”境地,同時又充分體驗龍山霧罩的情景,雲霧探奇,如夢如幻。

“蜿蜒山脈勢如龍,一嶂高撐萬壑宗。但看峰頭雲作蓋,甘霖到處慰三農。”

今天,品味明代詩人洪九此詩的意境,彷彿又看到了當年我們爬過的那條登山“長嶺岡”,如蜿蜒巨龍活化於眼前,同時也看到“霧雨”浸潤帶來農業大豐收的歡樂景象。

陳振華:陽城驛與富水

從白龍井直下約數千米便出現一條較大的溝壑,即龍王溝,溝裡有一條河流,河岸上住著十幾戶人家(富水街村的一個生產組)。

順著龍王溝南下出口,就是富水街北城後坡東側。於龍王溝出口處東側山嘴下,有一個不足10米見方的水潭,曰龍王潭(70年代後的人沒見過),潭水碧綠,深不見底。水潭所依附的山嘴是一尊巨大的巖體,下端凹陷半潛入水中,上端卻極力前傾,形似龍口吐水。由於上端低空式的前伸,遮掩著內側部分水面,使本來深藍的潭水更顯幽暗、陰森。

傳說這巖下就是海口(眼),曾吞沒過在潭中的戲水者。傳說不脛而走,從此給龍潭罩上了一團迷霧,神秘、詭異而令人生畏。過往這裡的人們腳步匆匆不敢滯留,也生怕靠近它,更不要說下水洗浴或嬉戲了。偶有玩童好奇,怯怯然竄到岸邊,投石於潭中,“咚”的一聲蕩起一片漣漪,接著水下響起一連串“隆隆”聲,幾秒鐘後響聲沒有了,但見水面一漩渦急速旋轉下沉……,我的孩提時代曾親歷過此情景。

70年代末期以後,人們陸續在這裡開山修路,取石掏沙,山嘴被毀去,泥石堵塞河道,水潭填為平地或道路,從此龍王潭便漸漸消失了。

陳振華:陽城驛與富水

關於龍王尖的神話故事,流傳千古成為佳話。無論傳說還是神話,應該都有它的起因或背景。也不一定是空穴來風,必有其歷史淵源,說到底都和“水”有著密切關聯。

把傳說和現實聯絡起來,展開大膽的想象與推測,也許會形成一個科學的論斷:很早很早以前,這裡可能是一片汪洋大海,由於地殼的垂直運動,造成了海陸變遷,使海底山峰驟然升起,從此屹立在這一方曾經的水鄉。這也許是“巨龍潛山”、“下有海眼”的謎底吧?還有一個說法,上世紀五十年代,聽大人們說過,西北地質勘探隊曾來龍王尖探礦,經深度探測作業,發現龍王尖地下有多種礦藏,同時也蘊藏著大量的地下水。正是由於水太多,終未敢鑿井開採。

到了八十年代後,不斷有個體採礦者來山上開礦,他們在龍王尖東側山腰一隅,開採鉀長石、石英石兩種礦產,現還正開採中。近期,我查閱相關資料,得知海底山峰巖層中礦藏豐富,種類繁多,其中就有鉀長石和石英。尤其是石英,分十幾類,構成一個石英族……若按此推論的話,多少萬年以前,龍王尖真的就是沉睡在海底的山峰嗎?這是一個遐想與考問,可作為今後專家考證的依據。

陳振華:陽城驛與富水

富水,陽光充沛,水源豐富,兩大優勢互補、交匯融通,形成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宜人環境,而較早成為陝東南一隅的人類棲息地、利用地和開發地。從而賦予它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發展機遇,逐步走向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的重心,被譽為“金富水”。同時,此優越性也影響、孕育出大批優秀兒女,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人才輩出,星光燦爛。他們分散在祖國各地,奮戰在各條戰線。由於涉及的領域、人物眾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之,這些優秀兒女們,無論在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各項事業中,還是在保家衛國的軍營裡或戰事中,都作出了積極而卓越的貢獻。

陳振華:陽城驛與富水

無論是富水還是陽城,都是這個地方特定的文化符號和永恆的影像,銘刻在她曾哺育過的兒女們的心上,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無不牽動著他們的鄉土情懷。於記憶、眷戀中無限感恩和讚美,同時,激勵、鼓舞著一代又一代兒女們,不忘初心,奮發自強,負重前行。

陳振華:陽城驛與富水

陳振華:陽城驛與富水

編輯:悠閒

圖片來源於作者

陳振華:陽城驛與富水

作者簡介

陳振華:陽城驛與富水

陳振華,陝西商南人。高中教師,商洛市作協會員,商南詩詞楹聯學會會員。